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免检产品,何以屡屡出现问题?


石家庄三鹿集团11日晚发布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三鹿决定全部召回2008年8月6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9月11日新华网)

此次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三鹿集团,纷纷谴责其不严把产品质量关,导致了许多婴儿深受其害。当然,除了三鹿集团的责任,相关质检部门也脱不了干系。然而,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似乎许多人都不太清楚。

在现实中,要想严把产品质量关,仅仅依靠厂家的自律根本行不通。即使厂家很珍惜自己的品牌,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没准哪一天问题就毫无征兆的出现了。因此,国家质检部门对产品的检查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替厂家把好最后一关,还是替消费者把好产品质量的第一关。可见,厂家的自律和质检部门的检查,两者必不可少。

但是,三鹿集团生产的三鹿奶粉却是“国家免检产品”。按照我国《免检办法》的规定,如果一家企业某种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后,在免检有效期内,一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在内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二是在全国各个省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三是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有了如此“严格”的免检规定,使得拥有免检资格的产品成了完完全全的“放任自流”和“畅通无阻”。产品的质量合格与否,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否,除厂方的自我体检外,剩下的统统交给了用户和消费者一方。质检部门,则实实在在做了一回“甩手掌柜”。虽然用户和消费者有权对免检产品进行社会监督,可用户和消费者毕竟不是专业质检人员,他们唯一的检查和监督是拿自己的身体健康来换取答案。而问题产品一旦到了用户和消费者手中,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此次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国家免检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已非一起两起或一天两天之事了。单就奶粉一项而言,便先后有雀巢、美赞臣等国家免检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在其他食品方面,诸如食用油有金龙鱼、福临门等著名免检产品同样上过质量问题黑名单。雀巢公司就曾公开承认说,是“免检”导致了疏漏。假如国家对“免检产品”不免检,问题还会发生吗?

免检制度自实施以来,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企业也积极争创免检产品。可后来便变了味,许多厂家或企业争创免检产品,其目的逐渐演变为争取免检的“荣誉”和“招牌”。有了“免检”这块金字招牌,产品的身价会直线上升。因为挂上“免检”的招牌,就意味着该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国家质检部门的绝对认可。人们买产品,不就是图个放心么?国家质检部门都认可了不需要检查了,消费者怎能不认可不放心呢?

可事实在越来越多的告诉我们,免检产品越来越让人不放心,免检制度越来越让人提心吊胆和不可靠。任何一个产品,哪怕其质量检查年年为优秀,也不能代表其在今后的生产过程或流通上不出现问题。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功亏一篑”,而且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身体损害乃至生命危险。如果继续实施免检产品绝对免检制度,如果免检产品失去第二方的监督和检查,那么,下一个出现问题的免检产品会是谁,下一个受害的群体又将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