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入主港交所的三大隐忧(10月17日)


 

李小加入主港交所的三大隐忧

 

关键词:港交所  李小加  国际板  央企改制上市  价格听证会

 

1016日起,港交所迎来了第一位来自大陆的行政总裁——李小加,而且他是来自北京,这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北京土著很是有些骄傲,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连高中都没上过的、曾经做过石油工人、记者、律师以及投资银行的高管的年轻人,竟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掌门人。而且从其年龄与履历表看,未来的职业生涯势必会更为辉煌。

港交所拥有深厚的资源,不管是在国际金融的资源还是国内的政策上的优势,而作为拥有大陆与华尔街双重资深经历的精英,这种组合不能不让人感觉奇妙。

对于李小加执掌港交所之后的事态发展,媒体与坊间自然会大肆炒作一番,但我们还是不禁杞人忧天一番。本人依然希望从以下三个点,谈一些也许会挨板砖的观点。

 

首先,李小加的加盟将会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在港交所上市:

李小加的加盟至少会给更多的国际大企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搭建桥梁。这将会给上海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的目标设置阻碍,至少会在那个道路上增加一些阻力,或者说在维护港交所在亚洲金融体系以至于在国际金融领域中难以替代的位置。

香港从来都是进入内地市场的桥头堡,在贸易、人才、文化、资本等领域均如此。相信以李小加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经历,就职后可以起到稳固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的作用,以及资本的彼此融通的职能关系,甚至是在那之后的竞争心态,将导致更多的国际企业登陆中国的国际板市场。并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股市国际板的进程。

 

其次,将吸引更多的中国优秀企业到香港去上市。

这貌似没有什么不好的,毕竟资本是没有国界的,有更多的内地企业去海外上市,用的是老外的钱,做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何乐而不为?

但是这种过于国际化的认识,势必导致国内普通中小股民的基本利益受到侵蚀,不要说与东京与纽约相比,就连跟香港相比,大陆的证券市场都似乎是冰火两重天。

还不知道有多少优质的国有企业与央企,甚至是优秀的民营企业,由于国内证券市场尚未成熟而被迫先行赴海外上市,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香港。

但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民营企业当成试验田?把中国的股市当成上市的蓄水池?而一定要先开到国外去廉价出卖股权——还美其名曰“到海外去融资”,等那些企业长大了,胃口大了之后再回国内来套取更多的钱?那些钱或者是给老外投资者创造高额利润,或者是以更低的成本得到同样的股权——甚至那股权的权利还有定期分红、在董事会中得到投票权与决策权等话语权,以及其他不同的约定。

李小佳到香港交易所去做总裁,无疑会让中国的企业更多地去香港那边上市,表面上是上市的顺序的问题,其实是上市公司是给前期投资的天使、VCPE、产业基金等等提供退出机会,而肯定先拿出去的是最廉价的,即使从发展的眼光、从通货膨胀的因素,从优胜劣汰的角度看,后上市的价格肯定会比先上市的价格高得多。

 

国内的优秀企业先行赴海外上市,这对国内的股民而言未必是福音。

本人在920日的文章创业板的意义就是让“家里人”优先享受收益》中提到:

让我们见怪而不怪的是:中国的企业赴海外上市,价值均被低估;但回到A股,价值大抵要被高估!目前,A股相比于H股动辄有十几倍溢价。

以中石油上市为例,200046日和7日,中石油股份分别在美国纽约和中国香港上市,成为首家海外成功上市的央企。在香港上市的时候仅仅是1.21港元/股,带给巴菲特等国际投资者高达200余亿港元的收益;七年后在国内A股市场上,中石油以16.7元的发行价和48.6元的开盘价高调登场。时候港股的价格最高也达到过20港元,所以发行价水涨船高,定在了16.8元,并在上市当天开盘价飙升至48.6元。但也正是如此高的开盘价,随后股价一路下跌套牢众多投资者。

中石油登陆A股的联席保荐人(主承销商)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德地立人,在20071025日的讲话中说:2006年,中国石油被全球能源领域权威机构普氏能源评选为全球能源企业第六名,连续五年位居亚太第一。自2000年海外上市至今,公司的股票价格从上市时的1.28港币/股上涨到目前的19.4港币/股,上涨约14倍;公司坚持每年两次分红,累计分红达3055亿元,为投资者创造了优异的投资回报,预计本次A股发行完毕后,公司将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这充分证明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石油的高度认可。

假如再多一些中石油出现,中国的中小股民将在利益上蒙受多大程度的损失?

 

第三,将会通过对央企的掌控,间接干涉中国的经济内政与基本生活资料的定价权,并深入影响到中国的中小股民与居民的日常生活。

近年,央企的改革如火如荼,而这刚好为外资的参股创造了机遇,而且外资参股之后势必是要到海外去上市,国有股权逐步旁落到老外的手中,势必会从某种角度以资本掌控内政,并不断出现成品油、电力、水、粮食等等生活资源的定价权失控,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十多亿人口的生计问题。

先以国际标准来对中国的央企吹毛求疵,进行改制并让国际资本的进入,国际资本的大举进入之后,就是与证券交易所对接,推动中国的企业到海外上市,海外上市之后就利用资本的威慑力胁迫中国的主管机构制订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起到价格提升的作用,各种因素导致了提价之后的“价格听证会”这样的方式,都成为形式主义,这种形同虚设对于政府的公信力与服务百姓的形象无疑会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这并非危言耸听,近年来,成品油、燃气、水、粮食、猪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猛升现象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某几个人就可以左右的。

客观地说,即使不是李小加,换了任何一个人出任这个职位,其职责都不会变。李小加让我们的关注点,除了其华尔街国际金融背景之外,更多的是其来自大陆的身份。即使会对民族、对国家、对股民、对百姓有什么伤害的结果出现,也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如果不能对中国大陆在资本与证券市场上有本质的改观,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本文并非针对李小加个人,而是就此件事情提出个人观点。对李小加先生的成就,本人一直并将持续地保持尊敬的态度。

一个李小加仅仅是国际资本的一枚棋子。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忧心忡忡,但总是需要从国家的角度、从民族产业的角度、从数以亿计的股民的切身利益,从十多亿人口的生计角度,适当地从当下考虑一些未来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即使很多时候不至于改变趋势,但至少可以在应对趋势的时候,可以更从容一些。为后世子孙留下更多的资产、资源与值得自豪的东西。

要想避免更大的损失,就需要尽早做努力,换一种思维角度与方式,完善资本机制,并从政策上迅速培养真正属于中国的民族资本的力量。

 

贾春宝

20091016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附件:李小加与港交所

李小加先生,祖籍东北,1961年出生于北京。

  李小加是一位受业内尊敬的资深银行家,具有近二十年的华尔街法律、金融与中国企业融资与顾问经验。曾任全球最大银行之一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

  2009年,李小加先生成为首位具有内地背景的香港交易所总裁。

 

简介

  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任《中国日报》社记者。

  1986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新闻系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

  曾先后服务于华尔街著名的达维(Davis Polk & Wardwell)与布朗伍德(Brown & Wood)律师事务所,主要从事金融证券与兼并收购工作。在此期间,李小加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美国律师参与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球主权债的发行工作。

  李小加也参与了中国最早一批国企跨境上市的交易,是中国金融证券业改革开放的最早实践者之一。

  1994年加入美林证券,主要从事中国政府与企业的融资与海外发展工作。

  1999年任美林证券中国区总裁,负责中国业务的决策与发展。在美林期间,李小加先生主持牵头进行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移动(74,-0.15,-0.20%)、中国电信(3.49,0.04,1.16%)等一系列资本市场的重大交易与发行。

  2003年加入摩根大通任中国区主席,总体负责两大世界财团摩根家族与洛克菲勒家族共同事业体的在华业务。摩根大通中国业务于近年取得了迅猛发展。由李自从加入摩根大通,李先生牵头进行业内多项重大交易,包括中海油196亿美元竞购美国尤尼科等。

  2006年,摩根大通成功完成中海油、中国铝业、中国招商银行等股票发行上市工作。李先生参与策划发起的中国海洋石油竞购尤尼克事件,则被认为开创了中国企业的新时代。

  2009年,接替周文耀,出任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行政总裁兼董事会成员。

  除其全职工作外,李小加先生还担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独立董事,并任中国企业家论坛常务理事。

 

投行

  时代的烙印,尽管这是一个老套的词汇,但它依然非常贴切地描绘了李小加的过去。

  我生在北京,长在甘肃,没上过高中,初中毕业就去了石油技校,做了4年石油工人。

  李小加16岁作为中海油前身企业的一名钻井工人,参加了中国最早的海上石油钻塔工作,并在其中一个钻塔上工作了好几年。

  1980年,李小加进厦门大学,攻读文学。大学毕业后,在《中国日报》社做记者。后来,李小加夫妇在美国大学校册里挑了亚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申请留学,幸运地得到了两份奖学金,前往攻读新闻硕士。

  毕业后李小加报考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在哥伦比亚大学得到一个法律学位后,被当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Brown & Wood聘请。李小加成了美国Davis Polk & Wardwell Brown & Wood律师事务所纽约总部的律师,主要业务集中于证券及兼并与收购。

  而Brown & Wood当时恰好与美林(Merrill Lynch & Co.)有来往,美林后来看中了李小加,这样,1994年李小加成为了投资银行家

  1999年,李小加开始担任美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全面负责中国业务的发展,牵头多项重大交易,包括价值10亿美元的中国国债全球发售,第一太平洋、天津发展、吉林化工、江西铜业、庆铃汽车、凤凰卫视、中国移动、中海油、中国电信等多笔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及债券融资项目,参与项目累计融资额达126.4 亿美元。李小加参与了中国移动的大股东转售工作,这后来成为一项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后来他又与中海油合作,参与了众多交易的项目咨询。2002年,他协助中海油管理层初步考察了收购加州联合石油的交易。

  2003年,李小加加盟摩根大通。至今,摩根大通在中国股票(包括香港)交易的账簿管理人排名榜中首次登上第一名宝座,经办金额达到19.39亿美元,共完成8笔交易,市场份额为16.1%。今年4月以来,中海油、中国铝业、超大农业三家中资企业分别进行了19.83亿、6.02亿、2.45亿美元的配售发行,摩根大通作为财务顾问都介入其中。

数据显示,在去年全年中资企业267亿美元规模的海外融资中,IPO规模为214.84亿美元、增发规模为49.44亿美元。而今年以来,增发规模已经达到了40.64亿美元,高于IPO22.54亿美元的规模。投资银行业是残酷的行业。李小加也有烦恼,其中之一就是苦苦难进大门

 

  依照中国入世协议,外资参股国内证券业将分三步走,最初可以占有33%股份3年之后可增持至49%5年之后可达控股指标51%

  中国证券市场已成为亚洲除日本之外最大的市场。瑞士信贷近期的一项研究预测,在假设人民币能够全面自由兑换及市场已开放吸纳海外资金的前提下,到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可能成为全球第二或第三市场,市值达2万亿美元。

  从2005年起,摩根大通有计划通过收购辽宁证券进入中国市场的诸多传闻一直纷扰不停。

  尽管入世3年内,中外合资投资银行当中,中外资比例不得超过33%。而根据《外资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中的明确规定: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应当具备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条件。其中,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条件的第一条就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所以,外方实际上很难掌控合资公司。在控股权和管理权都无法获得的情况下,外资方面的经营风险不言自明。

李小加对此认为:证券业就像其他的金融服务业一样,是非常脆弱的行业。安达信百年老店,因为一件事情就可以轰然倒下。这个行业最大的资产不是别的,就是品牌,这意味着所有的大行进入任何一个新兴市场最关心的内容,最需要防范的风险是品牌风险,因为在新兴市场赚再多的钱,回报再大,出一件事所带来的后果和所有的回报也根本无法相比。为什么大的投资银行不愿意和国内的金融机构搞合资?同床异梦是很难受的事情,如果不能独立自主,暂时可以慢慢考虑。

 

  乌云散去

  李小加曾经将2005年以前中国市场比喻成牛仔时代

  李小加表示,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在于激励机制失效和监管制度无威慑力。如果用胡萝卜大棒来比喻证券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监管力量,他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是在全面保护的状态下开始发展的,但从目前的情形看来,证券行业的低迷与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前景背道而驰。

  中国股市有太多的诱惑!李小加表示,禁果胡萝卜味道要好得多,许多企业明知吞食禁果会带来消化不良等种种后患,但面对丰厚利润仍然愿意铤而走险。例如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由于监管不到位,这样的违规行为仍然在屡屡发生。

  摩根大通定期向全球机构投资者做调查问卷。根据最新一次的调查数据,有43%的机构投资者对今年中国股市预测是看涨,调查对象中已经有55%的机构持有了中国股票,而且有26%表示会在6-12个月内购入中国股票,明确表示不会持有的机构投资者比例降到了19%

  中国股市的发展十来年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出来的,能长到今天就很不错了,所以今天能抓住什么就先改什么,和前面的机体不合适就先不合适,因为这是机体根源上的问题。只能今天把胳膊改了,改了以后肯定血液是不通的,互相有抗体,但是改完了左胳膊和右胳膊,等所有的器官都改完了,突然有一天良性循环形成了,概念形成了,行为准则形成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了。所以不要苛求中国A股市场的改革,终有一天我们能够进入良性循环。

 

港交所

  亚洲最大的上市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公布,委任摩根大通现任中国区主席李小加接替周文耀,出任集团行政总裁兼董事会成员。这让李小加成为港交所历史上第一个非香港本土人士的行政总裁,也是港交所第一位有内地背景的掌门人。

  上述任命将在现任总裁周文耀2010115日退任的次日生效,但为确保工作顺利交接,李小加将会提前三个月,在今年1016日就任新职,相关人事任命已获得香港证监会书面批准。

  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个岗位上为香港和内地金融发展做一些事情。昨晚接受早报记者电话采访的李小加说话时显得很放松。

  我还有一段时间才能离开摩根大通,现在谈港交所工作还为时过早。李小加说。

  作为港交所历史上首个非香港本土人士的行政总裁,业界普遍担忧李小加经验不足。香港证券经纪业协会主席李耀新对李小加的任命表示忧虑及奇怪。他认为,营运投资银行与港交所不同,后者是很独特的行业,要市场对平台有信心,不只是找生意。港交所有很多技术项目,如证券无纸化、交易系统提升等,需要熟悉的人才来处理,而李小加在这方面看来却是空白

  香港交易所则表示,董事会深信李小加在内地广阔的关系网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港交所的竞争力,应对目下种种挑战。

另据财经网报道,业界人士认为,港交所新的任命与最近上海谋求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直接相关。聘请有内地背景的香港交易所总裁,在加强香港和内地的关系、稳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打开了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