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热钱不可“关门打狗”


热钱泛滥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隐患。连日来,对于如何治理热钱的讨论络绎不绝,近日看到有研究分析提出了“关门打狗”的对策,大体措施是先做好监控,稳住热钱,然后等到适当的时候突然收紧管制关口,将热钱一举堵住,控制其流出。

初感起来,该措施似乎非常新颖而有效;但仔细分析,实在让笔者难以苟同。

首先,该措施主张先稳定热钱,稳定的办法是不采取任何措施,静观其走向;其目的是不轻易打草惊蛇,免得热钱闻风而动,改变流动方向。这种欲擒故纵做法的结果是,热钱在寻利动机下加快流入国内,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以及更多的流动性,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其次,该措施认为应在适当的时候突然收紧管制。问题在于,其一,适当的时候是何时?是热钱流入到宏观经济形势已经难以支撑的时候,还是热钱稳定在某一投机领域的时候,似乎很难把握。其二,突然收紧管制,该采取何种措施?如果热钱的流出速度比政策的实施速度还要快,那该如何是好,那时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再次,这样的手段会招致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舆论压力。在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都需要遵循国际原则和惯例,即使在国内的宏观政策上也不例外。“关门打狗”式做法类似于诱敌深入,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将热钱一刀斩断,其损害了它国投资者的利益,必然招致反对和抗议,甚至对于中国的孤立,结果必然是难以推行和得不偿失。

最后,即使该措施的目标实现,热钱被困国内,阻止的只是热钱流出的风险,而大量热钱存在给国内流动性带来的压力,以及其在不同投资领域流动引起的经济波动风险依然无法规避。这种只堵住热钱出口而忽视入口的治理方法给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更大。

实际上,热钱对于宏观经济的危害,一是在于过度流入增加外汇占款的货币供给,恶化通货膨胀;二是在于其在国内的投机活动扰乱相关市场,加剧资产泡沫;三是在于一旦经济基本面改变,其大规模集中流出会造成经济和金融不稳定,滋生危机。对其治理的根本策略是逐步消除国内投机的空间,引导热钱自觉流出;还要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避免热钱大进大出。而“关门打狗”式策略在执行前纵容了热钱流入,强化其危害;执行中违背宏观管理规则,难以执行;执行后效果不佳,将热钱堵在国内会留下后遗症。

综上,“关门打狗”式热钱治理策略有失我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热钱危机,反而会致使中国经济陷入“骑虎难下”境地。对于热钱的正确处理策略,应该是防患于未然,尽快行动,疏堵并举,监管和调控结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治理热钱切不可盲目等待而贻误时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