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人类社会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幼教领域。礼仪一词并不常见,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实不然,礼仪作为幼儿教师展现自我,赢得社会、家长、幼儿赞同的有效途径,对幼儿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1.0—6岁是人生的第一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时期。通过教育以及各种社会影响而形成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模仿性极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育家加里宁曾说:“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这段话有力地说明了幼儿对教师行为的敏感程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塑造良好的形象,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感染幼儿,做幼儿的典范。
2.教师经常保持清新、端庄、美丽、大方的外表,朝气蓬勃,可亲可敬的举止,能使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提高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第二,有利用增进家园联系。
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因而在与家长的相互关系之中理应处于主导地位,理应有目的地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同家长保持联系。教师对家长礼貌相待,尊重家长,能缩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能在家园之间架起友谊的彩虹,促进家园之间的交流。
第三,有利于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保证,也是礼仪的中心。每位教师都相互尊重,注重礼仪。以微笑沟通情感,能增进同事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把广大教师联系成一个团结协作的高效的集体。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导致人心涣散,混乱纷争,使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不安.影响工作情绪和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礼仪应成为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应掌握的礼仪包含哪些方面呢?
一、与幼儿平等相处,爱护、理解、尊重幼儿,时刻注重言行举止早晨,教师应站在教室门口,以笑脸迎接幼儿,衣着应整洁大方;幼儿问好,教师应回礼;上课时,教师的动作、语调、表情要到位,给幼儿一个完美的形象;游戏时要成为幼儿的伙伴;用餐、休息时要给予幼儿悉心的照顾;幼儿有错误时,不得当众大声训斥乃变相体罚,幼儿是一个个发展的个体,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对家长要笑脸相迎。时时处处真诚相待
早晚家长接送幼儿时,教师要热情主动地向家长问好或微笑着向家长点头示意。与家长交谈要言词得当,态度谦逊。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随意伤害家长的感情,对家长的意见要认真考虑,虚心接受。不能因为幼儿有缺点、错误就不尊重他们的家长。同时,还要经常不断的教育幼儿要爱父母,这样做,会使家长更加信任和支持老师。当幼儿在幼儿园发生异常情况时,教师要主动找家长反映真实情况,求得家长的谅解。
三、同事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以礼相待
教师们早晨相见要相互问早问好,下班要互相道别。工作中青年教师要尊重老教师。虚心请教,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要关心爱护。生活上同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工作发生意见分歧时,态度要冷静,要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也不应为此抱有成见。耿耿于怀,更不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挑拨是非。同事取得成绩或进步时,应真诚祝贺,不应嫉妒别人,贬低别人;同事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伸出友谊的手热情帮助,不能落井下石。讽刺挖苦,更不应借机报复。而教师和教师之间彼此互相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总之,幼儿教师礼仪的内容涉及广泛,意义深远,礼仪要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取中加以提高。我们要不断提高对礼仪的认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幼儿、家长、同事面前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