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个清醒的高官了-中国政府要营造本土品牌的良好环境


   今日在联合早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政府要营造本土品牌的良好环境》,作者韩方明为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深感欣慰,故摘录其文章全文(见附)。

      笔者不仅感到有话要说,也算是对该观点的赞同和附和:

        第一:中国一直没有意识到经济增长的根基和基础是什么,甚至错误地以为多上项目、多出口、多扒房子多建新区等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而实际上,世界各国的经济并非是外延发展,现在尤其应突出内涵发展。那么内涵发展的根本在哪里?内涵发展的关键就是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立得着足的一流品牌,是开展品牌经营,是增强品牌附加值的经营,而不是依靠新上项目、新铺摊子来谋求经济总量上升(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停止上马一切新项目、有前途而现实市场上没有的项目还是要上的)。

     而我们国家各地方、企业领导人往往喜欢新上项目,而手中既有品牌、既有项目却很少有人重视,因为新上项目容易出形象、容易出政绩,而将手中既有项目和既有品牌做大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时间,而在这些品牌最终没有壮大前、显赫前好像不能出来政绩和效果,这就造成企业、政府在品牌经营中的“狗熊掰棒子”式的无连续性,最终项目上很多而单一一个品牌无一个做大做强,成不了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领军品牌,这是中国政府和企业在经营决策中一个重要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都有韩方明主任这种品牌思维和品牌意识,可能中国企业诞生更多国际、国内品牌的机会就会多。

    品牌大于项目,但愿中国各个级别的政府官员、企业家早日明白这一点。

    第二:中国企业和政府往往看到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具体的物质资源如石油、矿山、森林等可见资源,而往往忽视一个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源,也是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最终极资源--品牌资源,这是中国企业经营的最失败要素。

            就拿河南省双汇集团来说,我们在处置双汇国退民进中,实际上品牌资源就相当于无偿送出,因为当时双汇品牌价值已经近20亿元,而实际上我们连品牌、连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全部股权出让得到的钱也没有品牌价值高--这说明我们极其不重视品牌资源;

         不仅如此,很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花费很大代价将某一品牌做大,而一旦该行业出现风吹草动,我们国内一切人就有可能将品牌视为一文不值而加以处理。如中国网通,马上被处理了,巨大的品牌无形资产商标一会儿就灰飞烟灭;史玉柱的脑白金值钱了,但其前脑黄金就变成一文不值了;亚细亚兴盛时品牌价值一亿多元,待到破产之日,一个商标30万尚且无人愿意要它;金博大商场被兼并了,驰名河南省的金博大商场商标瞬间变成了0元……

  在以上品牌资产处置的背后,是巨大的无形财富的流失,要知道任何一个品牌都是心血、广告费、资金……等堆砌出来的。

       而我们国内,企业也好,政府也好,根本没有人将品牌资产真正当成回事!只知道以低价格进行竞争,有几个企业敢于以高价格、优品牌来进行竞争?中国太缺少像格力集团董明珠以及海尔、联想这样重视品牌的企业了!

      深盼企业家及当政者深思民族企业、中国品牌的发展方向!

附:

中国政府要营造本土品牌的良好环境

[韩方明] (2008-08-15)

                                                              ·作者是中国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全球经济环境近来持续不明朗,有人甚至称二战以来最寒冷的冬天将至。而中国通货膨胀已不知不觉高企两年,物价居高不下。以往的低通胀高增长模式,基本上不可能再维持。“从紧”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生态环境骤然变化,即使在奥运期间A股市场也毫不留情地大幅下落,固然挫伤不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但大批面临经济转型的中小企业的命运,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才是更大。

  令我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在不少行业使出的招数,对中国市场环境将是大大的危害。这些公司强化全球竞争战略,挤压中国本土企业市场空间,使出很多不正常、不公平的手段,带来的是对本土企业的伤害和对消费者的潜在伤害。

  这类手段中,最常见的是低价倾销。一般来说,想到价格战,都会觉得是中国企业擅长的。但实际上,很多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更略胜一筹。

  例如,跨国公司对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利用产业链上游优势对施加压力,用低价倾销来获得增长,使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节节下挫。跨国公司控制上游资源,提高关键部件的供货价格,限制供货数量,同时用各种方式来控制技术对华输出。它们也利用全球资源和品牌优势,通过对核心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进行控制来制约中国品牌的发展。中国企业虽然将部分专利费降低,但还是难以承受和应对。专利技术缺乏,一直是困扰中国电子产业的主要问题。

外资品牌坐大的后遗症

  还有外资品牌坐大之后的后遗症:中国大型家电连锁渠道商,滥用优势市场地位,压榨制造商的利益,成为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以上种种问题,是2008年夏天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在经济背景转化下的艰辛一面。

  笔者一贯支持全球化下的各国经济有序发展,也一直支持人口的合理交流,并非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是,即使如此,尊重各国自身的本土品牌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存之道。看到一些跨国公司如此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打压竞争对手,令人大皱眉头。

  面对这种环境,8月1日生效的《反垄断法》正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笔者呼吁中国社会各方深入研究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为本土企业提供合理的法律救济。

  目前的关税结构也不合理,使跨国公司有机会施展乾坤大挪移,一方面在关键元件上提高价格,另外一方面则压低产品价格。因此,在不与WTO协议冲突下,中国因听取专家的意见,调整关税变化方案。一些企业的重大研发项目,应该列入国家工程,在产业政策、税收、投融资等问题上,有关主管部门不应拘泥于既定政策。当然,消费电子产业的中国本土企业,也应该连气同枝,相互支持。

  现代商业社会,舆论的声音也非常重要。笔者也建议要严肃市场数据发布活动,对非权威机构的发布数据予以严格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