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几位年轻朋友聊天,偶尔话及家庭出身,有的人以“官员世家”自傲,有的人以“书香门第”自居,有的人还有意无意地炫耀自己家里多么有钱……听到这些话,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极左”盛行时一件令人辛酸的往事。
那是我们下乡插队的第二年冬天,沈阳部队到农村招女小兵,要求年龄十五六岁,身体健康,根红苗正,表现突出。全大队只给一个名额,这对于贫困的农村女孩来说,简直是上了天堂一样,自然引起了激烈的竞争。作为插队知青,对这只有百十口人的大队,哪个女孩够条件,哪个女孩差不多,心中都有数。当时,几个具备条件的家长及亲友都明里暗里开展了活动。
在第一次由大小队领导、贫下中农代表、知识青年代表参加的会议上,大家一致确定了两名人选:小琴和小云。两个女孩的条件都不错,两家的势力也不相上下。但凭心而论,多数人都认为小琴的条件更占优势。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活泼大方,既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又是生产队的劳动能手。相比之下,小云就有差距了。
可是,在第二次会议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云一方的一位老贫农代表提出小琴的舅姥爷家庭成分是富农,不能算“根红”。经这位苦大仇深的老贫农一说,大队领导不好说话了,小队干部们也没人吱声了,别人就更不想“得罪人”了。这时,我们知青代表觉得气不公,就提出了反对意见:看一个人是否“根红”,应该看她本人的直系亲属是否有问题,而小琴的舅姥爷属旁系亲属,而且又隔了两三代,不应该影响小琴参军。可老贫农不乐意了,他站起来把桌子一拍,厉声道:“我看他谁敢让富农的外孙女去当兵?”
没想到,老贫农的这一句反问,就决定了两个女孩一生的命运:小云到部队当上了女兵,几年后复员结婚,如今幸福的生活在大城市。而小琴在农村结了婚,一家人至今仍过着贫苦的日子。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成分了,今天的年轻人是不会明白这个辛酸的话题的。但我知道,我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却因此埋没了多少人才,葬送了多少人的幸福啊?幸亏这类悲剧早已经结束,只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以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