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4日 来源:[ 搜狐财经 ]
在由中国经营报社竞争力研究中心和《参数国际》网联合主办的“中国制造同业排行”研讨会上的发言。
谢谢会议组织者能给我这机会来发言。我想利用下面有限的时间,根据我们自己的一些研究工作谈三个问题,在谈这三个问题最后得到的结论可能会跟现在通常大家经常听到的结论略有不一样,所以我希望这样可以引起大家一些兴趣。
第一个问题稍微偏宏观一点,因为今天的主题是世界工厂与自主品牌,世界工厂是稍微宏观一点,所以我也想从宏观的角度谈一点问题。刚才几位发言的专家都有一部分内容谈到了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的大国,他们举了很多的数字,包括很多产品在世界上的份额,市场上的份额都占了非常大。
这里面我觉得把它放得在宽一点,实际上在谈中国作为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和角色的转换。我现在第一个问题先针对它来谈。我觉得过去这一年,也就是2004年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就是在2004年非常明显发生一些事情,使得世界对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我们国内人的认识还要慢于海外的人。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大家都据记得去年有两件大事,一个是4月份宏观调控的开始,再一个就是10月底曾经有一次提升利息,据我看到的消息,这两件事发生以后,国际金融市场的反映可能比国内金融市场的反映还要快,反映的幅度还要大。所以我觉得这实际上恰恰表现了从外部世界来看中国,对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一点我们自己未必认识清楚了。
另外在12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有一个讲话,这个人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原来在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都有很多的建树,他所讲的题目是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你从他的讲话里面可以看到,但是他是长期做世界经济评估的,他实际上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世界经济现在复苏中还有不确定的因素,按照他的说法因为世界经济几个主要的发生地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第三是日本,日本实际上已经拖了很多年,所以人都预测或者是希望日本经济彻底复苏,但是到今天还不肯定。按照他的讲话就是欧盟的事情都不是特别扎实,所以暗含着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会起极大的作用。当然他说韩国出口的经济增长,1/5到中国,被中国人买去了类似这样的数字,但是核心的问题我们刚才讲中国产品,中国很多很多产品在世界上的份额,这些都是一个一个单个的产品,我们能不能从综合的尺度上看中国在世界经济上的位置,很简单就是用GDP的概念。GDP的概念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数字就是中国是1000美元的国家,在世界上排第六、第七,我今天谈的一个观点就是我认为这个结果是错误的。按照一个科学的方式来测定的话,中国今天人均GDP收入应该是在3000—4000美元之间,中国如果按照单个国家的排队,在世界上是第二经济大国。在刚才克鲁恩报告讲话里面他把中国排在第三,他用的方法数据支持和我一样,为什么把我们排在第三,因为他把欧盟看做一个整体国家排在第二位,所以实际上他的结论和我的结论是一样的。这一点我想是极其富有争议的。
从这引出我第二个要说的观点,就是这里面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从《经济学》技术上说,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当你对国家之间进行比较的时候,用汇率带来的结果是误导的,只有用购买力评价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结果。根据五十年来《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购买力评价和汇率在很多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极大的差异,而这个差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越大,也就是越富的国家这两者差异越小,越穷的国家两者差异越大。这里面恰恰蕴含着国际竞争力,就是我们很多国际竞争力包括后发优势,实际上从理论上概括是购买力评价和汇率之间的差异。
汇率问题跟我们企业界和业界都是很有关联的,中国人关心汇率都是异乎寻常的。这个问题实际上现在回头看,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在争论,国外国内都在争论说人民币该不该升值,这件事情现在基本上尘埃落定,香港一些经济热钱都撤了,所以大家都不再幻想人民币升值,暂时不存在了,但是下一轮争论明年后年可能性还会有。现在进入到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应不应该调整自己的汇率决定机制,这个我们现在有很官方的说法说我们要走向一个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这实际上是美国施加巨大压力的结果。但是我现在想说的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和国内很多专家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很多专家说由于中国要走向市场经济,要在WTO框架下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应当采用比较浮动的灵活的汇率机制,这也是美国施加压力主要的经济学干预,但是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就是汇率机制无所谓好坏,浮动汇率机制并不见得比固定汇率制好,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说因为你是市场经济,你就应该采用浮动汇率。这样一个经济学逻辑是不存在的,你只要去看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全世界做市场经济评比的时候,香港永远是第一位,但是香港至今是采用最死的汇率机制,所以这两者不矛盾。当然谈汇率机制的时候有很多的理由,同意的人你可以去看我们媒体上所有专家讨论、一般讨论都有,因为汇率这个东西最糟糕就是它永远是一个双刃剑,你在说出10个好处的同时就能说出10个坏处。所以我回到今天我们的主题,我说一个很简单的观点,就是浮动汇率制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最大的坏处就是它增加了我们一个新的风险的来源。如果没有汇率波动,我们就可以不去操这个心,我们就可以去想我们现在大家都已经能掌握的问题,但是一旦变成浮动汇率机制,所有的企业经营除非不涉及到国际交易,否则就要操心一个新的事情,而且这个新的事情是你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你经常会被它所戏弄,最后的结果可能要在里面有巨大的损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到欧盟欧元区的产生实际上是通过消灭货币的方式来消除汇率的波动,这是欧洲人追求多少年所得到的一个东西,他们现在在欧元区内不用操这个心了,因为大家都用一个货币,汇率风险不存在,而我们现在还要去制造汇率风险,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介绍一下我们最近做过的一个工作,因为刚才我们很多的问题都谈制造业竞争力,谈到制造业竞争力包括品牌这些问题,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竞争力里面有它的技术成分,也有它的经济分析的成分,我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跟技术有关,就是你如果造不出像样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竞争,所以我们谈不上跟波音、空客竞争,因为首先制造不出他们那样的飞机,所以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问题。当科学技术问题解决以后,实际上是成本进程,就是你能够提供一个更便宜的产品,但是技术性能都是一样的。所以核心的问题是它的成本,但是成本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成本,一个产品的成本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感觉到随着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中国现在很多企业用很大量外国的原料,所以因此大家可能用的原料都是一样的,因此它的成本都是一样的,所以我想引申一句就是最后竞争实际上是单位劳动成本的竞争。我这个提法和现在经常的提法,很多人包括中国学者、外国学者说中国人就是靠工资便宜,我说不对,工资便宜不能竞争,单位劳动成本低才能竞争。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如果我的工资挣你的十倍,我能生产的东西是你的十倍,我们俩实际上是一样的,所以仅仅靠工资低是竞争不了的,靠的是单位劳动成本,也就是说单位劳动成本是你的工资成本和你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一个比率。因此,所以它是一个分式,分子一块,分母一块,要想提高单位劳动成本,第一是把劳动成本降下来,第二是把劳动生产率提上去。
我把最近工作的成果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我们最近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把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和中国做的单位劳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主要想看的是什么?第一想看我们做的区间是从1980年到2001年,我想看在这样将近20年左右,中国单位劳动成本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最后得到的结果实际上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如果把美国算100,中国单位劳动成本是34,但是到2001年的时候,如果美国是100,中国的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是将近12%,大家很清楚2001年我们的工资怎么也比80年高,但是为什么劳动成本下降,很简单就是劳动生产率上升。我们看这个期间美国和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同样一个方式,就是美国算100,看中国的情况,在1980年美国100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6.8%,到 2001年的时候,如果美国是100,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将近20%,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恰恰解释了中国单位劳动成本的下降,实际上也就是解释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为什么今天能够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
下面的问题就是你的劳动生产率靠什么去提高?我觉得《经济学》分析的结论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你可以靠效率,靠组织,甚至很多人说还有制度约束等等,但是我觉得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均资本提高,只有人均资本提高以后,你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我开汽车比赶马车效率就是高,因为我掌握的资本比他多。人均资本是通过什么提高?是通过投资提高的。这是我引进今天第三个观点,也就是说我们从宏观调控前后的很多讨论当中看到,我感觉到有一种意思就是投资似乎是一个很坏的,实际上你看经济发展史,看中国经济发展史,投资永远是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在这一点上有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曼说过一个非常错误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批评东亚经济,他说东亚经济是靠投入所以将来就要出事,最后由于有了东亚经济危机说克鲁曼是对的,但是实际上克鲁曼是错误的,正确就是美国第一推动力是投资,第二推动力是劳动,而所谓生产率的推动不超过25%,这个结论在日本的历史上,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都能看到,所以现在仍然有人用克鲁曼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投资是不重要的,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我们生产率以及提高竞争力最根本的方面。谢谢!
在由中国经营报社竞争力研究中心和《参数国际》网联合主办的“中国制造同业排行”研讨会上的发言。
谢谢会议组织者能给我这机会来发言。我想利用下面有限的时间,根据我们自己的一些研究工作谈三个问题,在谈这三个问题最后得到的结论可能会跟现在通常大家经常听到的结论略有不一样,所以我希望这样可以引起大家一些兴趣。
第一个问题稍微偏宏观一点,因为今天的主题是世界工厂与自主品牌,世界工厂是稍微宏观一点,所以我也想从宏观的角度谈一点问题。刚才几位发言的专家都有一部分内容谈到了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的大国,他们举了很多的数字,包括很多产品在世界上的份额,市场上的份额都占了非常大。
这里面我觉得把它放得在宽一点,实际上在谈中国作为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和角色的转换。我现在第一个问题先针对它来谈。我觉得过去这一年,也就是2004年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就是在2004年非常明显发生一些事情,使得世界对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我们国内人的认识还要慢于海外的人。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大家都据记得去年有两件大事,一个是4月份宏观调控的开始,再一个就是10月底曾经有一次提升利息,据我看到的消息,这两件事发生以后,国际金融市场的反映可能比国内金融市场的反映还要快,反映的幅度还要大。所以我觉得这实际上恰恰表现了从外部世界来看中国,对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一点我们自己未必认识清楚了。
另外在12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有一个讲话,这个人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原来在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都有很多的建树,他所讲的题目是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复苏。你从他的讲话里面可以看到,但是他是长期做世界经济评估的,他实际上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世界经济现在复苏中还有不确定的因素,按照他的说法因为世界经济几个主要的发生地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第三是日本,日本实际上已经拖了很多年,所以人都预测或者是希望日本经济彻底复苏,但是到今天还不肯定。按照他的讲话就是欧盟的事情都不是特别扎实,所以暗含着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会起极大的作用。当然他说韩国出口的经济增长,1/5到中国,被中国人买去了类似这样的数字,但是核心的问题我们刚才讲中国产品,中国很多很多产品在世界上的份额,这些都是一个一个单个的产品,我们能不能从综合的尺度上看中国在世界经济上的位置,很简单就是用GDP的概念。GDP的概念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数字就是中国是1000美元的国家,在世界上排第六、第七,我今天谈的一个观点就是我认为这个结果是错误的。按照一个科学的方式来测定的话,中国今天人均GDP收入应该是在3000—4000美元之间,中国如果按照单个国家的排队,在世界上是第二经济大国。在刚才克鲁恩报告讲话里面他把中国排在第三,他用的方法数据支持和我一样,为什么把我们排在第三,因为他把欧盟看做一个整体国家排在第二位,所以实际上他的结论和我的结论是一样的。这一点我想是极其富有争议的。
从这引出我第二个要说的观点,就是这里面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从《经济学》技术上说,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当你对国家之间进行比较的时候,用汇率带来的结果是误导的,只有用购买力评价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结果。根据五十年来《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购买力评价和汇率在很多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极大的差异,而这个差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越大,也就是越富的国家这两者差异越小,越穷的国家两者差异越大。这里面恰恰蕴含着国际竞争力,就是我们很多国际竞争力包括后发优势,实际上从理论上概括是购买力评价和汇率之间的差异。
汇率问题跟我们企业界和业界都是很有关联的,中国人关心汇率都是异乎寻常的。这个问题实际上现在回头看,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在争论,国外国内都在争论说人民币该不该升值,这件事情现在基本上尘埃落定,香港一些经济热钱都撤了,所以大家都不再幻想人民币升值,暂时不存在了,但是下一轮争论明年后年可能性还会有。现在进入到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应不应该调整自己的汇率决定机制,这个我们现在有很官方的说法说我们要走向一个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这实际上是美国施加巨大压力的结果。但是我现在想说的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和国内很多专家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很多专家说由于中国要走向市场经济,要在WTO框架下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应当采用比较浮动的灵活的汇率机制,这也是美国施加压力主要的经济学干预,但是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就是汇率机制无所谓好坏,浮动汇率机制并不见得比固定汇率制好,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说因为你是市场经济,你就应该采用浮动汇率。这样一个经济学逻辑是不存在的,你只要去看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全世界做市场经济评比的时候,香港永远是第一位,但是香港至今是采用最死的汇率机制,所以这两者不矛盾。当然谈汇率机制的时候有很多的理由,同意的人你可以去看我们媒体上所有专家讨论、一般讨论都有,因为汇率这个东西最糟糕就是它永远是一个双刃剑,你在说出10个好处的同时就能说出10个坏处。所以我回到今天我们的主题,我说一个很简单的观点,就是浮动汇率制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最大的坏处就是它增加了我们一个新的风险的来源。如果没有汇率波动,我们就可以不去操这个心,我们就可以去想我们现在大家都已经能掌握的问题,但是一旦变成浮动汇率机制,所有的企业经营除非不涉及到国际交易,否则就要操心一个新的事情,而且这个新的事情是你不知道怎么处理的,你经常会被它所戏弄,最后的结果可能要在里面有巨大的损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到欧盟欧元区的产生实际上是通过消灭货币的方式来消除汇率的波动,这是欧洲人追求多少年所得到的一个东西,他们现在在欧元区内不用操这个心了,因为大家都用一个货币,汇率风险不存在,而我们现在还要去制造汇率风险,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介绍一下我们最近做过的一个工作,因为刚才我们很多的问题都谈制造业竞争力,谈到制造业竞争力包括品牌这些问题,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竞争力里面有它的技术成分,也有它的经济分析的成分,我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跟技术有关,就是你如果造不出像样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竞争,所以我们谈不上跟波音、空客竞争,因为首先制造不出他们那样的飞机,所以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问题。当科学技术问题解决以后,实际上是成本进程,就是你能够提供一个更便宜的产品,但是技术性能都是一样的。所以核心的问题是它的成本,但是成本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成本,一个产品的成本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感觉到随着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中国现在很多企业用很大量外国的原料,所以因此大家可能用的原料都是一样的,因此它的成本都是一样的,所以我想引申一句就是最后竞争实际上是单位劳动成本的竞争。我这个提法和现在经常的提法,很多人包括中国学者、外国学者说中国人就是靠工资便宜,我说不对,工资便宜不能竞争,单位劳动成本低才能竞争。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如果我的工资挣你的十倍,我能生产的东西是你的十倍,我们俩实际上是一样的,所以仅仅靠工资低是竞争不了的,靠的是单位劳动成本,也就是说单位劳动成本是你的工资成本和你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一个比率。因此,所以它是一个分式,分子一块,分母一块,要想提高单位劳动成本,第一是把劳动成本降下来,第二是把劳动生产率提上去。
我把最近工作的成果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我们最近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把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和中国做的单位劳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主要想看的是什么?第一想看我们做的区间是从1980年到2001年,我想看在这样将近20年左右,中国单位劳动成本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最后得到的结果实际上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如果把美国算100,中国单位劳动成本是34,但是到2001年的时候,如果美国是100,中国的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是将近12%,大家很清楚2001年我们的工资怎么也比80年高,但是为什么劳动成本下降,很简单就是劳动生产率上升。我们看这个期间美国和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同样一个方式,就是美国算100,看中国的情况,在1980年美国100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6.8%,到 2001年的时候,如果美国是100,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将近20%,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恰恰解释了中国单位劳动成本的下降,实际上也就是解释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为什么今天能够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
下面的问题就是你的劳动生产率靠什么去提高?我觉得《经济学》分析的结论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你可以靠效率,靠组织,甚至很多人说还有制度约束等等,但是我觉得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均资本提高,只有人均资本提高以后,你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我开汽车比赶马车效率就是高,因为我掌握的资本比他多。人均资本是通过什么提高?是通过投资提高的。这是我引进今天第三个观点,也就是说我们从宏观调控前后的很多讨论当中看到,我感觉到有一种意思就是投资似乎是一个很坏的,实际上你看经济发展史,看中国经济发展史,投资永远是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在这一点上有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曼说过一个非常错误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批评东亚经济,他说东亚经济是靠投入所以将来就要出事,最后由于有了东亚经济危机说克鲁曼是对的,但是实际上克鲁曼是错误的,正确就是美国第一推动力是投资,第二推动力是劳动,而所谓生产率的推动不超过25%,这个结论在日本的历史上,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都能看到,所以现在仍然有人用克鲁曼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投资是不重要的,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我们生产率以及提高竞争力最根本的方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