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何以成为普遍焦点


宏观经济何以成为普遍焦点

张立栋

     上周,股市反弹风生水起,一鼓作气拿下了2900点后,却在周四和周五分别留下一个缩量回调的阴十字星,行百步而半九十,如此悬念重重的十字星,之后必有文章。
    从周线来看,七连阴之后,终于有了一次像样的小反弹,终结了短期急速下滑的势头。但是,正上周所言,在宏观经济层面处于敏感时的现在,过山车式的行情还会持续。而且,从周四周五的市场成交缩量表现而言,即将展开的一周中,行情并不乐观。
    说完了市场,我们来谈谈市场的背景。
    事实上,宏观经济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而现在的情况是,它成为普遍的焦点。似乎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感觉到宏观经济和自己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企业家放弃了市场、战略等更为上口的话题,把目光转向如何应对汇率风险,如何降低成本以应付人民币升值压力、如何为裁员寻找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事实根据等等。机构们则在谈CPI的走势,美元的又一次加速下挫以及全球性通胀的影响;股评家则滔滔不绝把话题从眼下的市场转向了宏观面,开口闭口是价值投资,是在宏观调控中寻找受益公司等。此外,不光是财经媒体,现在几乎所有的行业媒体,其重头文章也都将视角从行业转移到更为宽泛的宏观经济诸多问题上来,比如在成本上升的今天,价格策略如何调整,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等。
    在举国关注奥运的的第一命题下,宏观经济走势成为当前无法绕开的话题。
    7月17日,也就是本周四,国家统计局将公布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从上周陆续出台的一些数据来看,上半年形势不容乐观。
    仅就最新数据来看,据海关统计,6月当月实现贸易顺差2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6%,净减少55.4亿美元;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贸出口增长17%,自今年2月份之后再度跌至20%这一敏感临界点以下,有人已经将此信号解释为“外贸拐点已经显现”。从微观感受而言,来自沿海外贸加工企业的信息强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
    “宏观大局系于微观企业”,诚如斯言。如此众多的企业遭遇订单下滑的局面,又怎能让宏观层面乐观起来?众多小企业面临关门歇业的困局,大企业的市场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如果中国股市已经回归到“经济晴雨表”的基本作用,那么过去的几个月是不是已充分反映了宏观层面的一系列真相呢?
    企业、唯有大多数企业的健康发展,才是支撑整体经济环境的基本前提。在仔细分析当前企业界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四条具体建议时,可以发现,其中大多数都和缺钱紧密相关。比如建议加大金融领域对内开放步伐,开放小额信贷,采取建立民间银行、乡镇银行等,把民间融资从地下转到地上;比如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允许地方政府、公司等发行债券等,允许民间资本走向私募、创投道路等,更比如建议对中小企业减税。
    记得年初的一个论坛上,光大董事长唐双宁指出目前中国市场上“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并存”的现状。现在,是否到了在控制流动性过剩同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将源头活水输送到干涸却有生命力的土地上去的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