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土楼讲那过去的文化


               听土楼讲那过去的文化


(刊发于7月9日新京报)

 

多少年来,土楼里的人们过着水一样平静而满足的日子。而就在几天前,这里突然到处一片欢呼鹊跃,土楼,这个名字古朴而美丽,终于打动了世界,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力的“福建土楼”终于闯过了世界遗产大会最后的表决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项世界遗产项目。

 

崇山峻岭之间,隐藏着那些天外来客般的建筑群,雄浑、朴实而智慧,土楼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是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代社会和谐的物证。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说,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建筑智慧和人居理念。土楼的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山、田园风光相得益彰,互相可持续依存,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这里,建筑材料就地取自大自然,荒废时又回归大自然,是早期环保节能型生态建筑的经典。这种节约型和节能型的建筑与规划模式,面对现代化的进逼,对今人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和启示价值。

 

我们叹服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他们在山青水秀的南方构建了安全而舒适的家园之梦。土楼兼有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等优异性能。它外表宏大,内部亲切,堡垒式威严外观表现出强烈的防卫性,而土楼内部空间则是用纤细的木构件组成,并且居住空间对内院开敞,采用标准的小开间,使之接近人的尺度,从而让人倍感亲切。这种建筑体系包括对外的防御性、对内适应聚族而居的血缘关联性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性,质朴美观,历经千年一直造福于闽南客家民众,又没有损耗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

 

客家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建筑,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作为乡土建筑,土楼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体建筑的技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上,也表现为土楼之间形成的整体性的、群体性的家族聚居的模式上。在聚族而居的土楼里,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至五层为起居室,院落里有水井,有宽阔的活动空间,这样温馨和谐的场景想想都觉得美。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的是耕读为本、忠孝仁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是群体文化模式的见证。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和家史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和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一样,三清山刚刚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福建漳州、龙岩等地的土楼居民和江西上饶三清人沉浸在载歌载舞的喜悦之中。但是,在现代城市无休止扩张、农田山林不断被毁的开发时代,福建土楼和江西三清山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的不应该只是平民的欢庆和政绩的满足,更不能是接踵而来的不恰当商业旅游开发,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古人的文化遗产所告知我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伦理。

 

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人与人和谐相处,这是福建土楼的精神遗产,也是三清山的精神遗产。福建土楼那一片高天厚土,写满对天地的敬爱对人的亲和,三清山写意山水、道家风骨,走进那片雄奇险峻的峰岩,郁郁竞秀的松林,如梦如幻的云雾,处处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美统一的意境,犹如遨游于仙境之间。这些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出对自然对人本的尊重,建筑服从于自然和环境,规划遵循于天地与人性,人居强调内心的道德和生命的诗情。而这一切,对于一味盲目开发现代房地产项目,水泥丛林迅速蔓延,粗糙街区层出不穷的当代城市建设者们来说,是太过缺失的精神遗产,这种精神境界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恩,是对儿孙后世深沉的责任感,还有人心对欲望的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