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应用研究 应 贴近现实生活
谭汝为
1997年5月,天津市修辞语用学会宣告成立。以此为标志,天津市的语言应用研究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
修辞语用学是语言学发展中异军突起的一门新学问、活学问、大学问。语言的功能在于运用,修辞语用学其实就是研究语言的功能和语言的本质。这门学问扩展了语言学的新领域,一定会将语言学研究引上常青之路。
天津语言学者认识到:“在迈向21世纪的时刻,语言学应该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重视应用研究,特别是要开展汉语修辞和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当务之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修辞语用研究应贴近现实,深入生活,既注重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更着眼于语言实际应用的研究;既注重思辨性的探讨,更立足于社会调查和科学试验。”(马庆株、谭汝为《开创修辞语用研究的新局面》,《修辞语用探索》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这些年来,天津市语言学界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生气勃发的创新之路。这体现在:市语言学会、修辞语用学会与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天津市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密切合作,把语言学研究从单一、狭隘而封闭的象牙塔中走了出来,引领到丰富多彩的语言现实之中。具体说,着力解决了三个带有方向性问题。即:(1)语言研究如何为本市语言文字工作服务;(2)语言学专家与语言文字工作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双赢合作;(3)语言应用研究如何为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服务,为提高全民的汉语能力服务。
进入新世纪,笔者的语言学研究有明显的学术转向,就是把主要的精力转移到语言应用的研究上来。这体现在民俗语言研究、地名语言研究、修辞研究和社会语用研究等四个方面:(1)关于民俗语言研究,出版了《民俗文化语汇通论》(38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2)关于地名研究,出版了《天津地名文化》﹙20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3)关于修辞学研究,出版《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20万字,澳门语言学会2003),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4)关于天津方言研究,即将出版《这是天津话》(约20万字,拟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表相关文章约30篇。
另外,将语言修辞理论与鲜活的社会语言实践相结合进行,笔者先后在《语文建设》《修辞学习》《语文月刊》《学语文》《现代语文》《阅读与写作》《今晚报》《天津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调整语言观,促进语言发展》《新生词语和网语、酷语》《规范社会用字》《普通话三题》《“国事”与“国是”》《说“语商”》《说“愿景”》《繁体别字》《网络新词语解析》等系列文章。在天津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时代·新词语”“地名文化”“民俗语言”“这是天津话”等系列谈话节目。在天津市社联、天津图书馆以及天津市语言文化中心等处,分别做《天津地名与地域文化》《从语言学角度论析天津地名》《天津方言与地域文化》《中外语言文化对比》《语言修辞研究与博客牵手》等学术报告。在《今晚报》推出“词义探幽”专栏,发表谈词语运用规范化文章数十篇。在《今晚报》《城市快报》《每日新报》上先后推出“天津地名漫话”“天津卫老胡同”“天津地名考”“说文解字”“天津方言词语例释”等专栏,发表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普及性文章300多篇。这些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地域性熔为一炉的系列文章,龙虫并雕、雅俗共赏,在为语言理论的普及,为汉语能力的提升,为群众的语言生活服务上,略致绵薄,因而受到读者欢迎。
近年来,笔者积极参与天津市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组织的科研工作,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语言应用研究的勃勃生机和远大的前景。在这里,语言学专家与语言文字工作者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相济互补,和谐相处,共同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完全摒弃了“学院派、象牙塔、空对空”之类弊病,而将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语言培训、语言测试等实践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为提高全民的汉语能力这个长远目标而贡献力量。
语言学工作者面对突然社会上、网络中突然冒出来的新词语、新现象,应当及时做出科学的解释——这是社会语言生活的要求,也是语言学工作者的职责。语言学只要贴近现实社会、贴近群众生活,那就如同走进了广阔的沃野,无限风光等你欣赏,无数花果等你采摘。我们就会从青灯黄卷、庭院深深、故纸书袋的寻章雕句中挣脱出来,在现实语言生活中捕捉大量信息,发现鲜活课题,与时俱进,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