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心说>的总结


 

                      总结

  自从牛顿同时代的科学家莱布尼茨追问力的来源到今天,经过了几百年,没有一个准确的、得到国际上公认的关于力的来源的说明。今天,在初步构建完成统一场论的过程中对力场的原理和产生的存在性予以明确的论述,换句话说,运动的来源是什么,力的来源就是什么。也就是对“动力空”构成了不可分割的宇宙进行自然存在性概括,完成了莱布尼茨和现代物理科学对于力的疑问。并建立了与意识相关的数学表达式普适定理、参照系算法和与普遍存在于自然的完集定律及其各类悖点的概念。可以认为自然世界的数学模型是《完集定律》;而生命、意识、社会、自然4者交互关系的综合,其数学模型是《普适定理》。

  对思维的无限广延,可以产生无穷元、无穷维的泛函广义空间(简称:广义空间)。抽象的数学可以对无穷作定性的完整描述。也因此可以建立了覆盖于有限现实宇宙的数学模型。

  人类科学历史的进步从发现、创新到接受,在以人意识为参照系的进步是非常困难和缓慢的,但如果与人类整体历史为参照系,近几百年的发展却是空前高速的。缓慢和高速这两种原因都能带给我们不同方面的困惑和不解,这是进化的一种相对性。再之,撰写本书也是出于对人类进步的使命感,所以写作中几乎完全素心意随,难免存在语法上、顺序上、参照系上、思维思路上、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等问题。而在逻辑层面上存在的矛盾可以通过将来对参照意识的修正取得成熟完整的逻辑结构。

  人类探索宇宙、自然的热情是使科学进步的巨大动力,历史上任何一个探索者对这种追求的热情是发自于内心对自然界美妙组合的惊奇、继而思考、实验、分析、归纳、发现,在这个不减退热情的过程中产生了激情,或许这种激情就是洒脱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理性科学从古希腊发源到现代科学的几千年历史,带给人类的巨大进步和繁荣是不可磨灭的。特别是近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太阳中心说到现代天文学的天体运行理论的进步是空前的快速。但是从自然观察到诸多的物理现象中还是缺乏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体系来支撑这众多未决的物理现象。牛顿先生所建立的伟大科学体系对于地球系统动力学的描述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地球域外的事件。尽管它的体系在对地球参照系的动力学描述是如此的精湛和明晰。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宇宙的静态模型在近年来却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根据红移现象发源的大爆炸理论,这种理论只是建立在人类对宇宙观察的某些现象而得出的片面结论,而不是数学对物理的理性推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古诗是关于该问题启迪性的哲理写照。人类的感觉会遮蔽物理的真相,这在科学发展的历史曲折道路并不少见,红移现象产生宇宙大爆炸的推论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遮蔽真相”的结论。因此,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历史的考验,经受人类不同观点的质疑。大爆炸理论也体现了西方科学思维的局限性。

  在崇尚科学的今天,科学思想的翅膀要高飞,要俯视宇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不仅仅更上一层楼,还要上地球的上空、太阳的上空、直至宇宙之上空广宇。我们借助前人的思想和发明,学习科学伟人的思维方式,用创造的精神建立和扩展崭新广阔的广宇空间,用抽象的思维延续科学真理主流的深入。人类科学实证不了之事件,总会把它通过思想的无限归纳联系和抽象推理,这样也未必不可接近真相。例如,当我们早上刚起床,看到遍地的雪花,但现在看不到天空下雪,我们仍然会知道这是昨晚天上下的雪,而不会再去实证是否地上冒出来的白雪,对于“这一次”地上的雪是从哪里来的实证将是永远也不会实现的。虽然,自然给我们以前实证的经验或下次的实证,进而可以推理这次。然而“这次”和上次实证经验或下次实证的等价连接是靠逻辑推理的,而非实证。这个例说明,高度抽象的非实证丝毫不会否定最后给人类带来科学的光明。这个例子还说明:“广宇空间、整体宇宙存在”的描述和“下雪存在”的描述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是没有“上次或下次的实证”依据,只有抽象的存在,没有经验的存在。而下雪事件除了这次抽象的存在,还给出了“上次或下次的实证”经验。

  结合人类思维还可以说:宇宙、广宇是一种自然存在的事件,是人类不能实证和经验的存在事件,我们常常把它称为自然现象。地上的雪也是自然存在的事件,是人类目前能够实证和经验过的自然现象。两者同样都是自然现象,仅仅是前者是超实证事件,后者可以可实证而已。

  简言之:宇宙、广宇是没有经验、不能实证的自然存在事件;而地上的雪是可以经验和实证的自然存在事件,对于抽象存在和实证存在的包容才能使人类的视野更开阔。

  人类的伟大和值得敬畏在于人类高度抽象的思想,这思想除了能理解实证的事件,还可以透过高度的抽象来概括不能实证的、和把握将来要发生的事件。在自然科学上,这种高度抽象使我们认可时空的可变、空间的弯曲。在社会科学上,这种高度抽象使我们改变了历史,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认识了正义将战胜非正义,社会进步最终的结果是善行最终取代恶行,奉献取代自私。虽然,这最终结果还需要要人类的共同努力。

  人类往往承认有实证经验存在的事件,而对于无法实证而存在的事件往往也想方设法企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实现实证,对撞机模仿宇宙起源、发现宇宙基本粒子是这种观念的一种。对撞机对于宇宙模型的理解和微观粒子的进一步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这是建立在高度抽象的组织推理。并且不可能找到自然界最小的基本粒子,更不能由此体现出宇宙爆炸的再现。

  文章中除了用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理性而充分地给出了宇宙运行的工作原理,而且为了让大家更形象地观察宇宙的运行原理,对宇宙结构整体的尺寸、排列在九维空间下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们把一些重要的、对于理解文字有一定帮助的几何图形、表格列跃于纸面上,鉴于作者作图水平和工具的有限性,不能通过图形更生动地表现宇宙整体的立体形象结构,还是带有少许的遗憾。

  但这种机械约束的限制是有限的,而人的抽象思维是无限的,可以通过无限的意识来弥补有限说明的不足。说明这种约束的有限性同样存在于生物身体的机械感受性,这就如人类对物质运动感受的局限性,就如人的听觉范围的有限性,人类在视觉、触觉、嗅觉等方方面面的觉察是有限的。因此,直接通过这些有限的机械实证来描述无穷的物理世界将会是不全面、不确定、不完整的。唯有通过无限的思维对有限机械的感觉进行高度深入的归纳、概括才能得到宇宙更真切的图形、数据、方程、代数式和物理结构。文中尽可能把这种高度的抽象和复杂的现实作有机的结合,定义出各种的大尺度、小尺寸、符号等等关系罗列于各种图表,供给读者比较和对新的理论有一个明了的思路。并给这些集合、复合几何图形提示出扩展的广宇空间,期许给人类对无限的遐想。

  完成了广宇、宇宙模型的建立,本文也即将结束了,因为,本小册更主要的旨在建立宇宙运行的科学理论,是宏观的理论体系。编写的过程中让我觉得还有更多的具体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文字要去完成,用统一场论解释未解的自然现象是一方面,用更具体的理论、通用方程、实验数据证明统一理论的成立也是我工作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这些不太成熟的理论系统进一步的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系统融合完善,去完成、解决阻挡在人类面前的困难,如高放物质的消除、突破癌症、艾滋病和对人类威胁的传染病的有效控制等等,创造一个生命健康生存的理想环境和生命幸福的理想空间是值得期待的。

  在给出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相应局部参照系及精度后,如何用统一场论来定量一切运动的精确性是我们科学后续要论述的内容。进一步的难题是:为何黑体有量父量子特性?从电子到原子的级别机理是什么?电子自身黑体量化级别可以被观测到吗?从原子黑体级别跳上一级就是天体的黑体级别吗?天体黑洞量化级别能否观测?最大的宇宙中心黑体又有多大?揭开了如上的谜是终极理论吗?统一的数学、物理对现实的指导能否带来物质、科学、和平、货币、制度、人文、理想的统一吗?

    相信未来人类所追求的最美好的生活环境靠人类对科学的挖掘和合理的应用终将会实现的。

  我把本书所述的主要思路在上面简要明晰地理顺了一下,以期读者的共鸣。对于宇宙的探索,其结论是,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理论和技术认识宇宙的基本组成方式、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局部发展趋向,却永远不可能找出宇宙起源的归因。

  最后我们应用宇宙中心模型和新建立的数学物理模型对《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和《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二本书所提出的难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提示。并把它们列为附录1和附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