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叫我“农民工”,我发火!


再叫我“农民工”,我发火!

作者:赤水河王万兵

农民工这个词由来已久,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已无从考究,但这个词的普及率却没有多少词汇能与它相提并论。无论我们是看电视、听广播,还是读报纸,上网,都能得到与“农民工”这三个字有关的信息。

如果在GoogLo中搜索一下的话,大概有一千万条与之相关的网页或消息。当然,大部分还都是正面的信息,比如替农民工讨薪,制定各种政策等等。可以说,全国上上下下对他们的情况是非常关注的,而且为了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ui财力。但是,我不知道大家在看到这三个字对他们的定义时有什么样的感觉?

我想,大多数人在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这一幅画像:身上穿得又脏又破的劳动服,手里拎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工具箱,面容呆滞,言语不清(因为他们带有各地的口音)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在公共场合遇见他们,大部分人在多数情况下会选择敬而远之。更有甚者,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遇见了他,恰巧地他边上还有一个座位,可能会有人宁愿多站一会儿,挨点累也不会屈尊就坐,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感染上什么似的,“非典”期间尤为突出。无论他们走到那里,都会有人用不屑的眼神看着他们,也许会有一些好心人用一种可怜的神情注视他们,用一份真诚的心态来看待他们。可我们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和谐社会”有些不和谐!

这三个字,从字的面上来理解绝没有任何贬意,但组合成词并定义在某一类特定的人群身上时却让人们有了褒贬之意。因为我从事行业的原因(我在建筑工地做事),经常会与这些大家称之为“农民工”的兄弟们打交道。我曾经问过他们,听到这个称呼时的感觉。他们所有的人给我的回答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就是定义给他们的是“侮辱”,人格上的侮辱。他们说,为什么城里的工人叫职工,大学毕业,自己找工作的人叫打工,而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后就要叫做“农民工”呢?

这些农村兄弟进城后所从事的工作多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差最没有人愿意干的职业,比如建筑工地,加工工厂等,他们的生存状态也是最艰苦的。以建筑工地来说,总承包商一般在投标时会考虑承建费用,他们会出资建一些临时的办公室和宿舍。但这些条件好一点的临建在被总包分配完毕后,还有多少可以供应这些农村劳动力使用呢?大部分人,可能会有数十人住在一间四处漏风的小破屋内,夏天闷热、潮湿、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但这还是好的呢?不管怎样,也有一间房,一张床啊。如果到了装饰工程的工地上你再去看,很多人是睡在地上的,心肠好的工头可能会买几张细木工板铺到地上,也有人直接打地铺。去澡堂洗澡,想都不要想了。如果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他们就光着身子在工地上用盆直接冲了。他们从事的是重体力活,但是伙食呢却是最差的,可以说与猪食差不多。一般情况下就是白菜豆腐,连油花都没有,啃的是不知道在那里买的馊馒头。那情景,如果他们的家人看见了,都会哭。

可他们的贡献呢?

任何一座城市的形象的改善,任何一座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任何一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等等,甚至包括我们衣食住行,哪方面能离开他们的辛苦劳动呢?他们已经是我们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在城市中工作了几十年,从很小就离开故乡,孑然一身的来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他们最初做学徒,然后做技工,最后做到大工,他们中的有些人也就成就了一番事业,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生活着,学习着,成长着。伴随这个过程,我们的城市也在向前发展着,越来越加繁荣富强。

但我们的城市又回馈给他们什么呢?

他们到来之时,就已经被冠以一个让他们自己都觉得耻辱的称号:“农民工”。他们如果要参加工作,就必须要办理暂住证、务工证、健康证、上岗证等一大堆的证件。否则不能工作还有可能随时被遣返回乡,他们永远也享受不到城市职工一参加工作就享受到的各项福利待遇,也没有什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更不要有什么最低生活保障。凡此种种。

这些问题有些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有些是因为政策的原因造成,无法在一时之间改变。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国家也正在制定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求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兄弟的利益。但毕竟需要时间。那么我们能不能从其它的地方为他们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情呢?比方说,从精神上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平等与真诚,最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从称呼上不要让他们再感到耻辱。

因为我们是劳动者,劳动最光荣。

所以,请不要再叫我“农民工”,否则我跟你急!

200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