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匏(十八)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十八)

(《诗经美学》选 高乾源)

十七、《匏有苦叶 》中的动植物:“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22、匏

   

      匏:音páo,葫芦。 “苦”和“枯”通。叶枯则匏干可用。涉水的人佩带着葫芦以防沉溺。

     古代葫芦最早称瓠、匏和壶。本处用匏,《卫风》云:“齿如瓠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他的意思是瓠、匏、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瓠即现在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犹如丝瓜、细而长;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但古人的分类略有出入,李时珍认为瓠、匏分类不错,解释匏、壶的含义则与陆佃相反,即匏是扁圆葫芦,壶才是瓢葫芦。也有人认为就其质来说,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甘瓠”;苦者曰“匏”,又曰“苦匏”《毛诗陆疏广要》,诗中匏有苦叶,似有此意。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第一句道出了时间,道出了因果。葫芦叶枯黄萎缩的时候,即是济水漫涨的时刻。起笔若在不经意间,或以为只是为了韵语(叶、涉)、为了歌唱的需要,似乎又有种别样的关联。

当然要体悟其中的意趣是“艺术的关联”,而并非是一种“科学的关联”。然而从缥缈、不确定的艺术关联中始,找到原始生活的印迹,即为科学之发现。诗经名物求证,《诗经美学》工作也是从艺术向科学的递进,某种科学趣味性也正是美之所在。这首诗是邶风中的一首,古代邶bèi国,是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此,约相当于今河南省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带地。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匏有苦叶》考证指出是来自赞皇县赞皇山脚下的古老爱情诗。我进一步猜想这是商周时期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一首歌谣。尽管今天这个地区并不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中国的人祖伏羲氏,就是以葫芦为族称的民族。伏羲氏又名“匏”羲氏或庖羲氏。他指出:在中国的西南诸少数民族中,乃至域外,东及台湾,西及越南与印度中部,都流传着一种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而葫芦则正做了人造故事的核心。这在我国古代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有关传说中都可以找到证据。彝族的《创世纪》,云南拉祜族长篇史诗《牡帕密帕》记载,人类也是由葫芦孕育而来的。"葫芦神话"在中国各民族中相当普遍,"葫芦里生人","洪水中葫芦救人"的神话在傣、佤、汉、傈傈、阿昌、侗、苗、怒等民族中广为传播。我国西南省份彝族、傣族和台湾省的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奉葫芦为本民族先祖,视为世代顶礼膜拜的图腾。葫芦岛地区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中,主人公孟姜女就是从葫芦里诞生出来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拉祜人把葫芦籽钉在小孩的衣领上以保佑孩子平安生长;姑娘和少妇则喜欢在领口、袖口、统裙边锈上葫芦花纹以示吉祥。每当葫芦成熟的时候,他们还要举行相关的崇拜仪式和跳相应的舞蹈。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用他们或优扬或嘶哑的声音歌唱着生命的欢乐与哀愁。匏叶枯黄的时候,可是这样一个时节?

 

相关阅读: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十)       诗经中的100中动植物(九)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八)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七)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六)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五)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四)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三)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二)       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一)
今生只为一次倾心的相遇/野有蔓草
爱来纯粹心灵/关雎—心体(诗经美学选)
诗经中的十大美女(二)续上篇  

诗经美学(选)性爱也温柔/野有死麕—情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