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题材”走俏之谜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哈佛学院,成立于1636年,请注意,美国的建国时间是一百多年后的1776年——也难怪人们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了。许多年以来,哈佛大学在各类全球性大学综合实力之类的评比中无数次地稳居头把交椅,堪称创造了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个全球性神话。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人出国机会的日益增多,特别是当去美国留学日益成为年轻一代的梦想的时候,美国的那些名牌大学在中国大陆的名头就日益地响亮起来,而其中,最响亮地莫过于哈佛大学了。

 

                “哈佛题材”的扛鼎之作为什么能走红?

中国出版界的“哈佛题材热”无疑建立在哈佛大学巨大品牌号召力的基础之上。而“哈佛题材热”的确立之作,当属2000年8月出版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一书。这本书一经出版,很快就跨入了优秀畅销书的最前列,乃至在不长的时间内,总销量就达到了一百多万册!

许多人都感到很奇怪,这本书之所以能畅销起来,原因何在呢?以我之所见,重要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点,一是该书确定的“素质教育”这个角度——素质教育在2000年前后似乎正是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所有的学生家长都天然的会关注这个话题;二是两位作者即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和父亲张欣武采取的“纪实”式叙述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可读性;第三则或许有出版界大环境方面的原因:A是韩寒这样的另类学生刚在1999年出版了他的畅销书《三重门》并引发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等问题的反思与思考——正在这时,一个与高中没念完就退了学的韩寒完全相反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刘亦婷横空出世了,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B是2000年时,“北大题材”出版热仍在向高潮迈进——继《北大往事》之后,《北大情事》《在北大听讲座》等书正在热销中……当人们对“北大题材”多少有点审美疲劳的时候,比“北大”更响亮的美国名校“哈佛”二字的出现,自然足够使人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更觉眼睛一亮!

但我以为,在这几点之外,首要的原因其实乃是因为这个题材——成都女孩女孩刘亦婷,高中毕业时竟然被美国四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然后她作出自己的选择,于是成为了一名哈佛大学的中国籍留学生——在大多数家长看来,这样的事迹还真有如神话一般!普遍抱着望子成龙心态的中国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哈佛这样的领袖全球的高校深造呢?为了学习成功家长的先进经验,无数的父亲母亲为这本书掏起了腰包,于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得以火爆热销,而媒体对该书的宣传和报道也可谓不遗余力,于是“哈佛题材热”拉开了帷幕。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某一个出版现象的形成,往往都与某一本或某几本书紧密相关。当某本书成为有口皆碑的畅销书并掀起了某一高潮之后,我们的出版界往往会有一批所谓的“跟风书”随之而出——这样的情形我们或许可以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这反映了出版界的惰性和创新精神之匮乏,另一方面则是大家或者可以由此把某个题材进一步做大、拓宽、掘深,直到做透彻。

具体到“哈佛题材热”这一出版现象上来说,我以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理所当然是这一现象的扛鼎之作和首要之作(滥觞之作或许是199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哈佛琐记》?不过此书影响不大),而在此之后出现的许多书名上镶嵌有“哈佛”字眼的图书,虽然未必是跟风之作,但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借势之嫌的——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好,甚至也未必不值得肯定。

 

                 “哈佛题材”大致可划分为哪几类?

“哈佛题材热”先后为中国读者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好几百种书,但梳理起来,我以为大致也不过文学、励志、管理这三类而已。

所谓文学类,例如2000年9月出版的《做一回哈佛情人》和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00年11月推出的王蕤所著之《哈佛情人》,以及2005年底出版的肖巍之《哈佛碎片》,以及2006年由不同出版社推出的宋一平著《亲历哈佛》和台湾作家刘墉之子刘轩所著之随笔集《从哈佛走向世界》,等等,甚至还有韩国青年作家所写的类似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爱在哈佛》这样的青春小说——哈佛云集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精英,这就注定了“哈佛”题材不独是中国的,而可能会是世界各国的。总之,所有这些书,大多以散文、随笔、小说等体裁叙述自己在哈佛大学的求学生活或自己与哈佛的某种关系,应该说,对这类书最有购买意愿的应该是那些有机会出国特别是有机会去美国留学的读者,因为这类书能帮助他们对这所世界第一名校获得一个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与了解。

所谓励志类,除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之外,恐怕就得属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朱成在哈佛——朱成父母家教手记》一书影响较大一些了,之外还有群言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张扬著《我的哈佛日记》……这样的由在哈佛求过学或正在求学的中国青年为作者的原创图书,对有志于跟进出国留学的读者显然颇有教益。还有一类编著图书则多以哈佛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等人的故事、素材、名言、事迹等为书写主干,并希冀能为更多的青少年朋友提供思想上的助益,比如近三四年来出版的《哈佛精神——百年哈佛教给年轻人的16堂课》《哈佛教授给学生讲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哈佛成长课堂》《百年哈佛教给学生的人生哲学》《哈佛学不到:100位世界名人给青少年讲授的人生哲理》等等就是。但这类编著的图书中,也有的在内容上竟然与哈佛大学毫无瓜葛,只是书名上挂着有“哈佛大学”的字样,颇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

而打着“哈佛”旗号的管理类图书之所以一度热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在全球所有商学院的座次评比活动中连年排在首位且难以撼动。于是有人发现,似乎所有管理类图书,书名上一旦挂上“哈佛”二字,这本书就大抵要好卖一些,至少会起到比较吸引眼球的作用。比如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哈佛商学院案例全书》就可谓切准了市场的脉搏——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一向著名,许多MBA学生从这些案例中学到了不少商场实战技巧,乃至直接用到实践当中且立竿见影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类似的书还有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的《哈佛模式·项目管理》、燕山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哈佛经营管理学》,以及其他出版社陆续推出的《哈佛经理手册》《哈佛MBA最新核心课程财务总监》等书,更有一些定价高达数百元的大部头图书,例如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8月推出的《哈佛商学院管理全书》(全十册)等等。这些书之所以能信心十足地出版,似乎都有这样的原因——自信书的内容不错,况且有“哈佛”这个金字招牌撑腰,所以认为销售方面应当可以高枕无忧。也难怪“哈佛”旗号近些年来会在中国图书市场四处招展。

尽管“哈佛题材”图书也曾热火朝天过,不过正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北大题材”,经过这么些年的开发与挖掘,大家多少都感到有些困乏了,而广大读者,也多少都有些审美疲劳了。如此,“哈佛题材”的前途会怎样,我似乎并不敢过于乐观。重要的是,人们已经在这些年来的“哈佛题材出版热”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哈佛经验”,并且这种经验看起来似乎还将在今后的出版中得到持续的更新。

 

近期刊于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