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养老基金的分析及现体制需求及缺口的预测
3.1定义
3.1.1,保守预测:无论在假设前题中及预测计算时均有将需求缩小的倾向.
3.1.2.一代人:综合养老机制的历史,从基金养老体制出发,在关键的假设时点范围内及其它假设前题下,会从养老基金里支取养老金的可能性为大概率事件的人.如:前文在2010年小于等于45岁-19岁所涉的人可视为一代人.后文为简化叙述称为:第二代.本题预测的是第一代的一部分.
3.1.3,单位人:在第一代人中,曾经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年鉴中有统计的集体企业正式工作过的人.无论其现在已下海,下岗,或已其它部门就业,或已退或已死亡等等.
3.1.4,养老金需求:以人为设定的年均养老金标准所计算出的所涉人员的养老金的时点值或区间值.
3.1.5,养老金缺口:站在一代人可自养统筹的角度,经各种假设模型所估算出的基金当期及远期的净负债.
3.1.6,预测人数范围:综合身份,年龄及下文中的假设前题所圈定的一代人数.
3.1.7,时间关键点:为预测之需,笔者假设的时间参照点.是具体时点的统称.如:上文与本文出现的时间点.
3.1.8,年底,年初:指一年的最后一秒及第一妙
3.2,假设前题条件
3.2.1,2000年底前,第一代人都是单位养老.没从基金中取过一分钱.从2001年初开始全部用基金养老.
3.2.2,2010年底前的退休政策是女55岁,男60岁,在不分男女统算时在此范围取值有效.2011年后做变量参数
3.2.3,统计年鉴是当年时点的静态数,用生命表法估算各时点上的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是有效的.
3.2.4,1965年以前出生的人,在1983年以后新进入单位是小概率事件.忽略.
3.2.5,年鉴中N年间隔组新增的单位职工,一律视为当年从最小18岁工作至上个统计年同间隔年龄组群的连续分布.除非需要,不再细分一组的年龄分布.本文主要采用社保部2005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需要时采用其它社保部数据.
3.2.6,认定养老基金是1991年底正式建立的.1991年底做为预测人数范围的起始点.
3.2.7由于本案的基础目标是:全国统筹基金为基本养老金,则,在此不考虑任何主体的任何自愿做法及遗留问题.如:企业年金.与个人空帐.等.
3.2.8,单位人退保概率极小.既便是已改身份.故,忽略不计.
3.2.9,单位人在退休后,由于没缴够年限而续缴的概率极小.故,忽略不计
3.2.10,一个相对较短期间内,死亡发生的时间分布是平均的..
4,预测起始点的人数范围.
特别说明:由于历史的原因,1966-1969,1963-1964,1958-1961,1953-1956年,单位职工无统计数据,好在有不同间隔数据且最多不超过4年.所以,大数偏差很小.
A,到2001年基本不会退的组,其中从1991-2000间参险概率最大组为以下abcd组.
统计年度年差新增人数[万]出生时间上班时间
a,83-79
b,78-74
c,73-69
d,68-64
4.3,小结:
4.3.1,1991年底,第一代单位人职工最大数暂定:9611万.
而与本文各种条件相吻合的第一代单位人离退人员暂定628万人
4.3.2,年鉴表明:1991年底单位人职工14282万,可理解为从84年至1991底净补入至少4677万的第二代人[没计死亡率,不过很小]
以上仅是试测
6,对预测表一的分析与小结
2000年底前全是财政养老,而2001初全靠基金养老,这意味者:
A,给基金这口锅留了些家底..
C,笔者将01年至10年的基本养老需求设定为年人均1.2万及11年后设定为年人均1.56万,只是个分析基础.因它们还是个变量,否则,所有的参数均需用符号表示了.没个基本参数,后面将难以进行假设对比.
6.3.笔者再次强调:是从基金模式提供基本养老金为角度来分析的.所以,当有可对照现实的数据时,将会把各种附加的补助,补贴去掉.因此,无论什麽身份的人从哪个灶吃饭,必需以基本养老金为尺度来衡量,尽管这基本二字对不同身份的人,在今天还是存在较大现实客观差距.但,您得承认在笔者预测的50多年里它们还是个变量.
6,4, 对预测表一的表面观感
6.5,01-05年退休人数比对.
6.5.1,通过对各年鉴与年度报告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A,各年鉴[含编制说明]与年度报告有很多偏差.由其是取样分析的结论.
B,笔者预测群体的初始身份,年龄与时代,恰逢中国单位人变动最大的时期.有下岗再就业,有下海经商,有到外企[含港,台]打工,等而变身份的.而这些人许多到了退休龄而不登记.还有早退的.复杂之极.客观上也增加了统计难度.
c,笔者认为:00-05年在统计资料上的离退休与退职人员,无论以何种身份退休.[如:个体,外企打工身份等]而从没在单位注册过的概率趋于0.而从06年至2011年初从没在单位注册过的概率不超过5%.因此,2011年前退的人都可视为单位人,而无论统计资料上用何种身份记录.
D,年鉴显示从00-04年,5年中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退职的期末人总数[不含民政与总后管的人,后同.]每年占期末总离退的人21%左右.[年差很小].平均为20.9%.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退职的人群的基本养老总支出.[不含补帖]是企业单位退休退职人群基本养老总支出的0.47左右.[年差很小].平均为0.4776倍.[
6.5.2,预测表一与年鉴统计比照分析
统计显示2000年底不算那169.7万的离休者,退休人员3706.1万.
无论怎样平均算术误差7.4%,对一个长期滚动退休的过程而言,是可接受的.
6.5.3,比对05年底.
而[2005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退休人员总数:4962万人.
比4485又多了477万.平均算术误差占10%.笔者注意到当年退休人的增量是419万,是04年比03年增量161万的2.6倍.主要还是等额退休法的误差及年龄分布的误差所造成.笔者是五年一期的预测,这一增一减使这5年内的差为-213.9.相当于每年差42.78万.误差已很小.只是差别在期间段上.[06,07年报,新退人分别是268万与319万,可理解为C组的1630万人在05年已退了213.9万,那08-10还有829.1万待退,276万/年]
6.5.4,01-05年基本养老金支付额的比对
由于年鉴只到04年,那我们先看00-04年的支付情况:不含民政及总后管的与离休人,总支出15910.4亿.其中,对事业机关人总支付5142.5亿.且,年均递增14%.
如果05年也按递增14%计算的化.[基金支出05比04增15.4%]则,05年的总支出=3969[04总支]*1.14=4524.7亿.
那麽:01-05年总支出=15910.4+4524.7-2347[00年总支]=18087.7亿.
而基金01-05年的累计支出:15828.4亿.如果这期间参统的企业离休人占一半,则,在基金支出中需减338亿,[=15490.4亿]才符合本文的人员预测范围.说明基金支出之外由各财政或单位多支出18087.7-15490.4=2597.7亿.年均520亿.
6.5.4,小结:总的来说预测表一这个平台还是较可信的.但,死亡率向大的调整幅度略大.后面的表二应加两组,即:00年,70-74岁516万为H2组,75岁以上300万为H3组.但,为缩小表的规模将上述两组与H1,ho,e合并为H组,[这些人在2000年底前已基本退完]并分期间给出基本养老金的人均年值.
7,养老金之迷揭底
根据前文的基础分析笔者做了一个预策人群范围的动态供需平衡模型,并对分组年龄结构略做了调整.
7.1,分组调整如下:
7.1.1,不在刻意调高死亡率,严格按生命表重新做了各时点的人数.
7.1.2,前文由于忽略了女工50岁可退,根据统计资料,00-05末退休的人数的记载,将原e组在91年中的1117万调至d组277万,91年d组1050+277=1372万,至00年尚存1296万.
7.1.3,e组余下的840万到00年尚存812万[55-59].其余:
h0=1535[60-64],H1=543[65-69],H2=516[70-74],H3=300[75-80]均未变.上述在00年合计:3706万.为缩小表的规模,这5组在2000年已退的并为一组H组.
[这组从91年至00年的死亡率未调整.]
7.2,退休
7.2.1,依统计推算05年末c组退277万.这样,于05年统计的退休人相等.
余1376万在10年底退完.
7.2.2,11-15年,男女平均退休年龄提高1.5岁.b组退约62%.
7.2.3,16-20年就退b组的其余.退休平均龄再此提高
7.2.4,21-25年,a组退一半.
7.2.5,26-30年,另一半渐退完.
7.3,模型基金假设:
7.3.1,第一代单位人的养老问题是各级财政对他们的负债.而此负债,从1991年起至2010年末19年间应还完.故,在此期间财政的所有投入均属义务.不属基金的负债,而属资产.[应收养老金]
7.3.2,财政若不能做到在2010年前还了这笔债,但应做到a,无息贷款给养老基金.而此基金应含各级财政的养老小灶.b,不将债务转移到非第一代单位人.
7.3.3,基金的净资产在笔者设的时点上不能资不抵债.
7.3.4,为形象说明,设基金有两个以上的帐户,本题预测范围的为A户,之外为B户,且设只要政府能做到上述3.2条,B户能自养.此外,2010年前的财政养老小灶应属基金的一部分,一个特殊分部.
7.3.5,基金有两个部,一个叫投资部,另一叫支出运营部.前者,负责长期投资.后者负责短期投资与养老金发放.而支出运营部的短期投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拨款方式.笔者偏保守计算,若按年一次拨清,供比需=0.98即平衡.若一次拨2年的需求.可拨需求的0.95即平衡.
7.3.6,如果91-00年基金收入的10821万以25%的平均年利投资而垫定基础.而这9年间再用老体制挤出同数的钱来支付当初的现实需要.[会影响经济增速吗?]
25%的投资收益?笔者要找巴菲特来吗?不!这只是那个时代保本的要求.看几个数子吧,1991后-1996银行5年期利率在12%以上.而上证指数从92年4月底的300多点涨到2000年底的2073点.CPI从91的4.5%一路升到94年的25.5%,而后虽有回落但也在7%-10%.如此?25%的回报高吗?
7.3.7,基金在10年后向财政负债不宜超过当年财收的10%左右.
7.3.8,如果前述都成立,本系列文的大前题也成立.则有此供需的平衡表.
7.4,2010年大于45岁的曾经是单位人的养老金供需平衡预测表[后文简称:表二]
年/组人/钱/ 期 间 |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H 万人 |
退休 人合计 万人 |
在职人合计 万人 |
人均 养老金 / 人均工资及递增 |
5年 应付养老金与[自供数] 万亿 |
A 户 基 金总 资产 万亿 |
A 户 基 金负 债 万亿 |
资产中的投资 利 润 万亿 |
|
|
|
1980 |
2117 | 1675 | 1296 | 3706 |
3706 | 7068 |
0.63/ 0.937 |
|
2.428 | 0 |
1.209 00年前年利25% |
|
|
年龄 / 期间 |
35-39 |
40-44 |
45-49 |
50- 54 |
55以上 |
|
01- 05间 |
年增 7.92% /14.4% 缴费增 16% |
1.81 自供 [1.02] |
期间 财政 补0.79 |
期间曾负债B户0.854 末期还清 |
期间 年利 13.8% |
|
|
05有 | 1969 | 2099 | 1653 | 1256 | 3429 | 4962 |
5444 |
0.922/ 1.836 |
3.78 |
0 |
2.21 |
|
|
|
年龄 / 期间 |
40- 44 |
45-49 |
50-54 |
55-59 |
60以 上 |
06-10间 |
年增 14%/ 12% |
4.18 自供 [1.8] |
期间 财政 补 2.38 |
|
期间 年利 13% |
|
|
|
10有 |
1952 | 2070 | 1620 | 1215 | 3215 | 6050 | 4022 |
1.775/ 3.23 |
*自供按当年人均工资的28%计后同 |
6.964 |
0.至此财政欠债还清 |
3.184 |
|
|
年龄 |
45-49 |
50-54 |
55-59 |
60- 64 |
65以 上 |
|
11- 15间 |
年同增 7.5% |
7.03 自供 [1.97] |
|
期间 流动负债3.7 |
期间 年利 13% |
|
|
15有 |
1927 |
2031 | 1568 |
1153 | 2770 |
6750 | 2699 |
2.548/ 4.637 |
|
9.624 |
2.00 |
5.69 | |
|
年龄 / 期间 |
50- 54 |
55- 59 |
60- 64 |
65-69 |
70以上 |
|
16- 20间 |
年同增 5.6% |
9.98 自供 [1.82] |
|
期间产生新的 流动负债6.613 |
期间 年利 12% |
|
|
20有 | 1888 | 2003 | 1488 | 1054 |
1949 | 6494 | 1888 |
3.347/ 6.09 |
|
14.73 |
8.613 |
7.10 |
|
|
年龄 / 期间 |
55-59 |
60- 64 |
65-69 |
70-74 |
75以上 |
|
21- 25间 |
年同增 4.0% |
12.0 自供 [1.44] |
|
期间还 前期末的债. |
期间 年利 12% |
|
|
25有 | 1828 |
1901 | 1360 | 895 | 1133 | 6203 | 914 |
4.07/ 7.41 |
|
14.78 |
新负债 |
10.96 |
|
|
年龄 / 期间 |
60- 64 |
65-69 |
70-74 |
75-79 |
80以上 |
|
26- 30间 |
年同增 2.7% |
13.47 自供 [0.71] |
|
期间还 前期负债中的6.21 |
期间 年利 12% |
|
|
30有 | 1735 |
1738 | 1155 | 663 | 487 | 5778 | 0 |
4.65/ 8.466 |
|
14.25 |
10.06 |
10.13 |
|
|
年龄 / 期间 |
65-69 |
70-74 |
75-79 |
80-84 |
85以上 |
|
31-35间 |
年同增 2.0% |
12.91 [自供0 下同] |
|
期间还 前期负债中的7.06 |
期间 年利 12% |
|
|
35有 | 1586 | 1476 | 856 | 387 | 109 | 4414 | 0 |
5.134/ 9.347 |
|
13.44 |
12.04 |
9.93 |
|
|
年龄 / 期间 |
70-74 |
75-79 |
80-84 |
85-89 |
90以上 |
|
36- 40间 |
年同增 0.8% |
10.3 |
|
期间还 前期负债中的9.04 |
期间 年利 12% |
|
|
40有 | 1347 | 1094 | 499 | 151 | |
3091 |
0 |
5.343/ 9.727 |
|
11.82 |
10.93 |
9.67 |
|
|
年龄 / 期间 |
75-79 |
80-84 |
85-89 |
90-94 |
|
|
41- 45间 |
年同增 0.5% |
6.95 |
|
期间还 所有负债中的13.93 |
期间 年利 12% |
|
|
45存 | 998 | 638 | 194 |
|
|
1830 | 0 |
5.478 9.973 |
|
5.47 |
2.7 |
8.78 |
|
|
年龄 / 期间 |
80-84 |
85-89 |
90-94 |
|
|
|
46- 50间 |
年同增 0.5% |
3.94 |
|
期间还负债2.7 | 期间 年利 12% |
|
|
50有 | 582 | 248 |
|
|
|
830 | 0 |
5.616/ 10.19 |
1.16 |
|
1.67 |
|
|
|
年龄 |
85- 89 |
90-94 |
|
|
|
|
|
|
|
|
|
|
|
|
总 计 |
|
|
|
|
|
|
|
总需 82.36 自供: 8.76 |
|
|
70.6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表二说明了什麽?
7.5.1,A户的自供能力[本群人的互济能力]不足需求的11%.全靠投资回报来养命.而为保投资回报,则,必须大比例负债.35-40年的净资产也就1万多亿.回报一有波动就理论上破产.几乎90%靠投资回报.
7.5.2,事实上前题假设大多不成立,至05年就至少用了户的0.854万亿.期初也没那2.428万亿的资产[笔者现在明白了某社保官员在几年前说:养老金缺2,5万亿的含义]
7.5.3,整个过程能支撑下来,期初的2.428万亿的资产是关键.否则,至2050年就是70多万亿的缺口.谁补?第二代人也陆续退了.
7.5.4,假设: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能达7.5万亿,而在未来的20年内能保持9%的平均递增,我们找出每5年期的中间年份来看一下平均每期财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
2013年,财总收9.7万亿,基金在此期平均年缺口1万亿,占财收的10%以上.
2017年,财总收13.7万亿,基金在此期平均年缺口1.63万亿,占财收的11%以上
2022年,财总收21万亿,基金在此期平均年缺口2.11万亿,占财收的10%以上
2027年,财总收32.3万亿,基金在此期平均年缺口2.6万亿,占财收的8%以上.
7.6,结论:
7.6.1,养老金缺口是个时点概念,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及通涨因素,00年2.5万亿的缺口,十几年,几十年后就是十几亿几十亿甚至百亿的概念.
7.6.2,现收现付的模式若不尽快改变,在快速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下,不仅基金不能为继,最终也会拖垮财政.危机暴发就是迟早之事.
7.6.3,必需将发展经济与养老模式有机的组合创新才能系统的解决问题.除非在2010年前再找到约7万亿专用于补此洞.或中国经济的奇迹能持续50年以上
5,从2001年初至2050年底,曾经是单位人且在2010年底大于45岁群体的各期尚存人数及养老金需求预测表[后文简称:预测表一]
5.1,A法退是指:在女55岁,男60岁的退休制度永不变下,55-59岁组忽略男女比例并忽略60岁这一岁之差,按每年1/5的年均等额退休法而累计的到期末退休人的时点数.这是养老金需求最大值的基础之一.我们把55-59岁组称为"渐退刚完组".因他们是从50-54组逐年退的,到期末时点上正好退完.这组在计算养老金需求时,与早已完成退休的年龄组不同.
5.2,B法退:假设从2011年起,无论男女一律实行65岁退休制度.[2010年底不满65岁的不能退]按每年1/5的年均等额退休法而累计的到期末退休人的时点数.这是养老金需求极限最小值的基础条件之一.
5.3,表中养老金的计算分别对应A,B退休原则而计.采用年等额死亡,等额退休法.而且,按年发钱.年初发.对"渐退刚完组"在分配死亡比例时,采用二八分.即,期间的总死亡人数20%死于退休前的在职时.
5.4.从2001年-2010年,人年均基本养老金按1.2万计.2011年之后按1.56万计.
5.5,养老金需求期间年均与总年均是按A.B不同部分的加权平均值算的.全相同部分就按同值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