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的最优化原则(读书笔记No.154)


 

享受的最优化原则

 

    那天去大栅栏书店,顺便买了一本舍恩堡的书,名叫《生活可以这么过》。据说是一篇反对极端物欲主义的宣言书,是让人拥有幸福生活的消费指南。

    这本书果真没有让我失望,因为刚翻到第50页,我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或者说思想。这个说法叫“最佳享受原则”。

    按舍恩堡的说法,这个与幸福综量有关的最佳享受原则最先是由德国学者皮尔库尔提出来的。皮尔库尔认为,我们应该抑制享受的欲望。不仅感官上的享受要不得,而且还因为过分享受会受到内心的谴责。人们有必要暂时抑制享受欲望的膨胀。

    他明确指出:“谁要是一直都在挥霍无度,尽情享受,那么用不了多久,他就无法享受非常美好的东西了。在国民经济学中,人们把它称之为不断减少的边际效应。从某一点起,人们在感觉上就对不断升级的物质享受麻木不仁了;而且不断升级的物质享受也不能使生活的质量由此得到提高。”

    按照皮尔库尔的看法,一个人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他积攒了多少钱财和拥有多少物质上的东西。只有有了正确的观念以及在这种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正确态度与正确行为,人们才可以去谈关于人生幸福或是富有的问题。

    我认为,皮尔库尔的说法确实不假,因为衡量一个人幸福、富有与否的并非一个单项指标,而是多指标的积分。不是单项得分,而是综合得分。这里面必然要涉及到一个多项审核,全面考察的问题,一个先分评,然后汇总,最后均掂的问题。我觉得,只有那些背时倒霉的唯物论傻瓜才会蛮憨憨地提出如下的幸福公式:幸福=钱物的多少。这显然是没有开窍的原古人的视域。正确的幸福公式应该是这样的:幸福=我际×物际×人际×自际×神际。即它是自我关系品质、钱物关系品质、人际关系品质、自然关系品质、神灵关系品质这五大项的乘积和。根据这个公式,我们不难看出,即使一个人他的钱物指标极高,但其他方面得分太低(比如人际、自我关系),那他的幸福函数也有可能等于零。

    我们同时知道,关于钱财的积累只是涉及到经济、物质方面的事,而关于其他事务肯定要涉及到人类的文史心、宗哲艺诸项。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不仅要注重它的物质经济生产,更应注重它的文史心、宗哲艺方面的投入。只有这样,它才能顾及生存构成要素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条件让它的成员有可能在五大项目方面积累高分。换句话说,物质的生产与人文的投入并重,这才是一个社会其成员福祉的基本保证。

    现在,我们来假设有这样一个社会,不管是由于它由来已久的无神论传统作祟,惯常的文化作假自欺,还是由于仅仅为了实现其R战略(肉身复制战略)的需要,反正在事实上它的文史心、宗哲艺内核是给弄死了,整绝了的。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给人们留下的拓展空间就只剩下挣钱的欲和发财的梦,其余的路完全给堵死、切断了。如果这样的社会是存在的,那我们就不难想象,除了它的少部分成员可以通过不道德的方式掠取丰厚的钱财外,除了它国民的物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总增外,几乎所有成员的我际、人际、自际、神际品质都是成问题的。因为前提不在,条件不具,也就无从谈起人文方面的积累及其效应。

    事实上,这样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已然存在的事实。我们熟悉它,非常熟悉它。这就是物国,一个挣钱,只知道挣钱,挣了钱只能把钱用于吃喝嫖赌抽,用于暴力之升级、说谎之支付、祛真造假之开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