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买就涨,一卖就跌,有经验的投资人应该不会再有这样的幻想。但有些提高投资胜率的办法,却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只要肯付出一些代价。
曾有一项针对美国投资人买卖行为的研究,统计了过去20年他们做出正确买卖决定的概率。整体胜率最高的时期是1995年牛市中场阶段,90%的投资人都判断正确;整体胜率最低的时期是2002年熊市底部,只有25%的人判断正确,此时有75%的人在抛售。
另一个关于美国基民的调查显示,过去20年间投资股票型基金的基民实际年化回报率仅为4.5%,而同期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化回报率为11.8%。这组数字告诉我们,对于一名投了20年股票型基金的美国基民来说,指数涨了8.3倍,同期他的基金资产只涨了1.4倍。
为什么赚了指数没赚钱?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呢?假设这位投资人从买基金之日起就持有,不做任何买卖,在此后的任何一个时点上,他都至少可以获得接近指数的收益。最终造成实际回报大大低于指数的原因,其实在于持有人的波段操作。
美国基民们一定很冤,明明买卖是为了争取更好的回报,效果却是相反的。下面的例子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操作行为对投资人收益的负面影响。在2000年至2004年间投资摩根斯坦利世界指数,尽管指数是上涨的,但如果做波段不小心错过了其中5个表现最好的交易日,总回报只得改写为-16%;错过10个表现最好的交易日,总回报又得改写为-28%。
提高投资胜率第一法则:做长线投资者。身处基金业多年,历经多次多空循环,也看遍了各种各样的投资方式,越来越体会到能够在投资生涯中硕果累累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长线投资者,他们的共同点是认清市场长期趋势,涨时不贪婪,跌时不恐惧,并不人云亦云、忙进忙出。
有一个关于投资中国、美国股市1年、3年、5年、10年回报的有趣统计。在中国A股市场,如果投资期限为1年,赚钱的概率是55%(赚钱的年份除以全部年份);3年期赚钱的概率为68%;5年为85%;10年则是100%。如果运气不是太差的话,在中国A股市场投资10年的总回报会超过100%,年化回报会超过7.2%,仍比不投资合算;运气好的话你会赚到3-4倍。在美国股市,投资1年赚钱的概率为73%,3年为85%,5年为80%,10年为90%。A股市场历史尚短暂,纵观美国老、中、轻三代人经历过的股市,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代人都有致富的机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抓住机会,如果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或者短期保值的心理,无疑会降低自己的投资胜率。
“长期投资”说的轻松,代价却是经受惨痛的下跌。眼见账户市值缩水,眼见理财致富的梦想渐行渐远,再坚定的长线投资者也难免动摇。公司今年在全国创纪录的举办1000场理财讲座,如果说过去两年与客户的交流是“锦上添花”,今年的面对面就像“雪中送炭”。说句心里话,如果客户骂过我们心理会舒服一点,也值。这一代人的致富机会仍在,我们的愿望是公司每一个客户都不掉队,一起渡过最艰难的时候。
面对诡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如何做好分散投资也是我们与客户的交流重点。除了股债分散之外,投资时点的分散、区域的分散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只要两种资产的相关性低。三周前我的同事徐红光曾在博文中提到:如按6:3:1的比例分别投资股票型基金、黄金、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以来总的损失可以控制在20%以内,这样压力就小多了。
上周与一位老客户交流,他已定投中国优势基金4年了,目前定投帐户总的年复利仍超过20%,这让他下决心把定投进行到底。他算了一笔账:以5年的定投计划为例,每月投资只占总投资1/60,如果今天买进的价位高300点,按目前点位来算是超过10%的跌幅了,但平摊到60次来看每次也只不过高5点,最后只要大盘涨5点就足以抹平损失。那市场再下跌600点呢?平摊下来也只是高了10点。市场的低点是很难判断的,很多人都是在等待低点的过程中错失了最好的投资时机,而分散投资时点才是抄底的好办法。
还有在不同的区域、市场间进行资产配置,即便在金融产品极大丰富的美国,一般投资人投资海外市场的比重也在4-5成之间,以分享各市场轮动机会,而国内绝大多数投资人还把宝都押在A股的一千多只股票上面。虽然亚太优势基金表现远低于客户预期,但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看,如果客户将A股基金的1/4转成亚太优势,今年以来投资组合的波动性会大大降低。同时我们也很遗憾没有更多的QDII,帮助客户减轻今年以来在A股上的损失。
提高投资胜率第二法则:分散投资。分散投资可以让你的资产在不同的多空循环中,稳定地创造正回报。海外的避险基金、地产直接投资、行为投资学产品等另类资产,之所以不乏机构投资者青睐,也就是因为低相关性所能创造的分散效果。投资世界变化莫测,如果有一招可以走天下,请谨记分散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