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命运1:个体户最初是个贬义词
文/刘海铭
个体户,身上背负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个体户,最初是个贬义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是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听着硌耳,看着更扎眼。那个年代,没有工作,失去工作,就会被社会定格为“个体户”,就会处处低人一等,甚至连讨老婆的机会也没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街头小商贩的崛起。这些街头小商贩中的一大部分就是脱胎于“个体户”,另一部分则是进城赶场子的不守本分的农民。当时,为了生存,这些人是在批判和诋毁的声音中寻求自我突围的。各方、各级舆论几乎没有给过他们什么帮助。至于事后标榜那是另一回事。
但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开始练摊,倒腾,甚至投机钻营。倒服装,倒电器。把南方沿海的东西运回内地来卖,把内地的东西倒腾到南方去卖,就凭跑个差价,硬是发了,有的率先成了万元户。然而,他们都曾经遭遇的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排斥和打压,他们和着苦水都咽到了肚里。其中,最大的制约他们发展和进步的,不是社会舆论,而是来自于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层层盘剥、压榨和冷遇,至于到底造成了多大程度多大力度的障碍力,一些正义的真正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曾估算过我们那个时代对于创业成本付出的代价。不过最清楚的只有个体户自己。可以说,中国当今的一小部分民营企业家就是当时这些逆流而上的个体户,另一部分则是从国有资产流失过程中动了脑子和使了手段的“滑头们”。这两部分人,我的态度不一样。
个体户从贬义词库中挤进中性词库,全因自己的头太硬,脸太涨。他们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有了钱,也就有了地位。尽管他们历尽艰难出脱为中国的第一批“万元户”,渐渐的,女人也愿意嫁了,丈母娘脸上也有光了,实在在本地讨不到女人的,就去其他贫困山区买一个回来,但这一批人始终没有成长为时代英雄。因为,这批人,除了有钱,确实也找不到更多可歌可颂的地方。他们中许多人淘到了第一桶金后,大多疲惫了,随后就落伍了。
因为,他们毕竟是一批只懂得吞咽压力和苦果,而不懂得不晓得去体味持续创业激情的一类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个体户”;因为,这批人与其说他们抓住了机遇,还不如说机遇抓住了他们,但不管怎么说,抓住了,命运就变了;因为,他们一直是为了生存而战,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来不及去规划未来,去追求理想。
不可有任何否定和质疑,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随后,“个体户”被注释成为了“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一度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活跃的一个经济单位。
刘海铭智慧集散地【http://www.liuhaim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