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报道:时至今日,达能针对娃哈哈的所有的境内境外诉讼均已判决的以失败告终,达能2008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法律诉讼的费用已高达57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7亿元)。
这意味着“达娃之争”告一个段落。在达能娃哈哈的战争中一直强横地表示将官司进行到底的宗庆后对于2009年业绩的预测是:“明年娃哈哈的目标是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实际上企业之间的争夺,本质上都是利益争夺。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明知中国法规不允许外资对民族商标取得控制权地位,还要与娃哈哈签下“阴阳合同”。与达能的合作,宗庆后坦言是“花钱买教训”,“花了大钱”。达娃之争中,支持宗庆后以及支持达能的都有不少人。支持达能的认为宗庆后不遵守游戏规则。但何谓游戏规则?如果说宗庆后在这起战争中有“动作”,达能则是存在“大心机、大动作”。
1995年,合资之前的宗庆后,是这样的心态:国内最好的封罐机,一分钟只能封130罐,而国外先进的设备一分钟封1000罐以上;美国的大公司日产千吨罐头,操作工人约40名,而我们日产百吨罐头,要600人以上……娃哈哈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巩固国内市场行业领先地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已成当务之急。
跟娃哈哈合作之前,“我们一直希望以合资的方式更快地切入中国市场。”这是达能的目的。
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集团成立5家合资公司,外方持股51%。宗庆后透露,在达娃合作期间,达能在10年中分得的红利高达30.77亿元。被达娃之争搞疲倦的宗庆后这样吐苦水,“现在看来,和他合资没什么好处。当时想着市场换资金换技术,人家也不可能给你。”
宗庆后以及达能,在这次达娃之争中都很好的“让自己更看清自己”。无论哪一家企业,其实都应该更看清自己,认识自己,认识周边环境,认知竞争对手,才能走的稳妥,走的长远。
目前,达能的阴谋终于破产。跨国企业在中国,一直被中国的企业防备着也恐惧着。中国本土的消费者却对跨国产品“有好感”。只是,部分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后,都失去本性。产品质量等,服务态度等,没有保持住在本土的热情,渐渐的让自己堕落成“中国本土化”。达能其实可以在中国走的更久,发展的更“肥胖”,但是达能对于娃哈哈的阴谋,让中国企业对达能有恐龙的认识,当蒙牛、光明让达能出局,当达能在达娃之争中落败,达能应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