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下半年有望改变贬值态势


把脉国际经济风云变幻

次级贷危机蔓延, 全球经济放缓, 美元持续贬值,石油价格大起大落。全球经济的多重风险正在重新评估和判断, 关注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对应对国际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次贷风险有望下半年较充分释放

对次贷危机充分释放的时间判断,首先,是基于次级贷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特殊结构的安排。次级贷违约出现主要是利率的提升。次贷利率一般有一个两年后浮动的安排。次贷利率上升会加大违约率。次贷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发展了十年有余。如果以3月22日美国众院银行委员会针对“抵押贷款危机原因和结果”的议题举行的听证会,暂停美国第二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交易业务,在174亿美元坏帐的压力下,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次级贷危机爆发蔓延开始,2007年新的次级贷及其衍生品应该已经减少或停止,存量的次级贷及其衍生品应该主要是2006年发出。特别是美国房地产价格在2006年第二季度已经开始调整,2006年以后的次贷产品的增量应该比较有限。如果按照两年后次贷的利率浮动安排会引发违约风险,2008中期或第三季度,比较大规模的次贷风险就会基本显现

其次, 次贷危机在房地产上和金融市场爆发,稳定房地产和稳定金融市场是最基本危机应对措施。美国政府关于房地产贷款利率维持不变的相关规定,美联储连续大幅降息的行动,可能有助于次贷市场较快的稳定。特别是美联储联手全球五大银行2000亿的90天而不是隔夜的注资行动,允许银行用次贷相关的衍生产品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贷款, 使许多金融机构避免陷于大规模流动性风险,为严重亏损的机构的融资自救,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市场流动的资金,对迅速稳定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有非常主要的作用。资本市场总会超前反应,华尔街数步定更快反应次贷危机充分释放的信息。

不过, 次贷危机的衍生产品链太长, 同时已经影响到信用卡市场和其他信贷类市场,包括债券保险公司。如果这些更深层次的影响, 不能在次贷风险释放过程中和政策拯救性行动中, 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次贷危机本身的释放,还不足以稳定整个信贷市场。

美国经济有望在2009开始复苏

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时间的判断,是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当年“新经济”的硬着陆,透过纳斯达克的大幅下跌显示了经济严重衰退的迹象。美联储20余次降息,美国经济在2003年复苏。从2001年纳斯达克的大幅调整到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经过两年的时间。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可能比“新经济”的调整更严重。美国经济要重新恢复,恐怕也不会短于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

这一轮经济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由于经济周期的大幅调整引发的危机,而是一次典型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过度的“创新”把两大资产市场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用爆炸似的速度扩张到全球市场。许多权威判断认为这是战后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金融也和房地产业,深陷危机。而且美国人的消费支出是与房地产价值的上升和金融市场的投资收益密切相连的,这两大市场出现危机不仅直接影响美国经济,占美国经济70%的消费需求将收到严重影响。所以谈美国经济恢复,不论是从这次危机爆发的始作俑者的角度,还是与消费需求的对经济的举足轻重的角度,都要要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恢复。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这一轮美国房地产的上涨,不论从涨幅还是时间,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房地产市场的上涨,房地产市场可能不是短期能够完成市场的调整的。事实上,美国房地产的调整从2006年第一季度达到这一轮上涨的顶峰后就已经开始。如果这一轮调整像上一轮房地产市场的50%的调整幅度一样,如果以2006年第二季度美国房地产调整的速度为基准,2009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美国房地产可能调整到位。当然美国政府联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行政规定三管齐下,可能有助于现在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缩短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时间。我们认为,可能到2009年下半年,有希望看到美国经济恢复的曙光。

当然如果在2008年,次级贷风险出现新的变数,带来对房地产市场和经济更大的影响,美国经济的恢复的不确定性就进一步增大了,恢复时间就要重新预期了。

美元可有望在下半年改变贬值态势

美元态势的分析主要有四点依据:

第一,美元从2006持续贬值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已经从2005占

GDP7%的水平下降到5%以下。今年第一季度, 美元贬值幅度达到5%,到今年下半年贸易赤字可能有进一步下降,导致美国经济失衡的两大赤字有了很大的改善, 有利于美元走强。

第二,如果下半年次贷危机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美国政府的各项

政策达到稳定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目的,降息预期下降,华尔街的投资功能逐渐恢复,美元以及美元资产的价值逐渐恢复吸引力,资本会流入美国和华尔街。特别是华尔街一定是超前反映的,我们估计经济华尔街可能要提前半年吸收经济复苏的信息。

第三,欧元和英镑相对美元升值幅度过大,影响整体欧洲的经济。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增长下降,英国,特别是德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到历史的低点,英国的房地产泡沫非常危险。所有指标显示,欧洲经济可能不能支持欧元对美元的更大的升值。

第四, 亚洲部分货币开始出现对美元贬值的态势.韩元, 泰铢,卢比,比索在连续多年升值之后, 在2008年开始分别对美元贬值6.04%, 5.58%, 1.55%,1.89%。这种请况有别于过去亚洲货币对美元整体升值的情况。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美元贬值, 石油价格上升,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明显。另一方面, 因为这一轮新兴市场资本流入以证券资本为主,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次贷危机引发风险资产在这些国家的变现的抛售。特别是国际资本发现这些国家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贸易出现逆差, 靠资本流入来平衡国际收支,就会从新兴市场撤出, 资本流出。韩国最近有300多亿美元的流出 。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判断,美元可能随着次贷风险的相对充分的释放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而改变贬值的态势。

油价粮价可能引发全球性”滞胀”

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高涨引发全球性通胀。不排除可能出现全球性的滞胀。

因为美元贬值,与美元挂钩的国际大宗商品,石油,铜,其他矿产以及其它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石油价格高企使寻求替代能源需求上升,导致提取再生能源的相关谷物的工业需求上升,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国际粮价普遍上涨。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大幅上涨,特别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胀都达到两位数,越南通胀水平接近20%,俄罗斯超过14%,都达到历史高位。不排除出现70年代可80年代石油危机出现的经济“滞胀”局面。

当然,这次与两次石油危机有三点不同。首先,70年石油价格是从3-4美元猛涨超过12美元,上涨3-4倍;80年代石油价格也是从20多美元上涨至35到40多美元,大幅上涨一倍,冲击性的影响非常大。这次似乎是相对渐进上涨。但是,虽然冲击性的影响较小,影响面大大扩大。所以,我们看到,

其次,70年代,80年代的石油危机是发达国家与石油输出国之间的“战争”,不牵连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这次的石油价格上涨连带的全球粮价上涨,几乎全世界,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印度,越南,亚洲国家,还有非洲,南美洲许多国家,输入型通胀都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第三,石油类产品相关的金融市场爆炸式的发展,投机性资本几乎主导了石油价格走势。美国国会议员近期在听证美国五大石油公司和一些相关咨询公司时指出石油市场“充斥不可置信的投机,成为7X24小时的赌场”,并提出,提高保证金,限制非商业持仓,把投机彻底赶出市场。

石油价格的走势有可能随美元走势发生变化,但是如果投机因素的炒作成为定价的主导,石油价格的调整是否与美元完全同步就成在变数。无论如何,不可能回到低油价时代。

这次粮食价格的上涨不论是一次性上涨还是持续上涨,相信都会持续一两年的时间。70年代, 当国际粮食库存达到最低水平的年份以后,出现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 去年国际粮食库存就非常接近70年的最低水平,所以今年的国际粮食价格可能不太乐观。特别是华尔街赚钱的机会不多,大量金融投机资本已经进入商品市场。粮食价格可能出现像石油和其他能源一样的命运, 被投机性很强的金融资本操纵价格。

更值得注意的是, 有研究显示, 因为油价的大幅攀升,前期粮食价格被有跟随油价尔上涨, 替代性能源的生产成为有大利可图的领域。美国和欧洲, 特别是美国,生物可再生能源的加工设施的投入已经到位, 生产规模已经形成。只要油价继续大幅上涨, 再生能源的生产就会赚钱,对与玉米等可作为原料的谷物的需求就会上升, 玉米的价格就回上升, 进而带动粮食价格的全面上涨。目前由于全球粮价的不断上升,以及进入再生能源生产的牟利的资本不断增加, 再生能源的边际收益开始下降。但是只要石油价格继续上涨, 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粮价还要继续上涨 。美国的农业曾计划今年扩大15%的玉米的生产明年。如果美国在不减少其他谷物生产的同时, 大幅增加玉米的种植面积,可能有利于世界粮食价格的稳定。

我们认为, 这一轮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 主要粮食生产国, 比如,澳洲的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 导致国际粮食库存接近历史最低水平也是一个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美元贬值, 油价上涨, 再生能源的利润上升,对玉米需求上升带来玉米需求价格变化,连带一般粮食价格的上涨。当然, 最近国际投机资本又在大力推动油价上涨预期,已经提高到150美元。为可再生能源制造边际收益上涨空间。

所以短期内, 需要关注再生能源的作为成本的粮价上涨,作为最终产品价格的油价上涨带来的边际收益的变化, 来判断粮食价格的稳定的时间预期。美元的贬值趋势的改变, 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高油价和高粮价的态势。因为过去一轮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动的全球价格泡沫, 会得到为拯救次贷危机的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新一轮全球流动新过剩的支持。

从长期来说, 中国一定要参与国际市场, 油价, 粮价等一些大宗产品的定价,否则中国要永远承接越来越高的国际大宗产品的价格。因为投机的金融资本与实业投资的资本完全不一样,永远有强烈的意愿推高价格。作为石油输出国的OPEC, 也有强烈的动机推高石油价格,赚取石油美元。石油输出国一方面说油价上涨不是供求不平衡造成,屡次做出不增加生产的决定。另一方面有对生产做出价会上涨到200美元的预期。中国在大宗产品的国际价格的定价中的”缺位”,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

至于一些受连带的并不是再生能源需求的粮食品种,如小麦,大米,价格信号调整市场供求的作用会比较显著。换句话说,高价格鼓励更多的供给,一般需求的粮价有望几年内有所平稳,但大幅下降似乎不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