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国外名著的看法
瞿旋
朋友写了一篇对《情人》的读后感,要我谈谈意见。本来我有一定的期望,但看后有些失望。通篇多是大众经验式的平面的解读,重点地方还出现了误读。正好我有些阅读国外名著的感觉,不妨顺便谈一谈。我与这位朋友是多年的挚友,谈观点自然也无需避讳。
或许是受某种评论的影响?断言情人只是中介符号是不对的(或许从纯粹的结构学上他是,但要这样说的话,里边的任何角色都该是中介),而断言主人公与情人的情感是“有悖常规、违反道德”更属肤浅。他们的情感应该是超越人种、阶层的普世情感的符号,是人类生命需求、情感需求的基本因子,有着活鲜的肉的原色。是通篇的价值重心所在。其他诸如历世的苍凉、家族的没落是构成这个价值的背景,尽管也有着独立的意义。
《情人》的特殊之处是在当时传统小说成为滥觞的情况下,从结构的角度对巴尔扎克之类大师的颠覆和解构,突破口就是叙述角色的转换,以及这种成功的转换所产生的蒙太奇式的音画诗般的结构效果。所以《情人》成为法国新小说的标杆性作品。
其实,我们东方人更珍视的应该是她那宽裕的、从容不迫的带有贵族气质的表述方式。在这种气质下,才有了那种散淡的结构烘托出宏大叙事的效果。
对《情人》之类的所谓的外国经典应该尊重、学习,但盲目崇拜和模拟,并无实际意义。经典多产生在时代切换的锋面上(或挖掘出了这个意义),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的当下,对其表层的崇拜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以同样的结构写同样的作品,在我们这里肯定得不到认可。刚才说过,我们更珍视的应该是她那宽裕的、从容不迫的贵族气质。可惜这又是一种全方位的修养,是轻易学不来的。努力就是了。
对其他的名著,也应该冷静清醒地看待。不要忘记了自己和自己的土壤。
中国本土就有非常优秀的女作家。其实我看书很懒惰,许多书,不论名气多么大,看几眼就扔了。张爱玲非常出名,我就没看过她的作品,《色戒》上映后,逼着我浏览了原著,一个小小的短篇,承载了那样深刻的对人性的剖解,尤其是结局,把人最深处的那点本性,挖出来,血淋淋地扬上了天空,血雨一样洗沐着人心!张爱玲绝对是国际级的一流作家。她与杜拉斯不同的是,她诞生在权谋、集权文化发达的苦难的东方,思力自然尖刻,与杜拉斯优裕的思维方式不同。
建议朋友也看看张爱玲的作品。
顺便说几句题外的话:我真不理解管理层为何在经过删改又允许在全国公映了的情况下,又封闭了演员汤唯(估计是有个别的特殊的因素)。要说作品歌颂了汉奸,叫我看,没有任何一部鞭笞汉奸的作品能够达到《色戒》的程度。当然,她更大的意义是对人性恶的揭示和鞭笞!汤唯刚刚出名的时候,哪个媒体上曾发表过她的几句话,意思是她对这次大红有些预感,或许会有低潮跟着过来。当时我的心一动。她真是冰雪聪明,结局真是被她预料到了。她看过《周易》?抑或被人测算过命运?呵呵。
包括李安,我在北戴河作协疗养中心看过他的《断背山》,同样被深深震撼。他绝对是一个深谙佛洛依德之学的大师,我们对他的冷漠,绝对是一个文化损失,不久的将来,我们肯定会悟到并纠正这个文化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