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放大“恶搞”?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题目挺吓人,《拯救僵尸》。打开一看,一笑,居然是金蝶的。
剧情很简单,一群金蝶大兵,在一栋大楼里发现了僵尸,最后依靠EAS(金蝶的一款产品),拯救了被感染者。
再往下看,2006年初的,还有片花,是金蝶自编自演的。而且,注明了“本影片纯属娱乐,请勿对号入座”。
这段视频,最近一两天特火。在一些社区里,是“金蝶恶搞用友”的代名词。
不能不说,这样的揣度有一定道理,因为僵尸感染的是“NC”,用友有这款产品。
不过,不太相信金蝶会故意这样做。这好像也成了一种行规,比如,海信肯定不会评价海尔,阿里巴巴不会主动评价慧聪。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与成熟的表现。现在,似乎除了媒体乐于把两个对手拉在一起恶炒,很少有正规的企业愿意这样做,惹麻烦,又不职业,何必呢!
而且,视频上传的时间,是在前几天,很纳闷,2年半前的视频,如何最近“走红”了?如果真的是蓄意恶搞对手,看来也蓄谋了2年多?不太符合常理。而且,恶搞的如果是产品的话——比如恶搞NC、借以提高EAS——那干吗等这么久?这又不是陈酒,越放越醇香。
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是一段内部视频,像前面注明的“纯属娱乐”。但是,最近被人发到了网上,借题发挥了。
记得前几年,经常在网上看私下流传的CCTV年终娱乐剧,各个大牌轮番出场,颇搞笑,敬一丹那句著名的“春,不是叫出来的”,那时还成了一些朋友的MSN签名。其实,设计个情节,调侃一番,放松一下,只要不是蓄意攻击,也无伤大雅。
再看这个视频,其实也有被放大的意思。其实,除了不该直接提及“NC”之外,其它内容并无不妥,也完全用不着大惊小怪。如果据此进行人身攻击,认为金蝶如何,甚至ROB(徐少春的英文名字)如何,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恶搞”是个舶来词,更符合中国人的解释或许是“黑色幽默一把”。现在,我们的“举国暴怒”太多了些,不妨偶尔“幽默一把”,学学CCTV。媒体,尤其是为生计所困的视频网站,也用不着动辄就“恶搞这个”、“恶搞那个”,题目吓死人,内容很平淡,又是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