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行业“N宗罪”:一位咨询顾问的反思


        勿庸讳言,国内咨询机构整体水平和外资咨询公司有着较大的差距。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追思和多方询问,才发觉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国内咨询机构过于定位于“企业”或者“利润”,因此显得较为“浮躁”。

        这些浮躁(“罪”)表现在:

          1)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研发,只想“拿来主义”;
          2)不愿意投入重金吸引和培养咨询人才,只想尽快完成“生产”,产生“利润”;
          3)只愿意在“营销”包装上面花钱,不愿意在基本方法论研究、基础数据积累和研究;
          4)大型机构采用加盟形式,和部分“牛人”签订“承包”合同(据我所知,国内最大的两家管理咨询企业都是如此),只要上交足够“管理费”(利润),并能够“摆平”或者“搞定”客户即可;
          5)打广告吹死牛,个个出来都是“中国100人”,都是“院长”……;
          6)咨询机构宣称什么行业都能做,什么领域都能做;
          7)收费不规范,“欺负”“厚道”企业。我曾到义乌遇到一位纺织业老板,说之前一家宁波咨询企业来做咨询,签订合同近百万,咨询内容囊括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共8个模块。咨询项目还没开始之前,要求企业付款90%。这个老板为了表示诚意,真的就付款90%。结果咨询做到第二个模块,因为员工意见过大,无法继续,咨询企业开溜。
      

      一时间这个行业乌烟瘴气。

      本人几个月前,决定和一些有同感的同事,决心做些改变,哪怕只不过撕开这个局面的一条缝隙。我们决定只守住少数可能发掘出中国人发现现代管理科学新理论的行业,用心深入这些特定行业,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的前世今生和艰难困苦,也寻找中国企业家的独创之举以及暗含之道,同时,将研究结果供企业使用,帮助这些企业推进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竞争力,即更加“强”。

       这里要区分“强”和“大”。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习惯上并没有区分“强”和“大”,比如按照营业收入排行的财富500排行榜,应该叫做“500大”,但是习惯上都称为“500强”。而实际上,小鱼吃大鱼或者蛇吞象的现象此起彼伏,这就是“强”和“大”的区别。

       强健的企业,不仅能够创造出更高质量的赢利和增长,更重要的,1)它能够长久赢利和增长;2)它能够度过行业“冬季”。也许我们很快就能够从内地房地产行业体会到后一点。

       令人兴奋的是,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对钢结构行业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包括行业发展和运行、行业战略、人力资本、高管薪酬、员工敬业度和组织健康、员工薪酬等方面形成了关键成果。

       在年底各企业进行未来三年内的滚动计划前,我们首先会发布人力资本(用于人力资源规划、编制、人力资本评估和改善等方面)、高管薪酬、员工敬业度和组织健康三个标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