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十九)
(《诗经美学》选 高乾源)
十九、《淇奥》中的动植物:“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23.竹
常绿多年生植物,一般的竹子在春.冬.夏生笋,且有年份之分。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是种坚强的植物,有君子之称,一生中仅开一次花(摘自百度百科)。
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以竹作为述说完美人格的背景。《诗经》的美以物性补人性,物性之美补人性之美。物性和人性的关系真是东方文化特别突出的特色。物性之美体现在竹与玉中。
汉朝以前北方亦多竹。竹者,柔而韧,清而贞(节)、虚而实。
凡古之诗人无不写竹。《诗品·典雅》云:“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合于此品的有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再一个是孟浩然的《洗然弟竹亭》“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具怀鸿鹄志,苦有鸟鸟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此便是竹林的风范。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也是合于正品的竹林风范。猗猗两字说叶之风貌最是相宜,鱼无水不活,叶无风不秀。
咏竹实是平凡的题材,即便如此平凡,李杜也要超过凡人许多。李白《慈姥竹》“当涂县北有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序)。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诗章诗气圆整。“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其中“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是咏竹诗中的绝品,好便是无可言说之美。钱钟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同样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同样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字。“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又为诗别生浪漫情意。“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又圆转见格调。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 “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又见杜诗体物细妙的长处。 唐·杜牧《题新竹》:“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亦如老杜体物精妙。
贾岛最擅长写大片竹林,《题郑长侍厅前竹》:“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露光怜片片,雨涧爱蒙蒙。解谷蛮湖北,湘川霸水东。何如轩槛侧,苍翠袅长空。 ”“袅”字用得绝妙。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又见幽深静谧的情意。,“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诗真是足画心声,各人有各人不同。可与其《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比照阅读。
虞集《高竹临水上》:“高竹临水上,幽花在崖阴。以彼贞女姿,当此君子心。 ” 元稹《新竹》:“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虞集、元稹颇有《古诗十九首》那种五古的气韵,然而白居易也学平易作诗,有时却平淡无味。白居易《新栽竹》“最爱返窗卧,秋风枝有声。”唐·刘禹锡虽不似五古,倒也有喜读之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李贺还是喜欢唱那鬼调仙调,《苦篁调啸引》“谁说轩辕在时事,伶伦采竹二十四。伶伦采之自昆丘,轩辕诏遗中分作十二。伶伦以之正音律,轩辕以之调元气。当时黄帝上天时,二十三管咸相随。唯留一管人间吹,无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不过也不全是鬼调。另一首:“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在他看来,竹可做笛、编席,还可做钓竿。
宋朝文同是古今以来画竹最妙之人,其《咏竹》诗也有不同凡响的品格。“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文同所画的竹劲力十足。“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文画家隐只绘青竹。 诗云:“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箦指竹韧,有一种内在蕴积的、富有弹性的力。其《咏竹》诗体物琢磨再三,画竹能妙得其理,“成竹于胸中”,遂能得心应手:“帷幔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清肃肃。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
范成大、刘克庄借宅都要种竹的,前者《种竹子题爱心亭》:“ 洒扫宣华舍此君,烟中月下绿生尘。他年上叶清风满,莫忘今年借宅人。“后者《种竹》:“借居未定先栽竹,为爱疏声与薄阴。一日暂无能鄙吝,数竿虽少亦萧森。”这样的人即便不写诗,也是雅人。
比来比去,发现七言写竹比五言要逊色很多,五言言少则不露议论痕迹,七言则往往点破了诗旨,蕴积的诗味便减淡了许多。不过下面的这几首由于作者的心性委婉含蓄,尚有可读之处。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释智圆《庭竹》:“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陆游《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毛泽东七律· 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化用了李太白的笔调,颇有一番新的韵致。
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太露,把竹的性格直接地比附为人的品格,是最差的竹诗,如同人自夸自诩一样。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说咏竹石,其实说咏松柏也可以,所以并不能尽物性。只能说近善而不能说尽美。这样的诗算不了最好的,与今日大多数的诗相似。咏竹诗是越写越不像,是命定的。反过来我们有知道古人作诗的辛苦和沉着,有竹而写不成,前人已经题上头了。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不过即便东坡如此说,他的咏竹诗也直白,是“令人俗”的。“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作为一个对子近俗而雅。雅俗不是文学意义的评论,在于人生的品味而言,雅俗有天渊之别。可知雅是比美更难得。


诗经美学(选)性爱也温柔/野有死麕—情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