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观感: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赤壁


       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江湖一样,每个人心中同样拥有自己的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孙刘联手上演了火烧赤壁,这是赤壁广受瞩目的开始!这时的赤壁是三国群雄的赤壁,是硝烟中的赤壁。这里既是曹操的伤心地,也是孙刘的欢乐谷,它更是历史转折点的见证地!

       公元1082年,这时的赤壁是苏轼的赤壁。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时年47岁的苏轼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于是睹物思人,借古抒怀,不胜感慨。实际上,除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外,苏轼还有两首与赤壁有关的词,一是《前赤壁赋》,一是《后赤壁赋》。

       14世纪下半叶(罗贯中生于1330年,死于1400年),《三国演义》出世了,不仅我们脑海里的赤壁大战的内容和细节基本来源于“罗贯中的赤壁”,而且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三国时代的了解也几乎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一本演义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不易,也不得令人折服。

       公元2008年,“赤壁”面世,这部堪称华语电影史上最大手笔的豪华制作,实际上深深打上了“吴宇森”的烙印,严格意义上它就是“吴宇森的赤壁”。因此,当我们坐在影院观赏赤壁时,切记“我们只是在欣赏影片,而不是在温习历史”,这样我们对于赤壁的评论才能更加平实和恰当,而不至于绞缠于错综复杂的历史真相的探究之中。

       看完赤壁之后,山人觉得60元的电影票很值,并且很期待年底才姗姗来迟的下集。

       那么,山人眼中的赤壁有哪些特点呢?请听我说:

       1、赤壁是一个富有生活味的赤壁:以往关于赤壁的描述,我们耳熟能详的无非就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以及黄盖的苦肉计等文攻武略方面的东西。而赤壁不仅仅是就战争演战争,除了惨烈的战争场面外,还通过种种生活场景来折射出战争的残酷和不应该。片中小乔和周瑜的恩爱缠绵,曹操的“欲望使人年轻”等等都让这些英雄人物有了凡夫俗子的真实性。

       2、赤壁是一个敢于创新的赤壁:三国早已深入人心,如果一味忠实于原著,反而有可能吃力不讨好,我想这也是吴宇森敢于剑走偏锋的原因所在。例如,赤壁的战争场面没有泼墨在传统的长坂坡上,而是别出心裁创造出了“回光阵”和“八卦阵”。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周瑜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关系,但影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则给人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

       3、赤壁是一个敢于幽默的赤壁:面对战争的压力,也许幽默也是很好的降压药,于是乎赤壁中涌现了不少的经典台词,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台词将成为生活中的流行语。例如,诸葛亮的“略懂”,曹操的“欲望使人年轻”、刘备的“编了很多年,习惯了”,关羽的“现在会读书,以后就有饭吃”,孙尚香的“国家兴亡、匹女有责”等等。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些话语很雷,但是山人却认为一部经典的影片一定要有经典的语句流传开来,从这点上来说,赤壁达标了。

       当然,瑕不掩瑜,赤壁还是有很多内容或者细节可以再商榷:

       1、上集是“前戏”,“前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前戏”是否需要2个小时这么长?

2、张飞的丈八长矛虽说可以戏份不多,但是否有必要把张飞演绎成一个大力士的“肉弹”?

       3、关羽的赤兔马虽说难找,青龙偃月刀虽说是罗贯中杜撰的,但是否有必要让二哥变成一个步兵将领,有必要让二哥的刀那么小儿科?

       4、影片隐约给人“孙尚香和诸葛亮才是一对”的感觉(孙尚香幽幽地说,只有你有眼光),这是故意设计,还是把关不严?

       5、八卦阵围困的应当是曹操的2000铁骑,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了八卦阵中有不少的曹营步兵?

       以上只是山人赤壁看后的观感,诸位看官不要太当真,正如罗老先生所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