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声明:鉴于本人解读形式需求,解读过程中存在一些即有媒体信息情况,容易引起读者或观客产生抄袭错觉而举报情况,自今日起,特对本人解读作如下说明:
本人解读形式一般采取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解读新闻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个人认为与被解读新闻焦点紧密相关的内容,此部分内容来源多数为其它媒体即有信息,其中较少有人个见解,第三部分为个人观点部分,是本人根据即有实事,结合被解读新闻焦点所阐述的个人见解。自此声明,在感谢各位读者观客朋友的支持与指导下,请读者观客朋友注意本人解读形式,谢谢支持!特此说明,并希望广大撰手为这个信息平台发展而奋斗!为读者提供客观、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而努力!
原文引用:
1.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高天王亚光)17日在北京召开的环球国际(2009秋季)论坛上,部分国内专家表示,由于水资源成本上升,中国城市自来水价格面临上涨趋势。
2.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主任邵益生指出,在中国,自来水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价格一直由政府根据水成本制定。水成本包括调水成本,净化费用和污水处理费用,其中调水成本所占比例最大。
3. 邵益生表示,水价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因此只有节约用水、治理污染、开渠引源,并增加雨水和海水的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问题。
要点解析:
1.☆涨价原因一:节约资本论
对于有些地方上调水价所持的理由为水价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导致浪费资源。
☆涨价原因二:企业亏损论
有供水企业把亏损的理由归于为水价偏低,这个原因也让公众普遍表示反对,认为水务单位在垄断经营的情况下,管理不善、人员超编,都可能是导致亏损的原因。
☆涨价原因三:劫富济贫论
有专家语出惊人称,不能因为有些人喝不起水,就不提高水价。还有专家称,其实低水价是资助了高收入者,而不是资助了低收入者。
☆涨价原因四:外资参与论
有业内专家透露,不少城市的水务领域专业经营都有外资的参与,因此自来水价格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与此有关。
2.水务改革路径:
一派攻击出卖所有权为“出卖公众利益”,另一派攻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倒行逆施”。
但是,水务改革从完全市场化到停止单纯市场化之间,其实应该存在着一个渐进路径。而在国务院正式定调之前,一些改革措施,本来也可先行推出。如川投水务的梁有国所指出,为了解决水处理设施、管网改造的成本等问题,可以深入研究企业的税负。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对管网改造投资实行抵扣等。管网老化、破旧已成为稳定供水和提高水质的瓶颈,而企业自筹的管网改造投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折旧资金;二是企业利润再投入。折旧率是税法有明确规定的,企业不能随意改变;而税后利润再投入,每1元钱管网改造投资,企业实际支付的是1.33元。
另外,还可以对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资源费实行免征或分类分级的阶梯式收费,以促进实现公共资源占有的均等化。只要没有签订保底收益条款的各类企业,均应享受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同等权益。
个人观点:
1.为节约用水”而涨价,理由并不充分。节约用水,涨价未必是有效手段。水价上涨,老百姓不一定就节约用水。
2.节约用水是国家有关部门要提倡、宣传的事,如果要用措施加以干预的话,那就是提高水资源费和排污费。而供水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它的主要职能是将天然水加工成自来水提供给广大公众,节约用水不是一个供水公司要考虑的问题,它要考虑的只是保障供水和养活企业自己。其实每一个参加水价调整听证会的市民代表都可以问一句:如果真是为了节约用水而提高水费,那么这些多收的水费为何归供水企业所得?
3.目前的水价处于较低水平,不但供水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也不利于发挥价格约束机制,提高市民节约水资源的意识”——这是全国各地的水价上涨中被普遍提及的两个理由,但所谓的“经营压力”,恐怕才是上调水价的真实冲动。
4.民众不能多花冤枉钱来养闲人供水当然并不是一个先天亏损的行业,否则无法解释国际水务巨头为何对中国供水市场趋之若鹜。中国的供水企业亏损主要仍然是体制原因:我国一直把自来水供应作为公益性事业,设立了公用事业部门对自来水进行统一管理。但公用事业部门和自来水经营企业之间完全是一种政企高度合一的关系。在既有管理体制下,经营亏损由政府负责,企业没有经营风险,也就没有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动力。因此,更加不能通过加价来提高企业利润,必须先考虑企业自身效率是否足够,机构是否臃肿,管理是否有问题,通过加价确实解决了企业的利润提高问题,但是民众有可能花冤枉钱养了闲人,不利于提高企业管理。
5.国内许多城市无论是否引进外资,这些年来城市用水也已经历多轮涨价。将供水事业出售给外资的地方政府,显然比惧外资如虎的经济民族主义者更加聪明,他们出售自来水公司赚钱的同时,还甩掉了自来水公司的亏损包袱;外资当然更不是傻子,在中国这个对公共物品高度管制的体制下,如果不是得到涨价的明确预期,想必他们也不会去当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