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五)

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 三十年来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这种改善主要是来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收入, 以及国家的免税和扶贫政策, 农村本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究其原因, 农产品价格太低是最重要的问题, 按现在的农产品价格水平, 即使猪肉价格已经涨了一倍, 中国农业仍然是属于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 难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打压农产品价格不仅无助于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问题, 也阻碍了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为农业部门的利润率远远比不上房地产和金融行业, 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源不会流向农业, 很可能还会反方向流动, 从农村流入城市, 从农业流入地产金融业. 只有放开农产品价格, 让农业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业, 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才能让社会资源自动往农业倾斜, 农业才能得到发展,中国的农产品供应才能有保障, 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
 
农产品涨价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潜在风险, 但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今后十年最大的发展机遇: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没有比粮食涨价更可怕的事情了,因为它最容易带来工资-物价的恶性循环,造成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比放开农产品价格和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更重要的事情了,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房地产带动的话, 今后十年的经济增长一定是由农业发展带动.在政策没有大的失误, 农产品产量也没有大幅滑坡的情况下, 猪肉和粮食涨价说明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说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内需起来了,内需成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是政府和经济学家盼望了许多年的事.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 新增一万亿农业投入并不需要加重财政负担, 只要扶持100家农业企业上市就可以了,既支持了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又为“热钱”找到了方向,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完善, 一举几得.(资本市场与GDP和CPI形成良性互动)

放开农产品价格,短期内可能会加速物价上涨,但如果宏观调控采用前述“加息,减少央票发行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同时进行”的政策组合,把银行存款利息与CPI挂钩,让实质利率为正,老百姓心里有数就不会心里发慌,就不会担心自己那点辛苦钱毛了(通货膨胀预期下降),就不会被迫去消费,被迫买高价楼高价股还要被迫到香港去喂鳄鱼.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稳定的市场前景,楼市和股市也就不会“大起大落”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将使中国经济体系中潜在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农业生产潜力)很快会发挥出来,使“资本市场与GDP和CPI形成良性互动”--GDP高速增长,内需强劲,物资供应充足,股市和楼市繁荣,通胀(随外围环境的变化)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人民币随着产品质量的改善稳步升值.

由此可见,宏观调控与经济增长并不矛盾的,关键在于怎么调控.把宏观控制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或者,把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企业营运环境割裂开来,都是错误的.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为了增加人民的财富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纯考虑CPI的微妙数字变化,而是要考虑到对经济效率和资产价格的影响,CPI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可能会有负面影响,但可以通过政府直接补贴得到缓解,经济效率和资产价格才是对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起决定作用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只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应当包括产业政策,以及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策略,因为他们也是直接影响经济效率和资产价格的.更加重要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各方面应当配套.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是要取消宏观调控而是要加强宏观调控,但加强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让市场机制发挥正常的功能,并弥补其不足,而不是要替代市场机制的功能.因为我们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许多的市场功能(包括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是不完善的,需要政府多方面的努力去加以完善,其中也包括政府作为市场的参与者直接调控市场,因为政府既是市场监管者,也股市最大的股东,还是唯一的土地拥有者.这就是中国特色,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飞速发展中的大国.我们既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搞价格管制,也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货币政策,搞美式教条,而是需要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所以,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比如说,如果政府觉得楼价涨得太快,就应该增加土地供应,而不是增加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成本会使交易量减少,当楼价上涨时让它涨得更快,因为在卖方市场中买家要(实际)承担交易费用,当楼价下跌时让它跌得更快,因为在买方市场中卖家要(实际)承担交易费用.深圳楼价过去一年多的表现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交易税的上升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如果要防止楼价过度下跌,降低交易税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同样的道理,去年股市涨得太快,是因为流通市值不足,股票供应量不足,政府应当减持国有股,增加股票供应量,而不是加印花税增加交易成本.所以,我们的宏观调控,不止要调控经济周期,而且要调控市场的波动.所以,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没有足够信息和理论推演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推行过速往往带来数以百亿千亿的损失, 象QDII和港股直通车;犹豫不决又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像货币政策和国有股减持问题。如果在去年股市和楼市狂热的时候大幅加息和收紧流动性,并且加快国有股减持,我们现在的处境可能完全不一样.今年股市大跌,是因为大小非解禁增加了股票供应量,同时不断提高准备金率造成了市场资金不足,减少了对股票的需求量.在股市和楼市双双下跌时继续收紧流动性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可能造成许多投资者资金链断裂,人为制造一场金融危机.过低的利率和汇率,过高的准备金率,限制大小非减持,增加物业交易税等,都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也是与宏观调控的本意相违背的.所以,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目前各界对于减税的呼声很高,因为税收的增幅多年来超过GDP和居民收入的增幅,长远而言不利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减税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暂时不是减个人收入调节税的时候,而是减各种交易税的时候,如进口关税和物业交易税等等.降低交易税有助于降低CPI,有助于资产市场的稳定,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这是我们当前最希望见到的.但是,财政政策是不能取代货币政策的,就好比企业的成本控制不能取代现金流管理一样.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工作,一旦企业的现金流因为银行突然紧缩贷款而出现问题,靠即时削减成本并不是有效的方式.因此,“紧货币,松财政”的思路是不对的,流动性的过度紧缩并不能靠匆忙的减税措施弥补,反而可能会产生新的矛盾.中国的税制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探讨.所以,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经济“起飞”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对于对老城市的基建构成巨大压力,而旧城改造往往是费钱费时费力又不讨好的,因为它破坏了原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为什么我们不创建全新的大城市呢?以新建的特区“长珠潭”为例,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质结构以丘陵和红土为主,既不适合大工业也不适合大农业,但水源充足交通方便,很适合建成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园”.加上科技文化教育娱乐发达,很适合建成“科技园”和“庄园式”大型高档住宅区,让全国的财富富豪们和知识富豪们聚集,与岳麓书院的先人们和共和国元勋们比邻而居,既享受简单悠闲的家庭生活和价廉物美的社会服务,又可与伟人们精神交流。“种植园”+“科技园”+“庄园”与原有的城市和城市居民混然一体,让城市和乡村水乳交融,我们就看到了一幅“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发展模式.

“长珠潭”完全有条件建成一个五千万人口的全新的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成为中国进入发达社会的一个典范。当然,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探讨.发达社会的核心是“智力经济”,既包括农业水利医学艺术工程财经等专门的技术,也包括策划管理执行等综合技术,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战略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地处“长珠潭”中心位置的岳麓书院,几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开拓型领袖的摇篮,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变革中起了独特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中国社会正要跨入现代化门槛之际,岳麓书院能否再造辉煌,为“长珠潭”,为湖南,为中国培养出具有超前眼光和“敢为天下先”勇气的新一代领袖人物呢?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接待单位是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名义上我们(还有一位同事)是访问学者,实际上是去学习一套统计分析软件。从电视上我们看到美国人都是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为了不给中国人丢脸,我们从单位借钱买了身西服穿上才上飞机。 到美国时已经是深夜,我们下了飞机后,在零下二三十度寒风凛冽的机场上等了近一个小时不见人来接.等所有人都快走光了,才发现在我们的对面还有一位美国青年,他怯生生地走上来问道:“Are you Mr. Zou ?” 我说“Yes”, 然后问他,为什么现在才来,他说他早就来了,早就看见我们了,但不敢上来打招呼,因为他以为我们是日本人,只有日本人才一天到晚西装革履衣冠楚楚的。

第二天下午,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在家里开"PARTY"给我们接风,我们商量,昨天闹了笑话被误会成日本人,今天我们一定要穿的像美国人,入乡随俗嘛。于是我们穿着牛仔裤旅游鞋(就差没戴牛仔帽了),兴冲冲去赴约。可是,一到主人家的院子里就傻了眼,只见二三十个美国男女(没有一个年青人),男的西装革履(皮鞋察的贼亮, 头发梳的溜光),女的浓妆艳抹(衣着却庄重典雅),主人夫妇一见到我们,高兴地迎上来,说,为了欢迎来自远方的中国客人,他们把密西根大学所有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都请来了,然后,上上下下看了我们两眼。我们当时的尴尬,真是难以言状,好在美国人过一会儿也就忘了我们的衣着,忙于讨论中国的经济改革了。

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我仍然记忆犹新。有时我想,如果我们上飞机前不买西服,不买牛仔裤,就穿着平时的中山装,会怎么样呢?不是省了很多的尴尬吗?反正美国人想要了解的是中国经济,我们穿的像个中国人不是更有代表性吗?我们要学的是软件,穿着中山装就不能学吗?一定要穿西服或牛仔裤?-----问题恐怕还是出在自信心上面吧!同理,2008年成为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并不是面临的问题有多严重,因为摆在中国经济学家面前的问题,其实没有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那么严重,美国次按危机和全球石油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中国经济学家真正面临的难题是,美国的教科书里没有提到过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热钱大小非央票等),所以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所以才有了本文开头所列的许多矛盾和疑问。

中国人如果有信心,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发展经济学呢?中国的经济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发展问题,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要崛起成为一流的世界强国,一定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有一个“中国的收入分配”课题,已经持续二十年了,在国外的学术界同行中颇有影响,据说最近开始进入“中国的财富分配”领域。如果这个课题的研究能与宏观经济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相结合,也许就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开端吧!毕竟,要建立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是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为了增加中国人民的财富.至于经济理论,古今中外皆可借鉴,既包括弗里德曼也包括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管仲的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