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跌停不足为虑


 

好象是前天吧,招商银行A股出现了跌停。当天下午,招行下跌7%的时候,我有点困了,所以以跌停收盘的时候,我在呼呼大睡。有人问我有没有止损,有没有抛掉,对于这种长线的品种,在我买进的时候,我是有比较充分的研究的,我不知道它第二天股价如何,这是神仙才能知道的事,我只要知道它未来五到十年如何就行了。巴菲特说:买入股票希望第二天就上涨是非常愚蠢的。他也说:我买入股票时假设第二天股票市场关门,直到五年之后重新开市。所以我长线买进的品种,最近几年没有发生过止损这种行为艺术的表演。目前A股的招行我一共有4000股,成本价大约27,之所以是大约27,而不是精确的数字,因为对此我并不需要很精明。

 

招行这次的下跌,主要起因是收购香港的永隆银行。出价似乎是高了一些,不过招行目前的PB5倍,那么以约3倍收购,也不算很贵。并且,要收购,取得控制权,出价低是不现实的。前不久微软收购雅虎,报价难道不是明显高于市价吗?当年包玉刚收购九龙仓,出价也明显高于市价。

 

招行这笔收购是否划算,我不可能非常了解,不过我想一个谨慎的人,不大可能玩蹦级这种游戏,一个洁身自好的人,除非是公安局的鸟人栽赃,否则不大可能因为嫖娼被罚款或拘留。也许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招行是做什么:

1、招行在次级贷危机中毫发无损。大家应该记得,招行也曾买了美国的次级债券,这种债券因为风险比美国国债要高,所以利率也高,招行购买之于,在2006年就发现美国的房市有问题,就及早抛售了,后来在去年8月,美国次级贷危机的第一波爆发,中行、建行、汇丰等无数国际性的大行都吃了亏,中国的中行最倒霉。可是招行不但取得了高于债市平均水平的收益,还及时退出。

2、招行有理性放弃收购的先例。今年4月,招行的马尉华披露,美国的联合银行曾找到招行,希望能收购它们,招行经过研究,放弃了收购。这种找上门来的收购,价格一定是相对比较便宜的,换了其他的银行,恐怕笑得嘴都合不拢了,相关行长一定会全力收购,这难道不象GDP之于地方官员一样的政绩吗?至于说价格高了,关我屁事,反正不是我的钱。但招行放弃了。后来这家银行又找到民生银行,民生就以25亿元收购了它9.9%的股权,并有权控股20%。到418为止,民生银行的25亿元已经浮亏4亿元。最近美国股市持续下跌,不知民生银行亏了多少。

招行在这方面太理性了。而国内另一些机构的水平,也就一乳臭未干的顽童的水平。比如中信证券以近90美元/股收购美国的贝尔斯登,大家都知道,这个公司后来股价跌到2美元,最后以10美元/股被收购。中信证券大难不死,是因为这笔交易没有及时被两国的审批机构批准。

象土包子一样的建行、中行、工行等,把股份卖给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银行,损失的钱比辛丑条约的赔款还要多。这帮人还在那里狡辩。所以前不久我在博客里讲,一般人是没有资格爱国的,也没有资格卖国。卖儿卖女还犯法,也就卖点自己的劳动力罢了。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张宏良最近的一些文章。有空我自然也要讽刺一下这帮鸟人。

最近提醒一下,为什么联合银行最先找招行,而不是民生?为什么中国十多年来没有银行机构得到批准在美国设立分行,而招行去年能在纽约设立分行?再提醒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让美国的银行来中国设立分行,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却不能在美国设立分行?开放个屁啊。很多相还幻想中国如何如何,也不想想,为什么日本二战后引进的外资只有中国目前的十分之一,这些外资在中国又干了什么久事?

 

再说招行的信用卡,我原来在中国银行工作,当时的中行办信用卡怎么办呢?你先存一张5000元的定期存单,质押在中国银行,再办一张信用额度为5000元的信用卡,期限是两年。所以我当时感觉办信用卡的人都有毛病。而且对账单往往是收不到的,要自己到银行去拿。我刚到上海的时候,2004年就看到招行的人在地铁口等方面,摆个摊,免费办信用卡。我当时的律师同事们纷纷办理。到后来,招行的信用卡很快突破500万、1000万、1500万张,而且激活实际使用的卡占到70%,不良资产率1%,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每张卡的消费额每月近700元,相当于花旗银行在台湾的水平。后来有招行的人到我们办公楼里扫楼,推销信用卡,但直到现在,我也没见到其他银行的人来敲门,可能这样很没面子,要在办公室里,装得象孙子一样,等客户上门才有面子吧。但这样招行办的卡,很多是不送礼物的,现在可能也送了。成本就低。有一次路过上海人民广场好象是广东路,听到有人喊:“办中信银行信用卡送100元交通卡。”心里感到非常悲哀,虽然中信银行不是我办的。这100元,加上制卡成本,寄信用卡对账单的成本,营销人员的工资加提成等成本,卡办出去几乎肯定是亏损的。

 

最近银行股的下跌,和贷款紧缩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有关。其实紧缩对银行都是利好,贷款已经发得太多了,接近75%的贷存比上线了,有的已经超过。而如果中国国内的热线一出,必然存款大降,这样贷款必须降下来,所以紧缩是好事。对于房地产,我看已经晚了,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跌,一定会让大量的银行损失惨重。那为什么我还买招行?这未必是肯定正确的事,未必是合适的时候。不过,招行的有史以来最差的不良资产率,也就是5%左右。当时国内的一些银行,据说不良资产率有20-30%,就象是拉了一屁股的屎,要不是中央政府发特别国债,剥离了这些不良资产,擦干净了这几只大屁股,这些银行怎么有资产上市呢?自有资本怎么能达到8%呢?但是这些银行的体制,人的素质,还那个鸟样。但招行一开始就不会有人给它擦屁股,一旦有不良资产,只有自己用利润来冲销,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收入,怎么能不小心呢?所以虽然深圳房价大跌了,我看损失最大的一定是深发展,最少的恐怕就是招行。

 

招行最近的下听,可能还与小非的减持有关。其实股价越涨,小非越不愿意减,有可能跌了,反而急着要抛售一部分。很多中小企业板的股票,上市的过程中,有可能要付出成百上千万的黑钱,给王益、王小石这样的人,上市根本就是为了圈钱,一个个就是土包子公司,我上一个论坛,有人网友提到有个上市公司的几个高管,在吃饭前都喜欢来几把扑克牌,小赌怡情,有利于消化。招行这种公司,比较大,又在香港上市,盯着它的眼睛就多,就比较规范,应该说恐怕是中国最规范的了。

 

又想起几个事情。春节前后吧,农行出了财务报告,结果很快就发了更正,说第一次的数据有误,这帮人不知是小学没有毕业,还是不会用计算器。另外浦发银行,最近被曝出以明显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给员工买房和打新股,另外在春节前后浦发要增发的时候,又有消息说浦发隐瞒了近70亿元与薪酬相关的费用。这里再说说上海的上市公司,上海的企业给人的印象比较糟糕,除了上海航空盈利能力还可以外,其他的公司一个比一个糟糕,这里就不点名了。上海的浦发和交行,虽然目前PE比较低了,但除了之前讲的原因之外,另有隐忧,就是它们有可能成为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替死鬼。比如上海的挪和社保资金贷款给房产商的事情曝光后,交行就把相关的钱还掉,自己成为债权人,由委托贷款转为自营贷款。这些银行总行在上海,和上海的地方政府的关系,嘿嘿。而招行呢,前几个月公布年报,有个东方证券的研究员评论它的业绩,提到之前曾建议招行公布生息资产这个数据,招行这次年报就及时公布了。说明把股东是当回事的。

 

招行的不良资产的拨备是比较高的,记得好象是180%,而深发展大概只有80%。就是说未来出现一定的不良资产,对招行的业绩影响也不会太大。

 

不管怎么说,买进就要有充分的了解,除非想在股市中作冤大头,做慈善家。这样每个人对招行都应该有个估值,认为它应该是多少价格。当市价低于这个价格,就可以分批买进,没什么好说的。当招行在46的时候,有人说要到60。其实招行和其他股票一样,一定要低买高卖才能赚钱。46高还是21高,是比较明显的。当时我在35左右抛光了最后的5100股,现在27回补,也没什么遗憾的。

 

最近股市下跌较多,对于仓位较轻的人,是个不错的机会。出于上次买进金钼股份同样的考虑,前天买进了002254,烟台氨纶,价格是28.60,几乎是当天的最高价。同样是因为熊市上市,定价低。目前PE13倍左右。要是在春节前发行,恐怕发行PE都在30倍以上。

 

另外昨天进行了第16笔权证交易,买进香港的A50中国基金的认购权证13970,这相当于做多A股,又买高了,0.25港元,当天收盘就亏损了10%,今天买进又过于谨慎,差了0.001元没买到,后来就持续上涨。第15笔权证进行了补仓,不过第一次的买进已经亏损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