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调控到综合治理---再造中国十年辉煌!


摘要

怎样才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又不让通货膨胀失控?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率,以相同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企业内部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率,但全社会提高经济效率的关键在于有效分配社会资源--让人财物从效率低的企业转向效率高的企业.股市具有“有效分配资源”的功能,因而天生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作用.问题在于股市本身的波动比商品市场的波动要大得多,对外围市场和宏观政策的反应也要灵敏得多,因此,“股市维稳”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新任务.广义的宏观调控不只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应当包括产业政策和城市化策略,国有资产和外汇资产管理,以及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策略.为了与传统的“狭义宏观调控”区分,我建议把“广义的宏观调控”叫作“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市场机制发挥正常的功能,而不是要替代市场机制的功能,其中也包括政府直接参与市场博弈,因为政府是股市最大的股东,还是唯一的土地拥有者.这就是中国特色,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处于“起飞”阶段的大国.我们既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搞价格管制,也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货币政策,搞美式教条,而是需要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所以,我们需要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学--对中国进行“综合治理”的学问.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一)008年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

中国经济学家云集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结束了吗?结论是什么呢?结论是一大堆矛盾和疑问:一方面担心石油危机,另一方面又担心外汇储备太多,难道手上的美元不能买石油的吗?一方面要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又压低能源价格,怎么能不缺油缺煤缺电呢?一方面高喊紧缩紧缩再紧缩,另一方面又允许负利率扩大扩大再扩大,不控制需求反而破坏供给能降低通胀吗?一方面担心企业承受不了加息的负担,另一方面又不断收紧流动性造成资金短缺,企业活着真的比死了还难受吗?一方面担心热钱太多,另一方面又担心市场没钱承接大小非减持和再融资,为什么热钱不去承接大小非减持和再融资呢?一方面担心出口下降造成失业,另一方面又担心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工回家乡不好吗? 一方面希望稳定楼价,另一方面又增加交易成本,成交萎缩的结果不正是价格虚高(或虚低)吗?......

上面长长的单子还没列到一半,很多人可能已经看不下去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中国经济...要完旦了...前几天我旁听一位朋友接受一家著名外国杂志的记者采访,这位记者满脸迷惑的脸上写着的问号正是“中国经济要完旦了吗?” 事实上,从A股阴阳怪气的表现,也可以读出同样的问号--不止飘浮在亿万散户的脸上,也深藏在基金经理们的心中.可是,如果你到北京上海深圳,或者长沙武汉南昌,或者某一个偏远县城的商场餐厅酒店转一圈,你会发现消费旺盛,经济一片繁荣!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今年第一季度的社会商品零数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6%,四月份达到了22%,即使剔除物价上涨的影响,这个指标也达到了13%,并且是处于上升通道。有什么样的经济成就比这个更重要?这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我们的内需起来了”,不必倚赖出口和投资了,这不正是经济学家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吗?


如果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不如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因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足以解释当前中国的经济现象.不能解释经济想象,当然提不出适当的对策.甚至于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流动性过剩,我们是否已面临严重通胀,CPI与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全是含糊不清的。正因为如此,货币政策与价格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也就无从谈起。除了听到“将紧缩进行到底”的口号以外,还有什么呢?名义准备金率17.5%,再加上央票, 实际的准备金率早已超过30%了,下一步怎么办呢?把商业银行的钱全部锁到央行的保险柜里(准备金率100%)就万事大吉了吗?很多经济学家(尤其是北大的几位老兄)就像传说中的那位专治驼背的医生---只负责把病人的背整直了,至于病人是死是活,那是验尸官的事.

传统经济学只研究政府行为(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厂商行为(如价格理论),劳动者和消费者行为(就业和通货膨胀).居民作为投资者从来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使把居民家庭看作投资者的时候,也只是用传统的“财富效应”解释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对居民投资行为的研究局限于金融机构内部的个人理财领域.因此,经济学家对居民的投资行为的研究和理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完全忽视了现代社会中居民家庭对资产价格的重视不亚于对就业和消费的事实,这是传统经济学的死角, 或者说经济学的贫困.作为亿万普通家庭的一员,你更害怕猪肉涨价还是更害怕股市下跌?你更喜欢你的住房涨一倍还是更喜欢你的工资涨一倍?答案可能并不像霍德明先生所说的那么简单“股市是一亿人的事而经济是十三亿人的事”.

经济学的贫困,使得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缺乏必要的信息和分析工具(不能要求每一个政府官员同时也是前沿经济理论的创立者), 不能事先模拟政策对经济体系和资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所以不得不依靠试错法(try and eror)来应付. 这种方法在我们的经济规模和资产规模较小,且对外相对封闭的时候是可行的,所谓船小好掉头.但是,我们现在作为一个高速增长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系,作为一个资产规模远超GDP的金融体系,仍然采用同样的方法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就好比用开汽车的方法开波音747.没有足够信息和理论推演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推行过速往往带来数以百亿千亿的损失, 象QDII和港股直通车;犹豫不决又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象货币政策和国有股减持问题。如果在去年股市和楼市狂热的时候大幅加息和收紧流动性,并且加快国有股减持,我们现在的处境可能完全不一样.(参看“加快国有股减持, 暂缓QDII和港股直通车 [原创 2007-10-20 13:06:57]”)

不过,经济学对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的忽视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想想美国次按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居民的投资理财行为----买了买不起的房子,如果只是居民的消费行为----租了租不起的房子,是不会有次按问题的。J。P。摩根收购贝尔斯通只是暂时解决了华尔街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亿万居民投资者的问题,看看最近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困境就知道了.美国的次案问题,本质上是居民的投资理财失误的问题,华尔街所做的按揭资产证券化可能增加了市场风险,也可能分散了市场风险,但不是风险的来源.只是因为“法不责众”的原因,传媒宁愿把矛头指向华尔街,而不是千万计的居民投资者.对于后者,指责是没有意义的,帮助才是急需的,保尔森正在鼓动美国国会批准xxx亿美元的计划,直接援助投资理财失误的居民家庭.

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不只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全世界经济学家最困难的一年,如果说次按问题的本质是个人投资理财失误,石油危机的本质则是国际政治博弈。这两个领域都不是以学习各种均衡理论为立出身之本的经济学家们所专长的(张五常先生最讨厌的就是博弈论,因为找不到市场均衡点),经济学家拙于应对是不足为怪的事.面对美国次按危机和全球石油危机的双重压力,即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领先世界的美国,同样需要深入研究,谨慎应对.摆在中国经济学家面前的问题,其实没有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那么严重,美国次按危机和全球石油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问题,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是,“不是问题有多严重,而是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所以才有了本文开头所列的许多矛盾和疑问。

中国的经济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发展问题,中国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要崛起成为一流的世界强国,一定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既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也包括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并不只是简单地把外国经济理论(如货币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更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一些具体操作手段.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经济学的框框,建立以居民的消费和投资理财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毕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人民的富有和幸福。从这个角度出发,经济理论研究和政府政策的目标应当瞄准亿万家庭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及风险的下降,而不是GDP或CPI的微妙数字变化,更不是某一两种商品的价格波动.猪肉是拿来吃的,汽油是拿来开车的,GDP和CPI是我们用来研究经济问题的工具(就像医生看病用的体温表和听疹器一样),都不是经济政策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中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还有亿万股民都需要我们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二)股市天生就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功能.

一提到“发展经济学”,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长期投资”,因为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可能着重于资本形成与固资产投资.而一想到“长期投资”,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凯恩斯的名言:“从长期来说,我们都死了!” 言下之意,“发展”属于长期供给问题,而“宏观调控”属于短期需求的问题,二者基本上不相干.但是,有了一个相当规模的资本市场之后,长期的资本形成可以短期内(在资本市场)通过IPO和再融资完成,而短期的宏观调控措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长期的资本形成有着立竿见影的影响,因为他们影响股市.因此,一旦资本市场的规模达到与GDP的规模相当的水平,经济体系的性质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长期与短期的差别变得模糊,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可以迅速调整,前提是(商品服务资产资金的)价格信号没有被扭曲.这便是我们经常说“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核心”的内涵.

以猪肉涨价为例,有什么办法让人们少吃点猪肉而多养猪呢, 最直接的一个办法就是让养猪场上市, 股民把部分吃肉的钱用来买养猪场的股票, 而养猪场用集资所得的钱去扩大养猪生产, 这样, 不止是CPI下去了, GDP还上去了, 就业也上去了, 股市也上去了.如果没有股市,要增加供应满足需求可能要三五年时间,因为现有养猪场的扩张会很慢,新的生产者加入更慢.而以我们现在的股市规模,只要扶持几家养猪场上市就够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比以前快许多倍。所以,在没有股市或股市的规模不够的时候,面对商品的涨价,我们只能采取紧缩措施(比如说发央票)以控制需求的过快增长.但是有了现在的股市,我们可以通过发股票达到增加供给抑制需求的做用.这就是说,股市天生就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功能.问题在于,要让股市的这种天生秉赋发挥作用需要很多前提条件.

首先,商品市场的价格信号必须准确.资本市场的最基本功能是给资产定价,建立在资产定价的基础之上,股市就有了“有效率地分配资源”的功能--人财物从业绩差的行业转向业绩好的行业,从业绩差的企业转向业绩好的企业,因为业绩好的行业和企业估值将得到提升.但是,如果原材料的价格和产品的价格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企业的业绩就不能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比如说,市场缺电,但因为电价管制使电力企业的利润和估值下降,人财物就不会往电力行业转移,电力的供应就很难上升,股市就起不到“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作用.同理,如果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压制,农业企业的利润就难以提高,人财物就不会往农业转移.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放开成品油价格,内燃机车的增长速度(和石油需求量)会下降,燃料电池汽车的前景看好,其生产商可以在市场上大规模集资,加快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促使人财物从传统汽车行业向新型汽车行业转移.

其次,市场要有充足的流动性,没有钱怎么买股票?总体来说, A股市场是不缺乏资金的, 不论是三万亿的大小非减持也好, 还是三千亿的再融资也好, 跟我们四十万亿的M2比起来, 都不是不能承受的数字. 而在我们四十万亿的M2里面, 有四万亿买了央票-----人民银行打的有利息的白条.央行要这些钱干什么呢, 把它们锁起来不让它们进一步推高CPI? 可是, 央票的买家是商业银行, 不是一般的投资者, 商业银行的资金在买了央票之后, 用来贷款给企业和个人的钱就相对少了-----经济学家们相信这就起到了紧缩的作用.问题是, 中国人买猪肉很少借银行的钱(信用卡)消费, 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钱, 因此央行的紧缩政策对消费者没有什么影响, 该怎么吃猪肉还怎么吃猪肉, 反而是养猪的企业因为紧缩政策而使生产受到了影响(.结果是, 猪肉的消费量没下去, 生产量反而上不来--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的话.

再其次,IPO和再融资必须顺利进行,因为只有通过这个渠道,市场的资金才能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和流动资金.如果把人民银行的四万亿央票陆续释放出来(减少央票发行),同时开通创业版, 加快IPO和再融资的速度,让几万亿的闲置资金, 通过股市进入了供应紧缺的生产和流通领域, 比如说猪肉和粮食生产以及能源和铁路运输等,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可加快,而通胀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 平安, 浦发和其它的再融资企业的集资用途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监管机构, 中介机构和股东的精力都应当花在这个方面,而不是花在限制再融资上面. 如果平安浦发拿了钱去收购国内的中小金融机构, 比如说收购农村的信用社, 不仅对平安浦发的新老股东非常有利, 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也非常有利. 如果他们拿了钱去参股国外的金融机构, 我觉得他们的融资计划很难成功, 也不应该成功!

第四,需要有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金融市场的操作,是要由一批杰出的金融家来完成的,运用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的资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最有天赋的人才,即使在自己最熟悉的市场中,没有十年以上的历练也很难做到得心应手,这跟写文章,做官,做生意,做律师和会计都不一样.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金融家,就有什么样的金融市场, 这跟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是一样的。在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中, 每一家有潜力的上市公司都有投资银行家为其出谋画策,从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内部重组,外部兼并,融资安排,到市场推广,提供全套服务。可是中国偏偏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国的投资银行家们还没有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还没有足够的市场号召力让投资者信服。这一点,从最近闹得全国沸腾的再融资事件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来应当由投资银行家出面解画的事情,却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使好事变成了坏事。

如果这四个前提都得不到满足,会有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股市在一年之内可以从三千点涨到六千点,再从六千点跌回到三千点以下,尽管在此期间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没有任何显著的变化.股市天生就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功能,问题在于股市本身的波动比商品市场和GDP的波动要大得多,对外围市场和宏观政策的反应也要灵敏得多.因此,当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政府对于商品市场的调控和投资领域的控制可以放松,但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反而要更加重视.当年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而物价并没有飞涨,与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是有关的,股市起到了“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作用.可惜的是,日本政府对于股市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没有足够重视(跟日本缺乏优秀的金融家有关),在资本市场的规模空前膨胀之前没有增加股票供应量,而在泡沫破灭之后又没有即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以至造成旷日持久的金融危机.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府不会对干预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波动感兴趣,即使是油价涨了十倍也无动于衷,但是对于股市的不正常波动则极为敏感,当通胀与股市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股市.减息,美联储直接借钱给华尔街,限制沽空金融股,等等,都是与传统经济学教条背道而驰的.美国为什么要“倒行逆施”呢?是因为前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系主任伯南克不懂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吗?应该不是的!记得有一年,布什总统还专门飞到芝加哥为弗里德曼唱“祝你生日快乐!”,派了无数高帽,只差没有当场拜师了.我想美国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明白股市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的功能,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认为股市是“青山”,而商品市场是“柴”,而我们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商品市场是“青山”,股市是“柴”.

在我们的经济学家们看来,几头猪的价值远远超过十万亿的市值(都成金猪了).问题是,央行把银行的钱都抽起来锁到保险柜(准备金+央票)之后,养猪场哪有钱养更多的猪呢?(据说高盛在收购养猪场)过分紧缩流动性的结果是,股市不见了十万亿,猪肉也没多吃,目的只为了梦中的,来自远方芝加哥的“流动性过剩”!对资本市场的不了解,对资本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不了解,成了绝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的短版,也成了中国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死结.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首先必须包括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部分,尤其是我们上面所谈的“用发股票取代发央票”的事。这其实是前无古人的, 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直到现在也不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所以中国的经济学家没有研究过;而美国没有央票, 所以美国经济学家也没有研究过.

“发股票取代发央票”的课题,属于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必修课,也是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所希望了解的.

 

(因内容太长,下面三部分请参考相关博文)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三)股市维稳三部曲:货币政策|资产定价|个人理财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四)让人民币为人民服务--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五)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