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神奇世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胡杨与等级公路


       向往的神奇世界——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胡杨与等级公路

                                       陈力丹

 

    关于胡杨,从报刊上知道了它的三个“千年”(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很早就从地图上看到它那横躺的鸡蛋模样,图上一厘米,等于实际距离数百公里,它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有“死亡沙海”之称。然而对每个普通人来说,能到那个地方看一眼的可能却很小。今年盛夏,当我真的看到塔里木的胡杨,真的站在大沙丘上极目远望的时候,依然感到震撼,这是地球上的一处显示生命奇迹的地方。

    (上图为伴侣行公路上看到的唯一井架)根据最新的地图,去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得从库尔勒向西走314国道,到轮台县城折向正南,再走79公里到达沙漠公路的起点轮南镇。然而,我们的越野车只在314国道上前行了约40公里,从肖塔向左拐到一条西南方向的公路上,一块路牌闪过:“库轮伴侣行130公里”。啊,这比走轮台省三分之一的路程!三角形的斜边短于另两边之和,正是这个简单的几何原理,驱动塔里木石油总指挥部(塔指)修建了这条地图没有的公路,一头扎向轮南。陪同我的《库尔勒晚报》李社长说,在输油管道没有铺设之前,这条公路上油罐车流滚滚,现在它变成了旅游的黄金线路了。

    开上沙漠公路,却没有看到沙漠,而是首先进入塔里木河北岸的“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几乎所有观光的车辆都停在了路边的两棵巨大的胡杨树旁,看惯了荒漠和低矮草木之后,这两棵直径1米的大树实在令人赏心悦目。抚摸着因为风刀沙剑留下了无数裂痕的树干,轻轻拉一拉垂下的形似柳叶绿叶(胡杨的叶子,下方细如柳,往上形如杨、如枫,于是又称“变叶杨”),油然生产一种对生命顽强的敬意。胡杨的种子比芝麻还小,靠绒毛随风飘撒,一旦落在湿润之处,数十小时内便生根发芽,生命力之顽强是少见的。李社长说,往深里走,还有一棵树龄3200年的胡杨。这两棵树曾被圈起来过,因为某位高级领导到访。

    前面就是塔里木河大桥了,这是塔里木河上的第一座大桥,通向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必经之桥,为塔里木河上游与中下游的分界点。它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雄伟,但名气很大。塔指建于1995年,全长605米、引道673米,两车道。令人感到失望的是,这段塔里木河最宽的河面干涸了,桥下低洼处尚能看到一汪颇为清澈的河水。

    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1950年代以来被人为开垦和破坏了三分之二;塔里木河的水因过量灌溉而经常断流。越往南走,胡杨林越稀疏,出现了成片的枯死胡杨,仿佛侏罗纪公园中的景象一般。我们走向路边一簇枯槁的胡杨树,这是另一种震感:已死的胡杨绝大多数依然屹立,它们的远比树干粗壮的根系支撑着巨大的树干,像历尽千年风霜的斑驳石柱兀立着,守望着自己的家园,像一个个徘徊在沙漠中的幽灵,向人们述说着生命的最后抗争。我抚摸着倒下的胡杨,敲了敲,木质坚硬,木纹十分清晰。

   

    再向南,在肖塘道班,路边出现一块很大的公路里程碑:沙漠公路0公里。我们到了沙漠公路的真正起点,北面是灰白色的荒漠,南面是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中间为一道红绿色的柽柳(红柳)。沙漠公路从轮南算起全程522公里。横穿沙漠的部分从这里算起,466公里,直达民丰以东的恰安,连接315国道。1991年,塔指在肖塘试修2公里,随后延至30公里,获得经验后于1993年全线动工,1995年建成。它是建在流动沙漠上的世界上最长的沙漠等级公路,这是一次人的科学力量向自然的胜利挑战。

    越野车疾驶进沙漠公路,巨大的沙丘、富有质感的波纹,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条公路几乎没有岔道,顺着沙丘高低地起伏而向前延伸,像一条游弋沙海的黑色长龙。开始,两边尚有一些稀疏的胡杨,很快,连绿色的草类植物也变得罕见了。我们行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两道绿色走廊之间,走廊之外是永远的沙的黄色。两道防护林共宽70多米,每边10排植物,其实不能称“林”,平均不到一人高,如此严酷的气候条件,这些耐旱植物8年来仅长高了60-70厘米。

    深入沙漠10多公里,我们爬上了路旁一处沙包。耀眼的阳光下,满目是起伏的沙包,直到遥远的天边;骄阳腾起的热浪,使得人与整个沙漠处于缥缈的雾霭中;眼下的几处沙窝底部,泛起结晶的白色硝盐,脚下的沙子烫人,估计有60-70C°。最外边一列人工栽种的绿色植物,已被流沙掩埋得只露出针状的叶尖。十几年前的草方格防沙障,大部分被掩埋,只露出少量的枯草头。没有风,只有我们几个人,四周一片沉寂,于是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苍穹之下的人,显得十分渺小和微不足道。

    那些人工栽培的植物,每一纵排都有一根黑色的输水管子铺在树根下。为了维护这道绿色长城,沿途每隔4公里设立一个水井房,蓝墙红顶,在沙漠里十分显眼,全程共108个(塔中-且末的沙漠公路支线未算在内)。每个房内两个人(通常是一对夫妻),负责日常滴灌的维护,骑着自行车检查滴灌中的问题。沙漠地下60米就有水,沿线就地打井114口。但水是咸的,含盐3~15克/升。所以,防护林选择的植物必须耐盐、耐旱、耐沙埋。现在沿线的主要植物是沙拐枣、柽柳、梭梭,及少量胡杨。我们看到这一路段的植物为柽柳。为造成生物的多样性,在沙漠中心地带的塔中,建有300亩的植物园,引进耐沙植物200种。未来的沙漠公路沿线,可能会变成一条漫长的世界耐沙植物园。

    回程中我们访问了№1水井房。主人老孙一早便到离井房约1公里的气象观察站去了,从井房可以隐约看到沙漠中观察站的高架,我们只能通过手机说说话。他的妻子在睡觉,不便打扰。井房一排共三间,里面一间为机房;中间一间为水泵房,同时也是起居室,摆放着电视和蔬菜、粮食等;靠公路的一间为寝室。房外有储水罐、卫星天线和一口井,井水清澈,距离地面大约2米。他们的生活是寂寞的,半年轮换一次。但是他们的工作确实很有意义,他们在协助建造世界独一无二的人间奇迹!

    每当看到书橱里摆放的那瓶沙子和那根枯胡杨枝时,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情景,它们取自那里,我到过那里,不再是纸上认识它,那里是中国的一片神奇土地。

                                                2008年7月16日看的沙漠,写于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