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厂想必大家不陌生,可我们宣城早期乡村里成规模且建厂最早的砖瓦厂是哪里,你知道么?我查了一下资料,应该是创建于1971年的向阳公社砖瓦厂,它经历过几次扩建和技术改造。这个厂的创建不仅成为乡镇企业中的纳税大户之一,曾名噪一时,而且解决了不少劳动力,成为带动向阳经济的龙头老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所住的村里也投资兴建起第一座砖瓦厂,山顶上那高大入云的烟囱,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最高的建筑物,烟囱上“XX第一砖瓦厂”几个白色大字在远远的山脚之下都看得很清晰。第一砖瓦厂投产后,很快为村里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一时间,有劳动力的家庭都想法进砖瓦厂挣工分,虽说在砖瓦厂里活儿苦些、脏些、累些,但挣到工分,再会计手里拿的钱可是田地里没法比的。许多挣到钱的村民,把自己的老房子推掉,盖起了红砖大瓦房来,且越盖越好哪。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越来越多剩余的劳动力无疑都想往砖瓦厂里头跑,就连一些妇女都争着往里挤。许多在校的学生初中一毕业,有的甚至连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找人、找关系进砖瓦厂里。
一个砖瓦厂解决不了村里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接下来几年又创建起二厂、三厂,各地的砖瓦厂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记得到九十年代初期,村里竟建起至少五个砖瓦厂,村里再也没有进厂难的问题了,不仅如此,砖瓦厂的效益也日渐下降,有些厂几乎面临倒闭的尴尬境地。
砖瓦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作为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技术含量少且以消耗资源作为代价的砖瓦厂,终究不能长期担负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砖瓦厂显然无法与那些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性的企业相竞争。不可否认,过度盲目加大砖瓦厂的投资建设,严重导致各地错失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优势。试想,如果当初不大兴砖瓦厂,而把创建企业定位在高层次上,也许过程艰苦,但会不会形成一种情形呢?兴亦砖瓦厂、衰也砖瓦厂!砖瓦厂的兴衰历程应引起创业者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