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门洞开在即 上海“转型”再添“驱动轮”



               北大门洞开在即  上海“转型”再添“驱动轮”

                   鲁宁:2009年10月15日东方早报社论

昨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长江隧桥工程已提前竣工,定于本月31日正式通车。至此,崇明将结束“孤岛”历史,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消除。

然而,人们务必看到,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其经济、社会价值决非停留于解决上海市区与崇明的陆路交通难题,也非只局限于崇明生态岛建设。如果有谁这样认知,难免视野狭窄、目光短浅。

城市的发展兴盛在不同历史阶段皆以特定的“题材”作为撬动发展的基本载体,截取30年改革开放作为上海发展之特定历史阶段,浦东开发开放乃第一阶段之基本载体,申(筹)办世博会堪称第二阶段之基本载体。有了前两个发展阶段垫底----世博会之后,上海将进入“后30年”发展之第一阶段。这一目前轮廓初显的发展阶段,已有两大驱动轮子已提前打造。如果说南汇并入浦东及浦东“二次开发开放”系驱动轮之一,大虹桥国际商务区建设乃驱动轮之二,那么随着上海北大门之洞开,上海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北区块”的天空将豁然开朗。如此地利若与天时和人和能有机结合,势必再为上海的发展平添驱动轮之三。

识者所见,上海“后世博时代”的基本发展取向是实现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的双重转型。实现转型的主要抓手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等三大中心建设,以现有的转型布局,大浦东主要承担金融与航运,大虹桥则力求担纲以商流为主打的服务贸易,人们若寻着转型布局再看长江隧桥通车之价值,当看出一方内涵极为丰富充满想像的别样洞天。

请看,通过在建的崇明至启东和已立项的崇明至海门的两座跨江大桥,长江隧桥并非只是连接崇明的交通终点,而是上海连贯苏北平原腹地的交通大通道之关键枢纽节点,苏北之盐城、宿迁、淮安、徐州甚至连云港等地级城市群,随长江天堑变通途,将悉数纳入长三角经济圈,如是,上海深度融入、辐射、服务长三角“北区块”之历史责任和自身发展,将随物流、商流、人流、信息流、合作流的空前大流通而“一通百通”。

根据现有上海与苏北城市群不同的发展现状、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各自比较优势和劣势,以大交通为纽带,随长江隧桥及崇启、崇海跨江通道相继打通,就上海而言,中低端制造业及实业资本难免会出现很难遏制的“酒肉穿肠过”这一“资源北流”之阵痛期,但若把目光高看一格,这对上海恰如千戴难逢的倒逼机制,逼迫上海痛定思痛实现凤凰涅槃----加速经济与城市功能的双转型。而且,市场也好,经济活动也罢,在区域内永远呈融合互补状态,上海有所失必有所得,从中长期看一定是得大于失。

放眼世界,纽约、伦敦、巴黎、大坂等中心城市,皆因对周边城市群的服务与辐射坐享众星拱月之光彩夺目。定位于当下的上海,一矣大交通为苏北腹地的大规模工业化铺就发展动脉,上海发展中高端生产服务贸易的舞台,不但即可改变目前缺乏“曲目”可唱之尴尬,而且还有接不完的“服务大单”,其中,仅“总部经济”、融资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发展题材,就有尽乎无限的空间可供上海深度耕耘......所见,北大门一经洞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将有“三个中心”直接大受其益。

我们说打通北大门为上海发展再添一道驱动轮,那是形象比喻。和前两道已开始打造的驱动轮一样,它并非是有形的实物,而是指因势利导的政策制定和坚定不移的政策执行。简言之,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务必遵循有利于区域发展资源的有进有出、大进大出;有利于放弃眼前的局部利益而专注于培育长远利益;有利于以服务开道而谋求真正的辐射;有利于你先赢而我再赢、继而实现长三角区域发展之共赢。为实现以上“四个有利于”----结合上海“前30年”发展之经验教训,放弃门户之见、摒弃以邻为壑、抛却小鸡肚肠等传统利益计较思维对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有形无形干扰,真正做到海纳百川、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以此寻求上海新一轮发展之卓越,将决定上海能否真正实现“北进战略”构想的关键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