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吃饭,叫上一杯果香浓郁的鲜榨果汁,感觉健康而不失聚餐的氛围,实在是一件值得提倡的消费方式。但新年第一周武汉媒体的一则报道让人大跌眼镜,这些好看好闻好喝的“鲜榨果汁”竟然是用十多种添加剂调和出来的,而且这竟然又是一例行业“潜规则”(长江商报1月4日)。在中国饮食行业问题不断的当下,这不啻为另一个重磅炸弹。
餐馆的地沟油、猪肉的瘦肉精、牙膏的二甘醇、鸭蛋的苏丹红、奶粉的三聚氰胺……,这些饮食行业“潜规则”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已经令人颇为迟钝,甚至有点绝望。坊间的说法是“现在吃什么东西都不放心”,其背后隐含的就是这种绝望。但是,面对一个又一个曝光出来的“潜规则”——特别是饮食行业的“潜规则”,我们决不该继续容忍。
想想看,吃穿住用行,吃为生存基础,当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不安全的饮食环境的时候,我们“更高水平的小康”何日能够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又怎么能有希望。这一言辞虽然过于绝对,也贴上了太显眼的标签,但其中的道理也应该显而易见。纵观饮食行业的诸多问题,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令人痛恨的“潜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潜规则”就是潜在的不安全。此“潜规则”,既反映了国内饮食行业不少环节中存在的“见利忘义”的奸商本色,也体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冷漠应对。
我想,既然是“潜规则”,那就是全行业尽知而不说破的事情,只要有一些有良心的从业者,站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以引起社会的重视,督促行业自律,“潜规则”多数已经销声匿迹。近些年“3.15”晚会中爆出的问题不都是遵循的这一模式吗?另外,既然是行业内尽人皆知的“潜规则”,也就是“公开的秘密”,行业主管部门只要尽忠职守,要了解这些问题也就一点不存在困难。为什么一定要到出现严重问题才开展运动式的专项检查呢?
问题已经发生了很多,但我们希望以后的问题越来越少。但可以预见的是,只要环境不改变,行业主管部门的作风不改变,局面就难以得到改观。而在所有能够做出的努力中,主管部门的监管方式必须首先改变。长期来看,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标准的制定,除了吸收一些合理的自律经验外,让那些长期存在的“潜规则”统统失去生存的土壤。短期之中,主管部门必须积极作为,迅速介入了解一切“潜规则”内情,坚决处罚那些伤害消费者健康、更伤害行业自身的“潜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还老百姓一个安全的饮食环境。
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