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一本杂志,封面赫然写着《无法成人》,大篇幅分析了目前教育“生产线”给人们的困惑……结果无意又同时看到报纸上的另一篇《失信的知识精英》……接着,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10月8日发布2009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大学进入前50名……三件事似无关系,连起来一读,不觉倒吐凉气,不能不写几句。
我听一个好朋友说,他在考进北大的第一年,老师要求他们必须看一本书,是朱青生写的《十九扎》,这本书据说也是很多大一新生入学的必读书目。这本书非常薄,大部分说的是学术的规范与方法。为什么要新生读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学生们在学术生涯中往往太过懒惰,论文抄袭的状况常有发生,考试作弊虽然惩罚很重,却屡禁不止,对于学术,大部分学生已经不再视之为探索智慧和真理的生涯,而是一个只需要应付考试的过程,文凭则是晋阶或钻营的美丽外衣。 于是,拿到文凭就万事大吉,管它什么创新和反思,拼拼凑凑出论文是90%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北大清华都如是,遑论别的大学。
不如我们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长史来观看一下:从九十年代开始,特长班以及奥数班开始萌芽,说是万恶的揠苗助长也好,是因材施教也罢,总之这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小学生就必须挑起的重担。奥数拿奖可以跨校录取,音乐或者美术特长可以考试加分,所以多少冠以此名的教育机构和家庭老师开始蓬勃发展,介入到本来应该及其单纯快乐的初等教育——童年生活当中来。
在北京,一个很好的幼儿园,学费(包括赞助费等等)常常比大学贵很多。因为这样的幼儿园会更早教授英文和数学,名曰早期启蒙,动辄几万的入学费就这样把孩子的起跑线划在了3岁这个时间点上。难怪,孩子们到了入园前,家长们见面总是问:找人了没?……没关系想交钱都难。
然后的小学,重点二字成了人人都要打破头争抢的东西,一个好的小学意味着好的初中,一个重点初中意味着重点高中,一个重点高中意味着重点大学,家境更好的那就意味着外国的名牌大学,这大概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在中国教育界现实的真实反映,带学区名额的楼盘出一套卖一套,二手房更是赚不完的利润。可能所谓的好工作、优越的生活都源自于无可挑剔的教育背景。
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智慧的可能性,意味着反思和前进,甚至意味着叛逆和革命,在最开始的时候,知识并不是一块财富的敲门砖,而仅仅是代表着人类对于世界和真理的探索,以及在其中所表达的某种创造力和革命,当一个人进入大学,开始接受高等教育,那么他就开始了在思辨和智慧上的旅程。
从文革后的第一届高考开始,教育过程成了一个最公平的选举程序,通过高考,无分贵贱,看分数录取,鲤鱼跳龙门是可以靠寒窗苦读实现的。很多人可能都难以忘怀自己经过12年的中学教育在面临高考的那种恐惧和肃穆,我们的中学教材越来越简单,考题越来越难,我甚至听说现在的小学考试都出现了让家长无法做出的题目。
西方的大学宽进严出,中国恰好相反,我的一个好朋友对我回忆她当时学校放榜时那个状元郎说出的话:“这下子我终于可以休息四年,好好恋爱,好好打游戏了!”是的,谁能够扪心自问自己进入大学之前不曾抱着休养生息的目的呢?我们的初级教育太苦,太累了。家长花了大笔的钱,学生用尽了脑子,考前的书桌两摞近一米的练习册和考试卷,而进入大学之后,就是一轮报复性的休养生息。
经过高考之后,大概大家都太乏力了吧。似乎认真读书只是19岁之前应该做的事情。大学里的众生相,相信不需要我过多的描述,即使在最顶尖的高校,对待学术严肃又严格的人简直少之又少,考试作弊屡见不鲜,论文拼凑抄袭屡禁不止,现在不仅是学生,连教授甚至校长都有很多染上这个知识分子最为禁忌的污点。
近几年来,中国的知识精英纷纷卷入各种丑闻风波,一个纵容失信的环境,比失信行为本身更加可怕公众眼里,他们是距世间真实最近并为古今真理代言的人。因而,理应也是最可信赖的人。然而,从高考身份造假到学位论文抄袭,再到高级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开撒谎,中国知识界的失信之举,正在使这个圈子里的很多人变得可疑。
2009年高考身份造假事件发生后,汹涌的舆情对相关部门的责任一一发起追问。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教育界,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使这些考生为求利益而置诚信于不顾?重庆市文科状元卷入此案则令知识界的前景更加堪忧,未来中国知识精英的诚信水准难道如此?
一个无可置疑的结论是,当前中国教育“重利轻义”的倾向与知识界的信用坍塌有着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早有专家指出,今日中国的各类学校,特别是大学,已经变成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场所,而其应有的科学道德培育职能正日渐丧失。在这些地方,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备受推崇,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论则遭遇冷落,习得更多的知识以便获取更大的利益,似乎成了人们求学的唯一目的。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包括诚信在内的各种道德价值皆被视为次要。在中国未来知识精英的后备力量中,诚信状况如斯,大学里的学术造假事件亦屡禁不止。2009年,高校学术造假再现“井喷”。3、4、5、6、7、8几乎月月爆出各类博导、教授、校长抄袭、造假的新闻不绝于耳。更有昨天央视报道一极其著名高校的副书记、副校长因学校扩建贪污腐败,成了学术地位最高的贪污犯,云云……其实,而这仅仅是当代中国学术造假史上的一个小小片段。有相关机构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学术道德问题进行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将近5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学术不端行为“相当普遍”;超过50%的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抱以宽容的态度——这让人对知识精英的诚信意识难免极其担忧。
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问题:这难道就是我们折腾十几年要把孩子送进去的学校吗?我们的高等教育为何如此乏力?我们为孩子们的教育付出了那么多,孩子自己为考上大学拼了那么久的命,难道就是为了进入一个如此浑浑噩噩的大学吗?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可容忍的,现在中国学术界的诚信危机已经到了让人咋舌的程度。如果中国高校的教师不以身作则,甚至对学生的不诚信也纵容,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每个行业都难免功利,中国的教师远远没有达到衣食无忧、可以自由做学问的地步,用论文评职称,大学还不是教授治校,为了凑够论文发表篇数,不仅买版面,还做拼凑的补丁论文,没有新观点,那么就就一个掰扯了几十年的老观点再做一次废话般的阐述(简直是浪费公共资源!),还有很多人,甚至自己都懒得做,命令自己的研究生去给自己写论文……这就是赤裸裸的许多大学教授的学术现状;中国的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生们,几乎一入学就考虑这如何做兼职或者找工作,对于学术知识抱着“熬过去就好”的消极心态,许多需要实地考察的论题甚至主观臆断的编造数据。
就在不久前,著名学者丁东曾发表文章指出,诚信的大面积坍塌,仅仅归因于某些个人的道德缺失是不行的。某些失信行为渐成常态,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伦理导向出了偏差,维持正义的社会基础秩序已被破坏。传统属于清流的领域现在已经浊浪滚滚,污水四溢。
更有令人发指的,最近北京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的一名博士生自杀,其原因竟是因为学校为凑SCI发表论文数量而规定博士生不发表几篇SCI就不能取得学位,可SCI哪里会那么好发表,于是巨大压力造成了轻生的惨剧……事后,最雷人的是这博士的导师非但不对学校这样无理规定提出异议,为学生鸣屈,反而竟对其门生之死无动于衷,嘻哈以对!!………
这简直就是“种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最佳写照。我们的初级教育大概是全世界最极端的领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简直是稀松可怜,那么多在高考之前“才艺缠身”的少年郎,到了大学里,这个真正开始学术道路的地方,就乏力地停顿下来,父辈殚精竭虑的为了下一代做一切能做的努力,结果把他们送进的是诚信缺失者领头的高校,然后,孩子们也变得和他们一样。
也许我的话说得有失偏颇,我也知道例如北京大学的历史系至今博士延迟两年毕业都是常态,因为对于学术要求非常高,我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学校都能对知识如此坚持,朱青生的《十九扎》的精神能够浸润所有入学的新生,让他们知道,大学是通往自由思考、深度思考的起点,而不是可以用欺骗和混日子就度过的漫漫长假,学术生涯是锻炼一个人的诚信和坚持的过程,对自己的思想诚实,也对他人诚实。
“固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当舍生取义,死得其所,但是现在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道义的诱惑而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是学习,成为一个学者,具备理性是非判断的基础、能力、习惯。”——朱青生教授这样说,感人至深。不虚妄,不谄媚,对知识抱有火一样的热情,还有一种无私的温存。我向每一位即将入学的孩子们推荐这本书——我的那位好友就是朱青生教授的学生,她欣慰的对我说:有朱青生这样的教授,教育和学术界就是还有希望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由来已久,与日剧深,绝非我一篇短文能够涵括,只是现状如此,让我不言不快,其中自然既有忧心,也有憧憬。
哪种教育可以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哪种教育结果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结果?不同的人、特别是对于教育有着不同目的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解答,我们的学术界本来就已经够不自由的了,如果再来了污浊,相信这只会成为未来的知识分子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我们都希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也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培养了十多年的学习方法在真正需要探索和学习的时候就消失殆尽,我满怀期待着有一天中国医学院、建筑系等的文凭能够被大多数国家所承认,期待着世界十大名校名单中能一直有中国的学校,期待着我们的孩子能够被诚实的人教育、被引导向自由、深邃、富于创新思考的智慧之路,期待着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够重新让他们自己都瞧得起自己,期待着我们的知识精英能真正让这个国家和民族走上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可以恒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性国家复兴之路。
我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2009-10-11深夜
参加完中国传媒大学全国大学生和平大使选拔决赛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