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青鸟学校沈阳大败局


  北大青鸟学校沈阳大败局

  《2007年新闻笔记第三十四篇》

  本报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18岁的齐浩林、卢奕妮两年前来到沈阳北大青鸟学校寻找他们“上完国内高中,直通海外大学”的梦想,但是现在,他们等来的却是一声“解散”。

  4月2日上午,10多名高中生被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勒令停学、赶出校园,理由是这些来自原沈阳北大青鸟学校(下称青鸟中学)的学生“没有学籍”。尽管在沈阳市教育局的干预下,事件得到了解决,学生迅速复学,但这些屡遭求学之苦的学生和家长们,依然心有余悸。

  “我们依然坐在二十一中的火山口上。”一位不愿面对记者的家长说:“因为这些孩子所有正常的上学手续都还没有办完。”

  卢奕妮的母亲温女士说“现在别给我提北大,我闹心”,但是在三年前,当青鸟中学这所“承袭百年北大氤氲灵气,汇集学贯中西、学识渊博的名师风范”的国际化学校在沈阳开门招生的时候,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这其中,也包括温女士本人。

  当“资本”遇见“知本”

  “这是我见过的最为壮观的一所中学,简直可以和一所大学相媲美。”青鸟中学“留守”校长巩发说,青鸟到现在这步田地,怎么想都觉得可惜。

  坐落于沈阳市铁西新区中央大街20号甲的青鸟中学,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这是一组“浓郁的加拿大风情建筑群”,尽管学校宣称该建筑为加拿大一家知名的公司所设计,但知情人指称,这是加拿大蒙特利尔一所高级学校的翻版。

  和建筑物提前设计一样,青鸟中学从规划建设开始,就显示出浓郁的资本味道。

  2002年7月,在收购搜狐一役上落败的北大青鸟向沈阳公用集团增资,从而控制了香港上市公司沈阳公用发展(0747,HK)。而此前的四年间,北大青鸟集团不但将北京天桥(600657)、华光科技(600076)先后揽入怀中,而且还于2000年7月将旗下的青鸟环宇(8095,HK)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

  2003年,青鸟中学在沈发展“资本”和北大青鸟集团“知本”的双重支持下开始规划和立项。同年6月,地块手续办理完毕并开始施工。

  知情人透露,青鸟中学这块位于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和沈阳化工学院之间的热地,由于是教育用地,加之有沈阳公用集团的援手,因此当时的拿地成本较低。

  2003年11月,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旗下,以青鸟中学为核心的沈发展北大教育园区甚至被升格为一个可容纳7400户、2.5万居民的“教育小镇”。此时,沈阳当地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为优势知本与强势资本的握手而欢呼。

  2004年夏天,设计3500人学位的青鸟中学教学主体设施竣工(其他教学辅助设施在建)。北大青鸟教育投资集团就此宣称,这是该集团在全国创办的6所北大实验学校中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硬件设置最好、最具代表北大教育形象的学校,是东北地区一所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董事会随即聘请了原沈阳市31中学校长刘长青出任第一任校长,但学校的基建项目和财务管理,则始终由北大青鸟集团所控制。这样的治理结构,为此后的学校运营埋下了祸根。

  想不到的结局

  2004年暑期,经沈阳市教育局批准,青鸟中学开始正式招收第一期学生,学费3.5万元/年?生,住宿费2800/年?生。

  尽管青鸟中学以来自沈阳市120中学(省重点)和126中学(市重点)的优秀教师为班底,以“共享北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旗帜,喊出“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的号子,但堪称“东北第一高”的学费,还是让众多前来报名的家长最终止步于青鸟中学漂亮的大门前。

  2004年9月,仅仅招了50多名新生的青鸟中学曾以基建任务未完工为由拖延开学,但随后,在诸多学生家长的敦促下,勉强开学。

  此后的一年间,50名学生和差不多同等数量的教师一起,在耗费了400多万的高昂费用后,共享了3500人的超大教育空间。

  然而,优异的教学设施并未换来优异的教学质量。由于新生的素质差别太大,一个学期下来,正当那些出身于重点中学的教师们对如何“培养一流人才”一筹莫展之时,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青鸟富贵学子们倒是反过来给他们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

  “学校培养定位为直送国外大学,可是这些学生中,有的外语干脆就不学。”而新学生纪律的太差,又绊住了辽宁省优秀校长刘长青的手脚。

  2004年底,北大青鸟拖欠上市公司34亿巨债曝光;此后,该集团为沈发展担保的逾期银行借款2.9亿元也被贷款银行诉至法庭。

  2005年暑期前,并未按计划如期获利的青鸟中学问题摆上了北大青鸟的案头。经过内部协调,北大青鸟集团随后将该校的招生工作交给了沈发展。

  来自沈发展的消息表明,当年该公司定下的招生目标为1800名,并提出更换校长人选。青鸟中学董事会随之宣布解聘刘长青,聘任王金堂为第二任校长。

  此前,王金堂先生一直在沈阳大东区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校长。王的到来,除了要完成1800名新生的招生任务外,还带来了要把青鸟中学渐变为一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设想。

  从2005年6月开始到9月结束,尽管学费降至1.2万元,但鞍马劳顿的王校长也总共只招到了3个班级100名新生,这其中,就包括齐浩林和卢奕妮。青鸟中学的一位教师指出,该校办学理念的改弦易辙,激化了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间的矛盾,亦招致北大青鸟集团的强烈不满。

  同年11月,王金堂带着他的高职梦想黯然离开,第三任校长王立群登台。此后,家长们开始怀疑青鸟中学的未来,学生们也开始动摇,个别学生开始转学;而留下来的同学,也开始通过损坏公物发泄不满。

  2006年5月,王立群辞职,现任校长巩发到任。这一年,招生指标数定为120名,而实际只招到了40名。此后,因为北大青鸟集团深陷债务泥潭后的“消失”,学校领导整个陷入基建债务漩涡,每天疲于应付各路讨债大军。

  同年10月末,北大青鸟在未取得沈阳教育局同意的情况下,悄然决定终止青鸟中学继续办学,入不敷出的校园也将一部分设施转租给了中国医科大学。

  “当年我们是冲着北大国际学校这块牌子来的,他们也承诺说,就是剩下一个学生,青鸟也要办下去。”温女士很沮丧:“现在这个结局,我根本就没想到。”

  “谁能还给我孩子一个梦想?”

  在青鸟中学的教学区,有破碎的地砖,有踢坏的木门。在109教室的黑板上,是一行“我依然是骄傲的”粉笔字;然而在这间教室雪白的墙上,却印满了学生的脏脚印。

  大多数学生家长都曾提出过“青鸟中学应该让在籍的学生读完课程再停办”的要求。但负责处理青鸟中学善后事宜的北大青鸟教育集团副总顾晓峰女士说:“我想办就办,没有能力我就不办。”

  青鸟中学的初中组学生,因为属于义务制教育阶段,所以很快就被安排到了沈阳市属的其他学校;而高中组三个班100多名学生如何安置,则成了青鸟中学的烫手山芋。

  巩发校长表示,除了退还剩余学费,青鸟中学已将大多数高中组学生安排到了沈阳市21中学继续读书。但部分学生家长表示,这一数字不超过20名。

  事实上,除了大部分学生自寻出路转入其他学校外,也有少部分学生在去年的敏感时期因犯各种错误而被开除。

  2007年年初,青鸟董事会曾私下许诺给沈阳市21中学安装12套投影仪,并以此换来21中学慷慨地接受了青鸟中学剩余的高中学生入驻该校读书。但直到现在,这些设备也不见踪影,由此才出现本文开头将学生赶出学校的一幕。《经济观察报》记者获知,目前这些学生的学籍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至今,青鸟中学仍然未办理有关停办学校的申请,也未上交办学执照。沈阳市教育局的相关管理者据此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局又无法接管青鸟中学的全面事务。“现在看来,民办学校急需建立相关的风险储备金制度。”这位人士同时指出,这既有利于提示风险、加强管理,也有利于民办学校停办时后续事宜的顺利解决。

  在沈阳,民办学校办学超过5年才能实现盈利;当下,在诸多公立学校高中部尚且不能招满学额的背景下,以“国际大学直通车”的培养方式安身的青鸟中学,即使再办下去,似乎也不能立命。

  “事实上,既不想办学,又不想失去那块儿热地,才是北大青鸟坚持不交出办学执照的原因。”那位知情人指出:当年的办学之地,今日地价已上涨4倍有余矣。

  然而上述这些思辩似乎都与几百位青鸟中学的学生家长无关。

  “从信心百倍地想去国外读名牌大学,到现在高二下半年了还没追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北大青鸟摧毁了我和儿子两个人的意志。”齐浩林的父亲齐斌说:“青鸟是退还了我几万块钱的学费,但谁能还给我孩子一个梦想?”

  ***注:此文未发表,郭宏超编辑认为,过于社会化。置于此,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