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遗恨,秦始皇没有为李斯留下制衡赵高的本钱
公元前211年,有一颗陨石一不小心落到了东郡(河南濮阳)。秦始皇原以为天降陨石是祥瑞,上面应该写什么“大秦兴,嬴政王”或者“政通人和”、“功盖三皇”什么的,结果一看竟然是“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一反动标语。秦始皇一拍桌子,马上派人到东郡追究真相。结果派去的那个御史大夫是个饭桶,在河南调查取证,追查了几个月,竟然没有查到一点儿线索。秦始皇脾气本来就不好,对办案无能的御史大夫撤职查办,然后他也懒得再查了,为了彻底地解决问题,索性下令把陨石附近所有的老百姓全都抓起来杀掉。尽管如此,那个“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反动标语,仍然阴魂不散地对秦始皇起着“恐怖主义”的作用,搞得他坐卧不安、疑神疑鬼,迫不得已,只好找来了自己的心理医生咨询一下。那时候的心理医生只是能掐会算的卜筮令,这卜筮令级别挺高,能直接和秦始皇以上、玉皇大帝以下各路神仙对话。他闭着眼睛会见了各路神仙后对秦始皇说:“陛下,您今年犯了点儿灾星,不吉利啊,只有搬家或者到外边去巡游,才能消灾免祸。”
公元前210年十月,一个阳光特别灿烂的好日子,秦始皇开始了第五次出巡,既然巡游,肯定少不了专管舆车、印信、墨书的中车府令赵高;另外,巡游尽管不是小事,但也不能耽误国家大事,这样,丞相李斯也必须随往;安全保卫工作由军事顾问兼上卿蒙毅担任。一路上,秦始皇兴致很高,自己指点江山,让别人激扬文字。秦始皇先是巡游云梦寻找神仙,然后到九疑山朝拜自己心中的偶像舜帝,然后浮舟东下,由长江再渡过江渚;经过丹阳,到达钱塘,登上会稽山,祭祀了曾经治水的大禹,在南海为自己立碑刻石,自吹自擂、自我吹嘘,还歌颂了自己的无量功德。
第二年七月,当秦始皇的皇家仪仗队到达博浪沙时,庞大的车队正在缓缓前进,茂密的树林里突然凌空飞来一个大铁锥,“嗖”的一声,直击秦始皇的车驾,这就是千古智圣张良密谋策划的刺秦行动。遗憾的是这位刺客,胆量有余,力气也还可以,就是专业技术不扎实,大铁锥凌空飞起,咔嚓一声,没有把秦始皇怎么样,却把他后座的副车打得粉碎。秦始皇当时正眯着眼打盹,思考着怎样保持秦国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忽然间,一个霹雳惊天,把他吓得赶紧趴下,日理万机的身体立即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先是脸色发白、嘴唇发紫,接着是五脏六腑震颤不已。秦始皇当时正水土不服,山珍海味竟然催得跑肚子拉稀,身体本来就羸弱不堪,加上天气炎热,一不小心就生病了。虽经名医多方调治,但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公元前209年七月在河北沙丘逝世,终年五十岁。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秦始皇病重期间,因平生忌讳“死亡”二字,李斯、赵高等国家主要领导人不敢贸然相问,直到始皇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命令大儿子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他的皇位。谁知道诏书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呜呼哀哉、一命归西了。
这时候,赵高那精密的大脑开始急速运转,他太了解“刚毅而武勇”的扶苏了,这个人几乎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如果扶苏要做了皇帝,不要说中车府令,连自己的“小康”生活都保证不了。而且,他与扶苏的高级助手蒙毅有不共戴天之仇,每次想起这件事,他就恨得咬牙切齿。原来,赵高担任中车府令时,曾犯有大罪,落在蒙毅手上,蒙毅一向奉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依法判处赵高死刑,立即执行。秦始皇帝惜才心切,才破例赦免赵高。从此以后,赵高改了,他脱胎换骨,宛若再生,工作上兢兢业业,做人方面也小心翼翼。经过一段考验,终于官复原职,继续担任中车府令,尽管如此,赵高对蒙毅的仇恨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因此,经过赵高激烈的思考后,他决定偷梁换柱,立自己的学生秦二世胡亥为帝。
为此,他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伶牙俐齿,给丞相李斯实施攻心战。他分析道:扶苏即位以后,必定任用他的铁哥们蒙恬,你能和蒙恬比吗?功高劳苦你比不上,上马杀敌你也不行,与扶苏的关系你更比不上,嘿嘿嘿,如果立胡亥为帝,我还是他的老师,而你呢,你还做你的丞相,我们兄弟联手做事,岂不美哉!赵高果然高见,他的分析丝丝入扣,合情合理。李斯也正为这事棘手,听赵高这么一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意见,这就是著名的“沙丘疑案”。
说服李斯后,赵高兴高采烈地给胡亥报喜,把胡亥高兴得找不着北了。三人因此结成政治同盟。
为了不使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经赵高和李斯研究决定,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并将尸体载于车中,饮食奏请还和平常一样,命令全体人员加紧赶路。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变质臭不可闻,和死了几天的鱼儿差不多。当李斯还想着怎么遮人耳目时,还是赵高聪明过人,他笑眯眯地命令手下人买了许多死鱼烂虾装在所有车上,以乱其臭,迷惑大家。
在政治方面,李斯是老练的政治家,赵高是谋略大师,他们迅速销毁秦始皇赐给扶苏的书信,另制遗诏,以李斯承受皇帝遗言的方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赐书扶苏:“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
扶苏接到圣旨后,准备尽孝道入内舍自杀,蒙恬受秦始皇的重托,多年统兵在外,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凭借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了解,他对皇帝赐书的真伪持怀疑态度,并力劝扶苏:“陛下在外巡游,没有册立太子,我们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关系到天下的安危,眼下凭借一张诏书,就自杀,何以知道是真是假?还是复核一下,无误后再自杀不迟。”应该说,蒙恬的判断,合情合理。但是,令我们至今难以理解的是,扶苏竟然没有因蒙恬的劝告而幡然省悟,只留下了一句“父赐子死,何能复请!”的话,便拔剑自杀了。扶苏自杀后,蒙恬失去依托,被置于极为被动的境地,最后,只能无奈地将兵权交与副将王离,但仍然拒绝自杀。复请上意后,被软禁在上郡阳周县,最后,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扶苏自杀的消息传到九原,紧张不安的胡亥、李斯、赵高大喜,马上急速南下,进入咸阳,公布遗诏,立胡亥继位,遵始皇帝身前旨意,号称二世皇帝。李斯继任丞相,主持政事,赵高升任郎中令,跻身于政府主要大臣,负责宫廷警卫。三头执政的二世新政权,正式成立,秦始皇时代于此结束。
其实,秦始皇派皇长子扶苏到上郡,真正的原因在于为扶苏接班布局。上郡离首都咸阳不远,是大秦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还有军事意义重大的高速公路。因此,扶苏到上郡监军与大将蒙恬共事,便直接掌握大秦帝国的军事大权,得蒙氏兄弟内外相助,可以形成不可动摇的接班态势。遗憾的是扶苏没有参透父亲的一片苦心,也没有听从大将军蒙恬的劝阻,匆匆自杀,遂留下千古遗憾。
回过头来,我们还想说一下赵高。历史上的赵高以“指鹿为马”而遗臭万年,他本来是赵国的贵族,其父亲兄弟皆战死沙场,母亲被卖到秦国做奴婢后受尽屈辱而死。他幸运地被送入秦宫做最低级的苦役。后人根据“指鹿为马”妄自揣测,认为赵高一定无才无德、不学无术。其实,历史上的赵高是在磨难中长大的,他固然善于阿谀奉承、察言观色,但工作勤奋,行事坚韧不拔,果断敢行,具有出众的行政管理能力。他不是什么法家,也不知道法家的法与法律的法是不是一回事,但他很清楚:法家之变必须依靠法律来完成。于是,他很有眼光地选中了法律这门课。赵高对复杂而严格的秦国法制了如指掌,并通过死记硬背成为秦王的活法典,受到了嬴政赏识。此外,赵高在文字方面的造诣极为高深,秦帝国后来的文字改革,他有相当的贡献,他的《爰历篇》六章,是秦帝国官定识字课本的一部分,也是有名的文字学著作。赵高文字书法非常精美,堪称第一流,尔后在庞大的秦帝国中,除了丞相李斯而外,大概无人能出其右了。晚年的秦始皇之所以聘请他做少子胡亥的家庭老师,正是看中他的文字、书法和法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出于为子孙后代着想,考虑到李斯的非凡才能以及庞大的间谍网,秦始皇决定提拔赵高任中车府令并以此来制约李斯,秦始皇以为,李斯的才能需要赵高来牵制。而李斯自认为,以丞相之尊兼有拥立之功,对付个把赵高是绰绰有余,根本就没把对方放在眼里。但是,他没有想到,赵高是真正的小人,荀卿教给他的帝王之学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那里获得了成功,在秦二世那里未必如此,因为秦二世本身就不喜欢什么经世济用的帝王学,他喜欢的是能给他带来享受的小人,赵高正是这种人。所以,李斯对秦二世几乎没有影响。赵高阴谋得逞以后,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他向秦二世进谗言,大开杀戒,把咸阳变成了秦国贵族的杀人场。他将所有的前朝重臣,不管是战功赫赫的名将统帅还是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统统杀无赦,还杀掉了秦始皇的十二个儿子十个女儿,要么车裂,要么剐刑。看到这些以往骄横无比、盛气凌人的秦朝贵族和尊贵荣耀的王子公主们或被碾成肉泥或被砍成一块块的,赵高的心境可以说酣畅淋漓。最后,一代权相李斯亦未能幸免,赵高布下陷阱,将他腰斩于咸阳。这既是李斯的官场败北,更是秦始皇的悲剧,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没有给李斯留下制衡赵高的本钱,李斯举荐了那么多人,却不敢在秦始皇的英明领导下,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团;而赵高恰恰相反,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指鹿为马,结党营私,成为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千古遗恨秦始皇(7)秦始皇没有为李斯留下制衡赵高的本钱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