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红头文件”听证成为“习惯”?


    8月26日,《温州市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制定听证会召开,10名市民代表参加。这是温州市召开的第一个“红头文件”制定听证会。(2008年9月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红头文件”,并非法律用语,是老百姓对“各级政府机关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的文件”的俗称。从制定机关的权限来看,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是国务院,规章的制定机关是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49个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直属事业单位。而一般“红头文件”,有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工作需要时就可以制定。 

    长期以来,“红头文件”制定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中,制定主体多——各级行政机关都有权制定;越权制定、与规章制度相抵触、方式方法不科学等问题都存在。但同时,《立法法》对“红头文件”这一数量最多、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规章制度没有约束制约。导致了一些问题“红头文件”屡屡出现。一些地方还滥用“红头文件”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什么规定都可以套用“红头文件”,就连喝什么酒、抽什么烟都能进入“红头文件”,其他诸如“投资5000万元开车违法不罚”、“招引5000万以上项目可以直接进公务员队伍”等等,这些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自己给自己授权的“红头文件”更是比比皆是。还有一些地方闹出了“红头文件”借款、“红头文件”打欠条等政治笑话。 

    问题“红头文件”通常具备以下共同特点:一是设定公民义务或剥夺公民权利无法定依据;二是违反国家行政处罚法,擅自设定行政处罚内容或自行规定罚没款的收缴方式;三是无行政审批设定权的机关,擅自设定行政审批事项或增加行政审批环节和条件;四是规范性文件制定技术上不够规范;五是强调管理相对人义务多,规定管理机关责任和制约措施少等……问题“红头文件”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部门闭门拍脑袋制定规则的做法,缺乏民意基础。这样的“红头文件”出台,得不到公众认可,执行效果也不免大打折扣,有时还可能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当然,对于红头文件的不规范问题,各地区都有自己的解决之道。河北省规定了红头文件要向社会免费、及时公开;安徽省前置审查红头文件以避免文件内容违法违规;陕西省规定了红头文件的有效期限;四川省实施乱发红头文件的责任追究制……全国范围的清理“红头文件”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问题“红头文件”还是时有出现。 

    温州听取民意制定“红头文件”的做法值得推广。“红头文件”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与民生相关、与发展相关的“红头文件”,都必须听取公众意见,不但利于出台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定,也利于公众自觉遵守规定。依法行政是政府的第一目标,公众参与则应该是推动依法行政的主要力量。 

    从程序法治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法律对“红头文件”制定需要经过哪些程序、是否需要听取民众意见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有专家建议将来制定《行政程序法》时,对规范性文件制定需要听证作出明确规定,让听证成为核心制度。 

    不管怎么说,在“红头文件”出台之前,广泛地听取一下群众意见,还是很必须的,也是确保文件更科学、更合理的重要前提。尤其是一些与民生相关的“红头文件”更应该坚持做到听证于民、征求于民、顺从于民,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偶尔为之。 

    笔者认为,要想让“红头文件”听证成为“习惯”,起码要做到三点。一要法治先行。始终坚持法律大于一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地方政府在制订、出台“红头文件”之前,一定要有法律方面的探究和论证,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制订就怎么制订,想如何规定就如何规定,没有法律依据的“红头文件”要坚决不出炉。要形成正常的“红头文件”审查、备案制度,在已经有法律明文规定的,要严格控制再发文、滥发文、乱发文。二要执政为民。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生存之本、胜利之基。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只有时时处处都从群众的角度想一想,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顺民心、合民意。三要破除官欲。官有官德。为官者要有正确的动机、坚定的立场。要把“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古训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破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封建腐朽思想,牢记“做官”一阵子、“做事”一辈子的信条,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老老实实做人。树立“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清心寡欲,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以人为本是各级政府必须始终秉持的行政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党和政府服务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红头文件”也必须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不为民着想的“红头文件”应该叫停,也必须叫停。要通过群众的参与,使“红头文件”永葆为民本色,不能让其褪了色、变了味。



新闻链接: 

    温州首次听证“红头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