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小学生背大包,大学生背小包;小学生忙,大学生闲?


小学生背大包:负载仍然太重 

                               原载  《世界教育信息》

[转]小学生忙,大学生闲?小学生背大包,大学生背小包 - Panblog - Panblog      
                         图:小学生背大包,大学生背小包

 看到大学校园里去上课的女大学生,背着小巧玲珑的小包,或干脆拿着一本书,有时甚至连书本也不拿,潇洒地走进课堂,真羡慕他们的"自由幸福"。 我的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一天放学回家来,说她肩痛、背痛,上楼时腿痛。我非常吃惊,以为女儿得了什么大病。仔细一问,才知道她的书包背带断了,书包是手提回来的,所以搞得浑身疼痛。

我掂了一下书包的份量,确实很沉,让我提这个书包都有点费劲。女儿的书包沉我是早就发现了的,她个头又不太高,背着很沉的书包,我怕影响长个头。我曾经试图给她减轻重量,她就跳着说这也需要那也需要,只好作罢。这次书包带断了,我想借此机会跟她整理书包,不想她又急着哭了起来,说每本书、每本作业都是必交的。我说家庭作业又不上交,老师只是为了让你们复习巩固所学而已,有几张活页纸写一写不也一样,到时候装订起来不就得了。可是她害怕老师批评,还是哭着要把所有的东西带上。这跟我劝她"有些作业懂了就不用再做了"一样毫无效果。我只好说,"只要不嫌沉,那你就背着吧。从小练就搬运工的功夫!"

早上我重新给她换了书包,她匆匆忙忙下楼。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气喘吁吁地上来了,原来书包带又断了。赶快修理,赶快下楼,要不就迟到了。临下楼时我喊道:"跑的时候用手从下面托着点儿书包,背带就不会断!"可能她也没听见就跑下去了。

 什么时候女儿能熬成一个背着小包的大学生呢?

思考: 从小学三年级我就开始为孩子起早贪黑、没有时间玩、没有时间读课外书而着急,小学那么点简单的东西,课堂上练练不就掌握了,为什么要那么多的抄抄写写的作业。从四、五年级开始到初一,现在的学生已经在像高考应试一样忙不完的训练题,每门课初课本外还有一本辅导书和l练习材料,就这老师还不放心,另外要每节课印发一套题,什么生物课后训练题、思想品德训练题、地理历史题,忙得不亦乐乎。如今连卖菜的妇女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点累,何况我们这些专门搞教育的。我想如今许多家长已趋向开明,中小学教师也经常参加素质教育类的培训,国家的课程改革也轰轰烈烈,可现实怎还这么严峻呢?原因也在教育之外。像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高考大省这类问题更为严重。

(有时候也想,技术的进步和考量的细化,所谓管理的严密,也使得人们生活节奏日趋紧张,并且延伸到孩子,使其失去童年的乐趣。前八、九年老师出一份试题要亲自用蜡纸去刻写。现在则很方便,复印一份是几秒内的事儿。所以打开学生的书包,你会发现每门课的一套套训练题。)

 面对这种情况,有时我真想不让孩子去学校,自己来教。在家10来分钟就能轻松掌握的东西,何必要那样反复训练呢?省下时间来多学一点新的东西,以新促旧不好吗?可是孩子们需要交往,需要伙伴,只能交由学校处置孩子的时间。在人生智力、体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就要看学校、老师如何安排孩子的时间了。

 有一点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即老师面向全班布置作业,但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做,或所有的题目都做,可以让家长挑选、孩子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挑选。但这一点也难。孩子自尊心强,只要老师布置的,一定要按规格完成以取得表扬。老师也有苦衷,现在班额太大,七八十名学生难以照顾个别差异,只能面向大多数。

教育问题是有许多,尤其是如今教育成为社会中心问题的时候。如今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儿又存在与经济有关的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新经济需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小班额、活动教学、照顾个别差异,即杜威倡导的新教育学,而这似乎要花费许多钱;另一方面,班额大、量化管理、统一考试、追求标准化的旧教育学可减少开支和管理成本,国家可以少投资,同样是一种经济的考虑。况且培养的学生听话,较少激进的思想,从政治上讲比较"安全"。何去何从,尚需仔细思量。

                                         (作者  汤玉莲)  《世界教育信息》2005-6

                       小学生忙,大学生闲?

2009年10月09日 08:52:42  来源:解放日报

[转]小学生忙,大学生闲?小学生背大包,大学生背小包 - Panblog - Panblog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9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六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计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中小学校应当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朱慧卿

 近日,中国物理学会举办学术会议,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在演讲中谈到,评价一个国家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尺”之一,是看这个国家的小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愉快,大学生是否学得紧张勤奋。这样的“标尺”,听起来新鲜,细细一想,颇具深意。

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因而学习内容不断增多,学业负担相应增加,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我们周遭,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问问小学生,“你觉得学习轻松愉快吗?”恐怕许多孩子都会摇头。教材就那么几本,但学习的内容之多、难度之深,远远超过教材。不少小学生的书包重达七八斤,里面除了课本,还有各类课外教辅书,背着沉重的书包,有孩子戏称自己“忍者神龟”。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每天需要“2到3小时”以及“3小时以上”完成作业的,占近6成。此外,学生还要在家长或老师的安排下参加各类课外辅导班,以提高考试成绩,或是参与各种竞赛。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升入名牌初中、重点高中,考个好大学。

而大学生呢?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沪上高校学生的学业负担呈下降趋势,认为“学业轻松”的学生比例在上升。不少大学生在选课时,对于一些上课管理宽松、学习轻松的课程趋之若鹜;那些“上课看电影,考试写一篇观后感”的课程最受欢迎。各学科的大学生中,文科生自认为学得最轻松,因为老师要求不高,课外作业少,如果需要写论文,网上一搜索,轻松搞定。在许多高校,毕业班的课堂上空荡荡,学生不上课最好的理由是“找工作去了”。于是,无形之中,大学本科四年被压缩到三年,专科三年被压缩到两年。而研究生则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放羊”状态,难得见导师一面。

反观美国等发达国家,小学生学业负担轻,学习难度比我们差一大截,放学后有许多空余时间可自由支配,发展各种兴趣爱好,探索各类稀奇古怪的小课题。学生的年级升高,学业压力渐重。在国外一流大学,夜晚实验室灯火通明,亮到深夜,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忙碌而充实。经常有人反思,为何中国的孩子学得那么辛苦,中国的基础教育那么“扎实”,但我们培养的创新拔尖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及一些发达国家,至今尚无人问鼎诺贝尔奖?从中国小学生的“忙”,和大学生的“闲”中,或许可以有所体悟。

把握好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忙”与“闲”,是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同时也关乎创新人才的培养,关乎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的建设。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应该为“减负”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孩子们从死记硬背和“题海考海”中解放出来。孩子们不“忙”了,他们才会有充分的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发挥奇思妙想,这些看似与学业成绩挂不上钩但在小学阶段播下的创新种子,日后很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而大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创新创造的土壤,营造优良学风,加强师生互动,把好人才“出口”关,让学生“忙”起来,让各个层次学位的“含金量”名副其实。(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