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于《黄帝经》作者的判断
《黄帝经》的作者,是否为历史上的轩辕黄帝?对此,我们只要结合史事进行仔细的研究,也并不难得出一个较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一、《黄帝经》中史事、人名无夏商以来者
《黄帝经》一书举事例以论哲理,都是黄帝时期及其以前的人,如大(庭)氏、力黑(即“力墨”,今皆书为“力牧”)、太山之稽、之(蚩)尤、果童、高(“高”为误笔,实为“青”阳)阳等等,绝对看不到唐尧、虞舜以来的任何人和事,这就证明《黄帝经》一书确系产生于黄帝生存时期,而非后人的托名之作。
二、《黄帝经》应是黄帝之著为主
我在黄帝史事的研究中,尽管西汉之前的不少史籍都说黄帝、炎帝是同父异母兄弟,黄帝为兄,炎帝为弟①,但我开始并不相信,因而在《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一书中,对此亦作了曲说。此后,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无论是从少典所在之族的氏族婚姻圈,黄帝、炎帝得姓之因与出生地,涿鹿之战、阪泉之战遗址、战争经过、战争不同性质分析,以及《周书·尝麦解》、《史记解》历史记载的印证,乃至从《山海经》研究的印证等
——————————
① 《新书·制不定》。
方面,都证明黄帝与炎帝确为同胞兄弟。特别是在《黄帝经·称经》中,有一段话,正是黄帝对于兄弟失和而陷入深深悲苦之中的一种自然流露。其文如下:
贞良而亡,先人余殃;猖獗而活,先人之烈。卑而正如增,高而倚者崩。山有木,其实屯屯。虎狼为猛可揗,昆弟相居,不能相顺。同则不肯,离则不能!伤国之神,神则不来,胡不来相教顺弟兄?兹昆弟之亲,尚何易哉?
似这样为兄弟失和,痛心疾首,“同则不肯,离则不能”,左右为难,以至于大呼先人“胡不来相教顺弟兄”之语,非亲历者,非经切肤之痛者,是难有其切实感受的,是写不出此等感情的。特别是在谈了父要爱子、君要爱臣、兄弟应当亲爱之理后告诫人们:“毋借贼兵,毋裹盗粮”,说“借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这就同举战蚩尤直言其事,直呼其名,作敌我势不两立的情况,形成了极其显明的对比。如果我们再联系到阪泉之战后,仍封炎帝为缙云之职,让其主政于南方,以及黄帝到了垂暮之年,还轻车简从,带了正妃嫘祖、丑妃嫫母,秘而南巡,以致嫘祖因过度劳累死于湖南的史事,就更发人深省了。
黄帝肇造国家制度之后,不传帝位于其子,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都降处到远离国都的地方去,在整个五帝时期都实行了一套选贤任能、帝位禅让、建立制衡权力的“四岳”机构,鼓励人民民主议政等措施,这也同样不能说与黄帝、炎帝失和而有阪泉之战,由此而总结经验教训毫无关系。由此,又足证《黄帝经》实为黄帝之著。至于后世之人,连黄帝、炎帝究竟是什么关系都弄不清,而分别将这一对亲兄弟硬要称之为什么“东夷”集团、“西夷”集团的学者,能“伪造”出此种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字么?所以,《黄帝经》的主体部分为黄帝所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与司马迁,依古史之传,盛赞轩辕黄帝“聪明睿智”。那么,这种“聪明睿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当然,我们读史书,特别是帝王传记,莫不言其出生的怪异,有言其母与“龙”性交而生的,有言其为什么天上的“大神”下凡转生的,就连一个李耳(老子)也是其母怀孕八十一年而生,一生下来就是个白胡子老头等等,对于此类鬼话我是从来就不信的!
我以涿鹿之战的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城、蚩尤泉、阪泉等遗址、遗迹,《山海经》等书言战争中有大雾、暴雨、暴晒气象出现,以及黄帝有“景云之瑞”①、发明指南车②,“蚩尤城,城无东面”③,以及黄帝令应龙于灵山水关蓄水等④,结合古战场地形、地貌、古今地方性小气候变化规律,作综合性历史研究,明白了黄帝是以广博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物理学、心理学、军事学知识运用于战争,作到以弱胜强的。而这一切,又都是以哲学理论为指导。所以,黄帝的“聪明睿智”,实因其“善于伏牺之道”⑤。
而在《黄帝经》中,有许多处,如果不是精通天文学、不是精通中国古典哲学中“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的哲学原理,不是对这两者融会贯通、熟烂于心者,是
——————————
① 《古今注》等。
② 《古今注》、《广博物志》、《古玉图考》等。
③ 《水经注》引《晋太康地理记》。
④ 《山海经·大荒北经》。
⑤ 《绎史》引《春秋内事》等。
绝对讲不出来的道理。如:
蚑行喙息,扇飞蠕动,无不与天地准,无不庭顺矣。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则一晦一明;地正四极,以立七法,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位,而内外有处。天建八正行七法:明以正者,天之道也;适者,天度也;信者,天之期也;极而反者,天之性也;必者,天之命也。地
之明、正、适、信、极、反、必者,天之所以命物也。此之谓七法。
七法各当其名,谓之物;物各有其本性,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道。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逆顺各有命也,则存亡兴坏可知。合于道者,则生慧。慧生正,正生静,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至神之极,见知不惑!
读了这短短几行字,人们总该知道明民之道、中正治国、适者而生、恪守信用等都是讲遵循客观规律,天命指的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这样的道理了吧?也应该知道轩辕黄帝为什么在一部《黄帝经》的第一句话就讲“道生法”的重要意义了吧?这些话,春秋以来的诸子们,没有一位能讲得出来!
当然,《黄帝经》一书中,有一部分是以第三人称写出来的,这同《论语》中由别人记述孔子与其学生对话一样,由此而来记录黄帝与其臣属之类人的对话。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当然不能说是黄帝亲笔所著。但是,这些同样是忠实地记录了黄帝的思想理论的。因此,黄帝经虽然并不全部都是黄帝亲手所写,但其代表了黄帝的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理论,则是没有问题的。
三、《黄帝经》为五帝时期治国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新书·修政语》载,黄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故服人而不为仇,分人而不譐(蹲)者,其惟道矣。故播之于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
将播道于天下作为念念不忘的唯一大事,也可以理解为《黄帝经》产生的动机。从帝颛顼、帝喾等都谈到“黄帝之道”的情况看,《黄帝经》不仅是代表了黄帝的思想,而且是五帝时期所遵从的治国指导思想。如帝颛顼曰:“至道不可过也,至义不可易也。是故,以后者,复迹也。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赏之,加而弗损”;帝喾曰:“‘缘道’者之辞,而与为道已缘……故,士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所以,《黄帝经》不仅是黄帝思想的体现,而且是五帝时期执政治国者所必须遵从的治国思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