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青海书院


  清中期以后,以注重研习儒家经籍、讲究学术文化为特征的书院教育开始在青海地区兴起,成为青海地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中叶先后,青海地区创建的书院有西宁的湟中书院、五峰书院和各县的三川书院、凤山书院、河阳书院、大雅书院、秦兴书院、龙支书院、海峰书院等。

  青海地区的书院是由地方捐建官府补贴,自由研习学问、传道授业的教育组织。乾隆元年,大通卫首先创建三川书院。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碾伯知县何泽著创建凤山书院,旧称乐都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766年),时任知县将书院搬迁至碾伯镇东关,当时,凤山书院“建东西房各八间,屏门一座,讲堂三楹,北楼五间,北房三楹,南庭三楹,东西两廊各四间,东偏院一处。”乾隆五十年(1785年),西宁知府冷文炜在杨应琚所置博文、约礼两个书斋的基础上,辟古南寺旧址创建湟中书院,建成的书院“讲课之所、诵读之舍、宾客之位、游息之区,无不具备”,“严严翼翼,规模宏耀”。道光年间,湟中书院“风飘雨穿,鸟鼠颠复,不堪聚诵读,事将废矣”。此时,西宁知县郭公祖便重新筹集资金维修,这样以来,湟中书院“严严翼翼,规模较为整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县第一中级小学,1950年,更名为西宁市第二完全小学,1954年,改为南大街小学至今。道光九年(1830年),大通知县张于淳创建大雅书院,刚创建时,“上房五楹,讲堂三楹,斋房四十余间,前后三院”,咸丰二年(1866年),“知县哈甸丰,同邑绅孔廷俎、马廷伟等重茸之”,同治六年(1866年)拆损,同治十三年知县黄仁治重修,改名为崇山书院。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贵德县丞章熙永创建河阳书院,同治六年(1868年)被焚烧,同治十二年(1874年),知府龙锡庆筹建后没有完成,半途而废。光绪三年(1877年),西宁办事大臣豫师、西宁道张宗瀚、知府邓承伟、知县朱镜清等筹建五峰书院,以后逐年扩建修缮,延师授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地方当局将五峰书院改为“西宁府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年)并入甘肃第一中学,民国二十八年元月,正式定为“青海省立西宁中学”,地点在今西宁五中。

  青海书院基本保持了书院自由讲学的传统,开启青海第一代学习新风,推动了儒家教育的纵深发展。其教育宗旨倾向于修德成材,凤山书院“兴学励农,修养生息”,“诚以时敦勉弟子,习诗书,亲诗友,励名节”。湟中书院“学所以为人之理而已,人之理以德行为先,以纲常为本,以忠孝节义为归,以礼让廉职为重,以修己治人为务,以经济事业为期”,“读书穷理,以明数者之趋;敦笃践履,以体数者为实”。书院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作为传承和创新儒家文化的主要机构,书院将儒家的人文精神转化为书院精神,使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成为书院文化内涵的最显著特征。

  书院教育凝聚了青海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精神,是我省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到上世纪末,书院结束了它漫长的传习文化的历史,留下一抹晚霞,在跨入20世纪门槛之后,进入了历史的典籍和悠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