“周老虎事件”的黑色幽默说明什么?


   又是追逐政绩惹的祸!八个多月前,一张野外的华南虎照片震惊中外,此后各路官员纷纷登场,演出了一场现代版的地方官员角逐任内政绩的悲喜闹剧。昨天,带着黑色幽默色彩的“周老虎”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陕西农民周正龙以涉嫌诈骗,被提请逮捕,沸沸扬扬的陕西华南虎风波终被证明是一场骗局,有关的地方及林业管理部门的13名官员或被免职,或被警告。陕西省政府的处理决定,让更多中国官员警醒:在互联网时代,任何表态都会处于比既往更为严密的舆论监督之下,那种为“可能的政绩”而忽悠舆论、挑战公众智商之举,会在政治上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回顾此次“虎照门”的过程,相关官员似有很多机会让事件不至于放大到最后无可收拾。然而,既有的官场规则导致的思维模式,却很难让此设想实现。解析“周老虎”背后的利益链条,人们不难发现,在争取项目利益或提拔机会的驱使下,官员们本能地会选择相信“周老虎”的存在,而不是相反。

事实上,早在周老虎出炉之前,“寻找华南虎”已在陕西省的镇平县作为一个为政概念,一直是个热点。“周老虎”的出现,不仅会给当地带来“项目投入”,更让默默无闻的贫困县一下子找到“政绩”的出口,对于任职期有限的县级官员来说,这是在众多同僚的激烈竞争之中,显示与众不同的最好媒介——所以难怪,在照片出来不久,县里已经“没有时间争论无聊的真伪问题”,急匆匆把“闻虎啸”作为本县的旅游公关形象用语。对于急于在政绩上出奇制胜的县级官员来说,周的“发现”,显然是个籍以实现其黄粱美梦的上好枕头。过于急功近利的官员们,显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中国如今的舆论环境已经不利于此种带漏洞的“战绩”晾晒。互联网让更多的平民有了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于各种可疑之处表达质疑;分属不同省份、但眼光并不狭窄的各路媒体亦不会轻易放过如此具有新闻价值的争议性事件。

此次陕西“周老虎”事件中爆发的官场伦理质疑及民间信任危机,对未来中国行政文官体系的约束而言,是个强烈的信号。在没有对行政晋升体系,特别是官员擢升评价方式予以改良的前提下,指望官员们靠自身道德的力量,来提升对诚信的执守,显然不可持续。中国当前行政文官制度的核心,是至上而下的发现选拔过程,民意虽能左右部分决定,但并非主要因素。此种模式,令处在各级提拔赛场上的官员们,更多把思维放在怎样迎合上峰的喜好,为寻找“不俗”政绩而急功近利。高层苦心推动的民生意识,在没有民意监督介入的前提下,于轰轰烈烈之中,亦是难以产生实效。

说起来,周老虎事件引起各级官员们趋之若鹜的极大兴趣也还是有些理由的。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保护环境、保护各种濒危动物,大力倡导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强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从政信条,各级官员都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竞争中要脱颖而出,当然就要抓住机会了。从这些角度上看,这些官员的如此快速反应,似乎有着某些时代的特征嘛。然而,他们却忘记了为官者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那就是——责任。他们有些过于好大喜功、过于饥不择食、过于愚昧无知了。说到底,他们为了在自己的任期内能够出现奇迹,竟然被一个利欲熏心的农民骗子愚弄。其实,愚昧无知仅仅反映的是外在的表面现象,这些官员们心中的算盘打的精着呢。本地发现了野生华南虎,必然会引起举世轰动的效果,说明了本地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势必会引来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大量投入、开发及持续关注,本地的贫困状况就有了根本改观的可能,自己在本地同级官员中的竞争地位自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如此丰富的美妙联想之下,见利忘义、利令智昏,必然成了这些倒霉的官员的当然选择啊。

说这些官员们被周老虎愚弄、被撤职、受处分是倒霉,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们的确缺乏辨别照片真伪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受害者。首先他们受了周老虎的骗局之害;其次也是做了官员业绩观毒害的牺牲品。但愿这些倒霉者的前车之鉴,能够为其他更多的官场中人以有益的警醒,不再出现为了虚幻的业绩、政绩而愚昧盲从的遗憾事件。当然更希望,我们的高层能够通过此事件所映衬出的深层体制缺陷及官员的行为误导问题,引起足够的警觉和重视,并通过根本性的体制措施,让这样的黑色幽默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