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公民文化就要清理的三种意识


我们认为,“老百姓”、“父母官”、“吃皇粮”是必须要清理的三种意识,因为它们都是传统国家生活的产物,比较典型地从不同立场反映出国民中习以为常的“两张皮”倾向和“子民”心态。比如很多人开口闭口都是“老百姓”。听惯了也就无所谓了,也就无所谓公民、子民了。其实分析起来还是有所谓的。在不少“有身份”人的言谈话语之间,“老百姓”里含着关怀中的怜悯,含着蔑视,含着放低姿态的高高在上,含着服务中的恩赐,含着群众心态的权贵意识。在无形当中,“老百姓”被冠名为“主人”的仆人,与此同时一个与之分殊两立的“精英阶层”和“权贵上流”社会也就悄悄然产生。这是真真切切的“两张皮”意识。

又比如“父母官”,说天下的当官者对待人民就像父母对待儿女那样舒适温暖和负责。实际上结果远非如此。用“父母”称谓比方官人本来就不妥当。远溯秦皇,迄今百代更迭、权者无数,称得上清官的“父母官”真可寥若晨星。由此可知,要有多少人生活在名义上是“父母官”实际上连“后爹娘”都不如的悲惨境地。而这里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到底谁是谁的父母?到底官人是人民的父母,还是人民是官人父母?做官理政者吃喝穿用生活之需来自人民,为此才有“人民是衣食父母”的美誉。大家谁也不要叫谁“父母”。消费了人民的血汗,付出了管理的劳动把公益事业办好,那也算对等的交换。可怕的情况是,不少权势之人不仅仅是吃了不干,而且更有甚者多吃多占鱼肉乡里以权谋私虐待人民。这显然是实实在在的“两张皮”意识与行为。

再比如“吃皇粮”,也是自古至今颇为流行的说法。首先说的是自上而下的官僚队伍,得以安身立命之本是皇帝赐给的饷俸,这是指的官员的生活来源;其次在于明示身份,因为吃的是皇家的供应所以就有别于自己土里刨食的“草根百姓”,地位自然令人眩目;再次为关键之处:吃了谁的用了谁的就要听谁使唤,臣僚百官吃的既然是“皇粮”,那理所应当就是皇帝的仆臣役史,是皇家的家丁佣人。深宅大院外面是“草民百姓”。以皇帝为首的院子里的贵族精英会沆瀣一气,一致对外,操纵世事,管束“百姓”,以便保证这个特殊系统的利益。今天,这种“吃皇粮”的话仍有人在说,“吃皇粮”的事仍有人在做,“吃皇粮”的精神仍然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