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制度经济学——可持续未来模型
文/崔长林
笔者以为,无论信仰唯物主义还是信仰唯心主义,都跨越不了“广义原理”和“狭义原理”的规矩,都跨越不了“广义道德”和“狭义道德”的规范,都摆脱不了“广义机制”和“狭义机制”的规则,都避免不了“广义规律”和“狭义规律”的规定。人类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在做事之前不知上述的道理存在,拿着谬误当真理,拿着不是当理说。等把事做错,悔之晚矣。为了避免犯错,为了把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世界管理好,就得解读广义制度经济学。
狭义制度一般指人际交往规则及社会组织结构和机制。把狭义制度当作研究对象,形成狭义制度经济学。它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制度之演变的。狭义制度经济学始于科斯的 (Ronald Coase)《企业之性质》。科斯将交易成本引入经济学分析,指出,企业和市场在经济过程中有不同作用。
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等人也对狭义制度经济学做出了贡献。近30年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也包括我国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五常先生的“佃农理论”。不能不说,由于狭义制度经济学只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反过来影响制度演变的,不谙制度乃规律之表达,规律乃机制之表达,机制乃原理之表达,从而走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路。赫维茨、马金斯、迈尔森的机制设计理论试图从机制出发人造规律,未能抵达上述“表达”层次,从而错过创立广义制度经济学的契机。
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是先有原理而后有物质,物质是对原理的表达;先有物质而后有物质场,物质场是对物质结构的表达;先有物质结构而后有物质结构机制,物质结构机制是对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的表达;先有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而后有物质发展与演化趋势,物质发展与演化趋势是对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表达;先有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而后有广义制度,广义制度是对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表达。不仅如此,上述之前者一定还是对后者的部分之表达而绝对不可能做到全部表达。据此,广义制度经济学学者提出根据前者来认识后者和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演化趋势也就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规律来制定狭义制度之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