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不能舍近求远搞异地域调水!


治水不能舍近求远搞异地域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跨流域调水,是典型的水的“域外治理为主、域内治理为辅》治理思路、战略、策略、技术和设施。 和水的《域内治理为主、域外治理为辅》治理思路、战略、策略、技术和设施治水模式相比,这种舍近求远的搞异地域调水实在是少慢差费 ,甚至是劳民伤财、弊大于利。这是治水思路、战略、策略和设施,是在治水模式没有创新之前,面对自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球气候变化,北方黄淮海平原持续干旱所形成的严重缺水危机、环境污染、海河流域已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黄河连年断流、近年平均水量不及常年径流一半、黄淮海流域地下水严重超采(超采量约115亿m3)、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座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的局面而不得不为之的以解燃眉之急的应急措施。那么,快速、持久性根治之策在那里?
我国农业用水资源十分缺乏,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节水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落后,基础储备不足,缺乏系列化,产业化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还没有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类型区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和推广模式。水在耕地中存留规律,与草本植被全生育期,特别是需水关键期直接需求极不一致。干旱与水土流失交错存在,干旱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所有的各种节水农业思路、技术与设施,一是以地域内自然降水为水源,在降水被地域内外自然的蒸发、径流、渗漏流失掉60-80%之后,才在应当利用面上的极小部分面积上,搞优化配置治理,流失量太大;二是以地域外客流水(地下水)为水源,在客流水被拦堵、引流、提升等人为治理中被蒸发、渗漏流失掉70%以上后,才能向耕地中植被根系直接需水的地层间补充,水的利用效率特低;三是利用抗旱植物品种优势,把耕地中自然存留之水、人为补充存留之水量,转化为产量、产值,属被动性适应性治理,效果太差;四是所搞的雨水集流,也是域外治理,在地域外收集有效降水中的强降水所能形成的径流储存利用。强降水在降水概率中所占比重极低。
目前对雨水再分配的研究,存在着集蓄、贮存、利用的滞后性;利用与贮存的脱节性;治理设施小小于水的变幅、变量性;存在着治理雨水流失的思路、战略、策略和设施的失当性等,对改变雨水的来量、流向、流失、贮存、利用等等的动态变幅、变量与作物全生育期对水的需求规律不同步性的作用微乎其微。
无论是以地域内降水为补充水源,还是以拦堵、引流、提升地域外客流水,用灌溉方式为补充水源,都极难改变水在300-600mm以上降水地域内耕地中存留与植被直接需求极不同步的现状。300-600mm降水地域,占我国国土面积65%左右。农业水资源十分缺乏成为制约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们改变水的存留与直接需求的思路、技术和设施,还都是停留在沿用传统基础之上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在开发利用中又将极为有限的水,在治理利用过程中,在宏观上造成二次流失浪费。加上自然环境因素变幻影响,使相当大部分地域内,水在耕地中存留规律与植被直接需求规律不能同步,甚至无法治理。耕地缺水问题日趋突出,水土流失频繁发生,粮食单产明显下降,不仅影响了人民生产生活,还制约着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看来,只有“用地域内水治理地域内缺水干旱时的水危机、用地域内治水设施,治理地域内多水时的水流失、水土流失、水患的水危机”,才是最佳的“在环境可持续、社会可接受的前提下,提高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利用效益”的治水措施!当前国内外没有比这个专利模式好的可行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