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一转眼就86!?
今年我已过了7次生日,算算应该有86岁啦!呵呵。
第一次:7月3日,响应我的号召,来厦参加“爱乐女20年回响”音乐会的有:
指挥 2人(郑小瑛、陈冰),
作曲家 5人(莫 凡、杨宝智、鲍元恺、张丽达、严晓藕),
Soloists 4人: 女高音(周小曼),琵琶(章红艳),三弦(黄桂芳),打击乐(刘
瑛);
弦乐演奏员 12人,小粉丝
1人(叶榕)
共24人
其中有2人自新加坡来,1人自澳大利亚归来。
后排:安莲实、周小曼、赵婵、杨飒、章红艳、刘瑛、蹇爱、叶榕、黄桂芳
前排:杨宝智、司徒志文、陈冰、郑小瑛、黄晓芝、陈绍华、张丽达
在音乐会上,厦门爱乐乐团女性演奏员补充了16人,就还原了“爱乐女”当年编制的规模,大家在音乐会上演奏了10余首“爱乐女”的保留节目,观众十分热烈。黄桂芳当天下午才到,第二天就回新加坡了!在张丽达特为我的80大寿修改的《抬花轿》由陈冰执棒厦门爱乐乐团奏响时,我被这些小女子披上红盖头热闹了一番,司徒还在我的新居里代表姐妹们展示了为小瑛八十寿诞题赠的条幅曰:“丝弦宫商伴岁月
大师瑛姿舞翩跹”。
第二次:9月18日,在厦门爱乐乐团庆祝国庆60周年和赴加拿大,美国热身音乐会后,
“电力”和“爱乐”又一次唱起了“客家之歌”
演奏员们奏响了“生日快乐歌”,接着在演出部主任程世嵘的主持下,乐团代表黄体文送上了美丽的鲜花,乐迷代表小姜吐露了热情的心声,还有世界合唱比赛组委会送来的多个漂亮花篮。
主持人宣读了指挥家张国勇的热情贺信:……就像“厦门不能没有爱乐”,厦门爱乐的发展也绝离不开郑老师的付出与努力,她是用生命和时间赛跑的艺术家,她血脉里对艺术的激情与执着,从不因时间而改变,她辛勤耕耘的价值却已随着岁月的积淀而显得愈发珍贵;她为中国交响乐所作的一切,都将成为不可磨灭的精神标杆,引领着我们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共同奋斗。”
作曲家鲍元恺送上了书法:“春兰秋菊”……郑小瑛老师——
三十岁挥红领巾,五十岁排茶花女,六十岁组爱乐女,七十岁建厦爱团。 恭贺八十寿诞。
从台湾专程赶来祝贺的台湾著名音乐家,台湾省交资深团长,指挥家陈澄雄夫妇写道:
“亲爱的郑老师: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您的毅力、热忱、执着,是前无古人,也绝对是后无来者。您永远是后辈们的楷模,能认识您是我们的荣幸。”他还带来了台湾省音乐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连战夫人的贺联。
乐团永久荣誉理事长蔡望怀和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书春的高度赞扬使我感到惭愧。我发言深深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谢谢厦门市领导,厦门社会和乐迷们的热情支持,谢谢我的老伴,家人和管家秀华……
第三次:9月19日一个难得的家庭聚会,女儿郑苏是美国Wesleyan大学终身教授,音乐系主任,工作十分忙碌,这次她带着孙女瑛瑛请假赶来,妹妹小维、妹夫葛麻和我们的小女儿妞妞从上海过来,还有从美国提前辞掉工作赶来的侄女牛妞,加上苏苏的好友小严,满满堂堂9个人,总算有了五年来的又一次聚会。来到姥姥家,五岁半的小瑛瑛最爱的是楼下社区的游泳池,她竟已经能够游出上三、四十米了;而大人们却抓紧时间“说古论今”,在苏苏的安排下,为我祝寿有了认真的程序:先是在秀华的指导下,大家学习了厦门的中秋“博饼”,期间少不了让眼泪汪汪的小瑛瑛当了两回“状元”,然后是长寿面,生日歌,赠送礼品,“全家福”……总之,享受了一番难得的天伦之乐。第二天,大家就各奔东西了!
第四次:9月25日在京的“爱乐女”们再次齐聚一堂,我又见到了多年不见,只比我年长一岁,仍然精神矍铄的“中国钢琴妈妈”周广仁,和我国第一位女性单簧管演奏家陶承孝,还有这个志愿者乐团的四任“舞台监督”和多位7月份抽不开身去厦门的演奏员。30来个人,坐了四桌,张丽达精心设计的红盖头这次终于签满了爱乐女们的名字。从1986年我在西安指挥“贝九”时就认识的学生“粉丝”
杨树萍,从我的博客里知道了我的生日,已经是一位企业家的他一直跟踪我的足迹,他本来要到北京来参加我的音乐会的,后来因故无法前来,就派自己的侄女来为“爱乐女”的聚餐“买单”,令大家感动不已。
第五次:9月26日
现在担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的俞峰邀请我指挥他们为国庆60周年献礼的“中国歌剧经典回顾音乐会”。晚上12点,已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教师的陈冰来电话:“俞峰老师让我为你打底(即预练),可是这些中国歌剧我一个都没有听过啊!”于是,我在电话里把基本速度口传心授了一番。到了歌剧院,我还是按歌剧排练的老规矩,要求先与演员作业,可是当演员们拿着“小二黑结婚”、“白毛女”、“草原之歌”、“刘胡兰”的简谱来作业时,我发现音乐指导既没有钢琴谱,简谱与我手上的总谱也对不上,我只好再次进行口传心授,才能进入合乐,真没想到中国歌剧在“80后”的实践中,流失得有这么严重!
在音乐会上,主持人又将我的80曝光,还说:我们剧院80的,70的,60的,50的,40的,30的,都在郑老师的棒下受过训练……又惹出台上台下的一片掌声!
《杜十娘》 尤鸿斐 演唱
阿凡提的“智慧之歌” 李光曦演唱
第六次:9月27日
今天才是我真正的生日,近一个月来俞峰尽力和我的众位徒儿联系,让大家在老师执教60年的日子,齐聚北京音乐厅,以每人指挥一段世界歌剧经典音乐的师生音乐会方式,来向祖国汇报,并启动中央歌剧院国际歌剧季的开幕式。我没想到这个倡议马上就得到了中央歌剧院和身任各个团队“大拿”,因而都非常忙碌的徒弟们的热烈响应。27日上午,当我在连排现场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徒儿们时,真是享受了一个极大的惊喜!
他们是:
陈佐湟(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
吴灵芬(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联合国科教文世界合唱联盟顾问)、
高伟春(中央歌剧院资深常任指挥)、
胡咏言(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院长)、
关序(武警文工团指挥)、
吕嘉(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音乐总监、西班牙内力费乐团和澳门乐团的音乐总监)、
俞峰(中央歌剧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中国指挥学会会长)
俞峰和吕嘉
彭家鹏(中国歌剧舞剧院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总监)、
三宝(知名作曲家、指挥家)、
陈冰(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
和刚刚闻讯从维也纳赶回来的,曾经在国际指挥比赛中九次获奖的王进。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年已92岁的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第一位系主任、前辈黄飞立教授,他是承受着来回四小时的跋涉,来光临我们的音乐会的,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卞祖善也感叹:这场师生音乐会是同类音乐会中最精采的。
中央歌剧院的青年演员们,乐队队员和合唱团员们都以惊喜的心情在这些“大腕”的棒下尽情表演,“他们都是你的学生啊?”,而我却沉浸在第一次集中看到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喜悦和慰籍之中,沉浸在他们当年的种种轶事回忆之中。
在我指挥《卡门》大进行曲之前,
主持人特意强调了今天我正好“40公岁”,而我执棒《图兰朵特》的终曲一结束,乐队就响起了前奏,全场同唱“生日快乐歌”,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忍不住对大家说:我今天最幸福,因为我是指挥,我是教师,我感谢大家的盛情,更深深感谢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还非常感动和惭愧地读到俞峰在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写的:
郑老师 是我们中央歌剧院的功勋艺术家
是新中国值得向世界骄傲的指挥家
是千百万交响乐、歌剧观众心中的偶像
是我们学生们的永远导师和楷模!
最后,指挥系主任俞峰还给大家安排了切寿桃蛋糕以及互相揭老底和畅谈的机会。
第七次:9月29日 听说我80了,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与副市长詹沧州、潘世建,和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的领导同志们特意来我家上门祝贺。
市长首先代表厦门市对我12年来为厦门市的音乐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表示了感谢,并预祝我们后天即将出发赴加拿大、美国的“土楼东行”取得圆满成功。对于厦门市领导的盛情,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
就这样,我已过了7个生日,应当是86岁了。
今天收到了旧金山市长欢迎我团去访的信函,又祝贺了我的80
寿诞,看样子,还得继续用加法,我可不希望老得更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