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改革开放的足迹之一——剃头匠老吴


  老吴是个剃头匠,打我记事起他就为村子里的男人孩子理发了。那时理发都是理“包头”,所谓“包头”,就是村里人的头发由一个剃头匠包下来,专门由他上门来理,老吴就是其中之一。“包头”一则是省钱,二是不必急着付钱,快到年底时一起付,有人甚至年底还不了的到第二年再还呢。那时村民手头哪有多少多余的闲钱呐。

  老吴并不老,高高个子,白白净净,但他是个手艺人,村民都尊称他老吴。每次来理发,老吴腋下都夹着哪个用深蓝色理发布包着的方方正正的小包裹,他打开包裹,就露出一个精致的小木盒,再打开小木盒,里有手推、剪刀、梳子、剃刀等理发工具,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里面那个做工精良的小竹筒,拧下小竹筒的盖,里面有各种掏耳朵的工具,老吴从不让我们这些孩子动他的东西。

  老吴给孩子剃头,几乎是清一色的“马桶盖”。这并不是因为老吴不会理别的发型,而是这种“马桶盖”理起来快,只要用手推“叭嗒、叭嗒”把耳朵以下的头发推掉就成了。一个村那么多人,只有在孩子头上将就点,才能省点时间给大人们理发。大人们的头老吴则剃得很仔细,连面部、鼻孔的毛都刮的干干净净,耳朵更是挖得很小心,还要让大人们很享受挖耳朵的那个过程。今天的理发店里恐怕很难找到这种会挖耳朵的人了。

  孩子们好不容易养长的头发经老吴一剃,在学校里常常被同学喊成:“马桶盖、马桶盖!”后来慢慢再也不想让老吴理这“倒霉”的发型了。至今记得老吴来理发时,我们有几个孩子就逃跑,但还是被家里人连追带骂地拉回来,可老吴理发的时候,我们就乱动,还用脚去踢他,弄得老吴很尴尬。几次下来,家里人都觉得很对不住老吴。后来只好给钱让我们去镇里理发,平生里我第一次体会到通过斗争获得民主自由的良好感受。

  不久村里有人开起理发店,年轻人都到理发店里理发,发型也的确很漂亮,村民的手头也宽裕起来,不再计较孩子理发的几个钱,慢慢老吴的主顾基本上就剩老爷们和不上学的小孩子了。大概又过了两年,老吴就不再来村子理“包头”,他在他们村里开了一家理发店,听说生意不错,还带了徒弟呢,我离家至今十多年竟一直没有再见过老吴。

  2008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