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浒全传》写了很多生动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或豪情干云,或妙算神机,或飞檐走壁,或大气凯歌,或呼风唤雨,或平云飞步等等似如,却从来都是始终如一,性格虽然突出,到底还不算复杂,不给人一丝疑窦。所以读起来并不有太多考究,只能从人的一般性理解观念、来完成对人物的评价。但是,《水浒》中只有两人写得甚是复杂,除了一个高俅,剩下的就是
先不去说那个比后来的秦桧也好不到哪去的高俅,笔下只想讲讲宋江。因为说起来这个人有点意思,性格有阶段性的变化。在书中开始点到他的时候,也不过是区区一济州府郓城县中的一任押司,不过是提笔抄案,记载县中公属罢了。所谓才不大于善,志不多于仁。像这样一记人物,说来本不算做什么,但偏又平生喜欢棍棒,结交义士,加上那与生具有的豪情,心受儒化的仁爱,于是就有了名气了,使远近都知道山东有个‘及时雨’的名号。当‘七星’在生辰钢上出了事后,他得知内中有好友保正晁盖,便急得了不得,冒着生命危险去通了风,反应了重于友情一面。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出对当朝不满的强烈情绪,也说明看穿了当时的黑暗,不愿以身全心投所,但却也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一条通达理想的道路,同时也深感舒展不了报负,这便是开始的宋江。这时人们把他分析成为‘没落的地主阶级 ’没有什么不对,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那时他没了追求,没了定向。可到了后来随故事的发展就又不是这样了。
先不说宋江以后的事,只从青风寨宋江开始。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死。
还是在托塔天王晁盖临死的时候最能说明问题,也一下子切中了要害。这也是宋江没能想到的。晁盖说了什么?他说捉得史文恭的将会是今后梁山之主,想想看,梁山能捉史文恭的怎就会是宋江?按说老大不在了,这职位本来就该是老二的!可见晁当时绝望的程度,他是真正为梁山着想的人,于是才定下了这个规则,这分明是让宋江作不得一把?旨意一到首先急的是宋江这无可非议,吴用也急坏了,吴用急个什么?从书中看晁盖当时的‘七星’,只吴用和宋江跟的最紧,为什么会是如此?其实如果仔细斟酌,就会了解吴用的思想了,首选就生辰纲而言,设计和谋划的主要参与者,由于出生低微,久科不中,求得富贵再无门路,但心中的确是还有报负,加之世道艰难,所以才敢于走胆挺险。再看后来他的所举,在招安之先,他说什么?他说既使想要招安,也得先杀杀朝廷的锐气,想法很正确,杀了朝廷锐气也自然是证明了自已的价值,这说明吴用是能够代表宋江思想的人,只是比宋江作得更为智慧。这些都是天王死了以后的话,由于心中有此想法,所以也把宋江当成施展报负的一个依托。
宋江把这一切看在眼里,那时并不是拿不下一个曾头市,也不是擒不得史文恭,只是担心捉史文恭的人不会是他,他要去拿史文恭,那还不是白白送死!应该说在这时,宋江已恨死了晁盖了,但他自有办法,曾头市他不打了,先放了放,他在做什么?在找一个从武功方面能取替林冲的人,于是才想到了大名府上的卢俊义。从卢俊义入伙来看,吴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怜一个响当当的卢员外,竟被人捻算珠一样捏在了手里了,飘扬了一生的富贵就这样葬送于宋江的阴谋之下。后来卢俊义拿得史文恭,但可想而知的是梁山上的兄弟怎能受他的摆布?这布局到头来还不是宋江收场?于是宋江顺理成章地做上了江湖老大的位置。接下来他把聚义厅变了,变成了忠义堂,都是义,但意义却完全不一样了,事实上眼明的人早看出了他已出卖了晁盖。至于以后的事情就更离谱了,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了不起的阴谋家,到此,他的性格变化已经完成了。
以后,就是他实现野心的过程了,胜辽帮、平方腊,征田虎,拿王庆,一切都顺理成章,虽然梁山的英雄死了过半,但毕竟还是达到了目的。这时他性格上不但有了野心,而且更变演成私心,正应了那句话,‘一将起,万骨枯!’可善恶终有因果,到头来还是一场黄粱美梦,他一生都没有洗去衣上‘黑社会’的污迹,到头来也是寥儿洼草草地丧生了。(后来吴用也跟随他一起死了,这有些不符实理,暂放一放,先不去说他。)
宋江临死之前,野心知道已经再派不上用场了,但是小人的自私心肠还有待于升华,于是有了李逵陪葬,美其名曰是怕反了李逵,坏了他一世英名。我私下看并不是这样,既便是这样也还是因私心所起,更何况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藏在里边,所谓亏心不敢瞑目,或是怕见天王晁盖也可想而知,因为宋江对一百单八人的迫害是公开的,也是这些人愚义下所认可的,可是晁盖却不同,他最难面对的就是这个威风凛凛的天王,可以说在他的心中,天王始终就是活着的,宋江怕他!于是找了最忠肠的伴仆去阴司和天王对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