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问答


 

砭石问答:
1, 什末叫砭石?
“砭”(biɑn)就目前来说,是一个相对生僻的字,通途并不十分广泛。除了“针砭时政”、“针砭时弊”等词语或某些专业领域外,很少有其他用途。那么什么是“砭(biɑn)”?一般的词典均解释均为:中国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的方法。
这种说法究其根源,均出自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一书,(图1—1)因为该书的作者许慎解释说:“砭,以石刺病也”。对于许慎的这六个字,后世许多人不明就里将“刺”解释为“扎”。既然是“扎”,那么当然要用比较尖锐的石针。故此衍生出了用石针扎皮肉治病,为“砭”之说。那么这种解释究竟对不对?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有些望文生义、以今度古、不够全面,有些偏颇,只是说明了原始砭术的一项功能。
因为在古汉语中,“刺”不仅仅是形容“扎”的一个动词,它还有“杀”的词义,并且在古汉语中也具有使动用法,即:使××被杀死(消失)。请看以下三条例证:
其一: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诂》中解释为:刺,杀也。
其二:同样在《说文解字》中又解释为:君杀大夫,曰刺。
其三:《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刺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何)为,谓之刺之。
以上三例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了,在先秦时期:刺,其训诂有“杀”之意义。其使动用法的引申意义则为:使××被杀死(消失)。同样,在今天“刺杀”二字也是在现代汉语中经常连用的词汇。就好比我们大概没有人把“刺客”理解为拿着尖锐的工具到处扎人的人,而都能正确的理解“刺客”其实就是“杀手”,刺客所干的事情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消失。“刺”之古韵遗风,由此也可见一斑。
所以《说文解字》一书中“砭,以石刺病也”一句,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用石制的工具,杀死身体里的疾病(使身体里的疾病消失)的方法,统称做“砭”。
这是距今二千年前,人们对“砭”的正确理解。而在今天我们也应这样认识,而切不可不求甚解、以讹传讹的简单地解释“砭”为: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因为“砭”的起源为石制品,故后世将其称为“砭石”。当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医疗技术时,又被称为砭术。
 
 
2,用何种石材玉料制成的砭石对人体有特殊物性?对人体有特殊物性的山东泗源泗滨砭石(地称“扁鹊石”)的特殊物性是何?
 
《内经》《素问、卷四》“异法方宜论”第十二: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使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先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理……其病皆为*殇(多壅肿)……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从东方来。
《太素》与《玉篇》“刺业,以玉刺病也”……
王曰:“砭石,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东山经卷)“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南史、王僧孺传》:“全元起欲注《素问》,访王王僧孺以砭石,答曰“太古以石为针(箴),必不用针。”
《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 “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郭氏注:“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砭针,治壅肿。”《春秋》“美*不如恶石”。服子慎注:“石、砭石(美玉)也。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耳。”
桂山加注:“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吴任臣广注:程良孺曰:或云金刚钻,即此物也!
 
组成金刚石的元素是:碳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只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真品“本色玄黄、灰褐色硬玉质”的山东泗水源泗滨浮石(学名泗滨砭石、俗名扁鹊石)也是碳元素占55%,三者均为碳族,切均含纳米级石墨成份。
 
砭石——古之“砭石“是指玉石为砭的《山海经》、《内经》之考据说明古之“砭石“是指玉石制砭石。
***程良孺曰:或云金刚钻,即此物也!
钻石、金刚石、真品“本色玄黄、灰褐色硬玉质”的山东泗水源泗滨浮石(学名泗滨砭石、俗名扁鹊石),三者均为碳族,切均含纳米级石墨成份,故为硬玉质,不似黑色或灰黑色的安徽灵壁石、江苏吕梁石之粗糟、不似黑色或灰黑色的安徽灵壁石、江苏吕梁石之质软,钻石、金刚石、真品“本色玄黄、灰褐色硬玉质”的山东泗水源泗滨浮石均有超强能量!
真品“本色玄黄、灰褐色硬玉质”的山东泗水源泗滨浮石较硬,是因为与钻石、金刚石同族,只是其碳原子的排列与钻石、金刚石又有所不同!
泗水源泗滨浮石制砭于泗水上中游的泗水岸边鲁山,其东北向40-60华里即泰山学派伏羲故里,伏羲氏诞生地,史书中:“伏羲尝草制砭,而疗民疾“,人祖即医祖,史书中:“伏羲尝百草、制九砭”,以《山海经》(东山经卷)“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今考为古雷泽之地,泗沂二水起源地,古华胥山也,这才是真品“本色玄黄、天地之交的物象,为灰褐色硬玉质砭石”的山东泗水源泗滨浮石制玉质砭石。
 
泗源泗滨砭石(扁鹊石)为“本色玄黄、天地气交之物;为灰褐色玉质感砭石,每件产品均有标明国家 “五行砭石”专利号及有山东泗水原产地证书及国家全国质监防伪中心的18-20位防伪电码,山东华泰出品,商标:. 泗滨神砭TM、伏羲九砭SM、TCM古泗砭。
 
 
泗源泗滨砭石(扁鹊石)——地矿名:泗滨浮石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其中最早见成书于战国时期《尚书》中的《禹贡》。其中记载,传说中的上古大禹时期,天下分为九州,其中徐州、豫州、梁州都进贡磬,而惟有徐州进贡的磬被注明为“泗滨浮磬”。这在当时应是十分珍贵的,否则不会被命名且列入贡品只为帝王所拥有和使用。其制作原料的石材也因此得名“泗滨浮石”。
 
当时的徐州非今日的徐州市所在地,而古徐州在今天山东境内。泗滨浮石,就产于今天山东省的泗水之滨,该石通体呈深灰褐色,有玉质感。通体细腻,且软硬适中。以间有不规则的土黄色的斑块杂于其中为上品。经地矿部山东中心实验室检测,泗滨浮石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份呈微晶结构的片岩,在二次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内含数十种地球稀有物质。其生成的地质原因推测有二:其一,是在白垩纪末期陨星撞击地球后而形成的浮尘物质;其二,是史前时期泰泗断裂带与郯庐断裂带地质运动导致火山地震爆发后形成的聚合物质,其三,是太空源、陆源、火山源三源沉积物质,外加重大的岩矿灾变后产生红外热像岩玉。但这些也都仅限于猜测,目前并无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泗滨浮石储量稀少,渐近枯竭。
 
泗滨浮石不明的成因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并以其特有的超声波、远红外、音频特点、有益的元素和特殊的微晶结构构成,而成为今天最适合作为砭术的材质。
 
 
 
***泗滨浮石的超声波特性
 
声音是以一定频率的波的形式存在和传导,所以又称做“声波”,又叫可闻声。当声的频率高到超过人耳听觉的频率极限,人们就觉察不出声音的存在,因而称这种高频率的声为“超”声波,是一种能量的传播形式
 
自然界的石材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超声波,但尤以泗滨浮石所产生的最为丰富。
 
       经地矿部山东实验室初检后送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对泗滨浮石和其他石材进行了超声波检测。
 
从上表中可见,泗滨浮石在诸多的石材中,其所能产生的超声波列于榜首。而适量的良性的超声波作用于人体内可以产生以下的作用:
 
一、按摩作用。即超声波可对人体的细胞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细胞出现微小的运动,从而改变病变细胞的状态,达到治病的目的;
 
二、温热作用。即人体吸收超声波的能量后,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可在组织内出现发热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具有镇痛,解除肌肉痉挛,改善组织微循环状态等作用;
 
三、生物学作用。即超声波可影响人体内某些化学或生物学的变化过程,改变酶的活性等,从而改变人体内的代谢环境和状态,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四、对神经系统作用。神经系统具有对超声波敏感的特性,小剂量的超声波对神经有抑制作用,可使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五、其他作用。超声波可使胃肠道蠕动增加,胃肠分泌增加;可使心脏的冠状动脉扩张,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可使肾脏的血管扩张,增加肾脏血流量。
 
由此可见,泗滨浮石良好的超声波特性使它成为一种非常优良的纯天然医疗保健用品材质。
 
***泗滨浮石的红外特性
 
泗滨石:波长在10.7µm时其红外辐射能量达到最高值,但无明显下降,一直延续至14.5µm。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用泗滨浮石进行了红外检测。检测结果发现:泗滨浮石无论对人体和麻醉后的动物都有明显增温作用。当泗滨浮石贴近受检部位时,该部位开始出现增温现象,约30—60分钟后增温达最高值,增温幅值一般在1℃~2℃之间。这也证明泗滨浮石可以释放出足以是人体局部温度升高的红外辐射。同时可以显著加快人体微循环血流速度,其增加值可达20%以上。
 
 
 
       适当的远红外线对于人体具体有以下益处:
 
(1)令水份子活性化,提高身体的含氧量
 
人体约70%是水分,血液中的水份比率更高达80%。在缺氧的状态下,血液中的水分子便集结成惰性水(即四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不能通过细胞膜。远红外线能使水分子产生共振,变成独立水分子(即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提高身体的含氧量,细胞因此恢复活力,进而能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
 
(2)改善微循环系统
 
独立水分子可自由出入细胞之间,再透过共鸣共振,转化为热能,令皮下深层的温度微升,血流速度加快,微血管扩张;微血管开放愈多,心脏的压力便可减少,微血管的功能是向人体60兆个细胞供应氧气和营养,同时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若微循环系统出现毛病,会导致多种疾病。
 
(3)促进新陈代谢
 
微循环系统若得到改善,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便可迅速排出体外,减轻肝脏及肾脏的负胆。
 
(4)平衡身体的酸硷度
 
远红外线能净化血液,平衡身体的酸硷度,预防因尿酸过高而引致骨络关节疼痛。
 
 
 
***泗滨浮石的矿物组成及安全特性
 
经地矿部山东中心实验室初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复检,泗滨浮石由以下基本成分构成:(略)见《砭石疗法与养生美容》一书
 
 
 
上述检测表明,泗滨浮石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氡等放射性物质。并且铀、钍等含量微乎其微,低于“克拉克值”,即:自然界物质所含的各类元素的平均值。远远达不到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程度。
 
 
 
综上所述,泗滨浮石在成分方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而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3,砭石砭术与刮痧的区别?
砭石疗法与刮痧是一回事吗?
 
以下是为写书所做的部份考证内容:(部分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以下是为写书所做的部份考证内容:(部分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与王敬同志商榷(砭石与针刺是一回事吗?/王 敬/2005)
 
1,、 砭石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治病方法这一提法是没有争议的: 200万年前,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古人就已经会用砭石治病了。《山海经·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宋朝罗泌《路史》载原始社会酋长太昊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疾”。泰山学派认为:伏羲氏老家为今泰泗山区,古泗水上游,今泗水与新泰交界大山之中;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常有砭石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中就有“美疢不如恶石”的记载。汉代服虔注曰:“石,砭石也”。
 
2,、 砭石疗法是针刺疗法的起源说:
 
文字中直到西汉还有有关砭石即其使用的记载,可到了东汉以后,史书、医籍已罕有砭石术的记载了。医家、学者对砭石范畴的认识已很狭隘,对其注解亦有一定的推断与臆测,但是认为砭石即石针者占多数。
 
砭石与针刺是一回事吗?/王 敬/2005?同王敬先生商榷:砭石与刮痧是一回事吗?答案:不是!
砭石砭术是针灸罐及刮痧的前身,无论是古《砭术述略》当中的用法还是山东民间砭石砭术的”99”-81法,刮法仅为砭石砭术的一种手法而已,不可以一而盖全,中国针灸学会拟将砭石分会(筹)与刮痧分会(筹)合并的做法是不当之举,得当之举是应将中国针灸学会更名为“中国砭针灸学会”,下设砭石分会、针具针法分会、灸具灸法分会、其它如“刮痧分会”等,也吧,中医药的根在民间,别太指望他们了,在上层中医药的管理体制也还没理顺呀!嘿嘿!
 
我们要用三年的时间创办“中国砭石学会”,为国家一类社团,如办不下来,我们就到香港、日本、南韩、西欧或北美去办,要不就挂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世卫组织下,人家欢迎的,就像针灸,墙里开花墙外香嘛,开玩笑啦,党和政府会越发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及落实“宪法”中西医并举,发展传统医药的有关宪章。
 
相关论述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记载:“砭,以石刺病也”。南北朝全元起注之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又有唐朝王冰注曰:“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尔”。唐代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云:“医经者……用度箴石汤火所施”。又言:“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上述是将砭石解释为石针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们大多认为砭石即石针,其后被金属针代替而不复存在,这种“其术(砭石)已绝矣”的观点一直影响到近代社会。如20-30年代《医界春秋》中关于针灸起源说,也就是后来《中国医学简史》俞慎初写作及《针具针法》贺普仁/1989所写针灸的起源为砭石。
 
又如中华民国中医名家谢利恒先生/中华民国中医名家编撰近代中医药辞书《中国医学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石锋之可代针刺者”。199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针灸大辞典》将砭石解释为“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的工具。尽管此类言论颇多,在整个学术界也占有主导地位。
 
3、砭石疗法是一种有别于针刺疗法的独特外治法(引用:王敬语)
 
(注:这一提法占中医史及针灸史的少数,但是不无道理)
与王敬同志商榷:砭石疗法与刮痧是一回事吗?
  1).文献引证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故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其民陵居而多风,……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硚。故导引按硚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上述论述把砭石与微针(九针)及药、灸、导引的来源、功用、区分说得如此清楚,还进一步强调高明的医生(圣人)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掌握以上不同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而灵活运用(砭石、毒药、灸焫、微针与导引按硚)。而且《黄帝内经》还特意强调“毒药(指药物)”是内治法,砭石、灸焫、微针(九针)是外治法。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砭石与针刺本来就是两种疗法,且来源、适应症均不同。(引用:王敬语)
 
  2)文献引证 :在论述针刺疗法的名著《灵枢》开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篇中详细介绍了九种针具的名称、手法等内容,将微针(九针)与毒药、砭石区分得非常清楚,明确地的说明微针(九针)与毒药、砭石是不同的疗法。“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宋代沈括《良方·自序》中曰:“古之治疾者,……或药、或火、或刺、或砭、或汤、或液。”。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有一段精彩对话,论述虽治同一种病,但因其病机不同而选择针刺与砭石也不相同。《素问·病能论》曰:“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引用:王敬语)
 
3) 文献引证 :砭石提及在《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多有记载。
 
如《灵枢·玉版》曰:“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中提到:“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踈砭之”;“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言:“以碧(砭)启脉”。《管子·法法》中言:“座睢(疽)之砭石”。《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言:“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则烦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寸半砭石弹之。” (引用:王敬语)
 
针砭时弊,针为体,砭为用;针砭功能互补;一作用于点,一作用于面;砭通经络而针强刺于穴也;在西汉前后的古籍中常将微针与砭石疗法并列相提,这不仅说明当时微针与砭石是非常常用的治疗方法,还说明当时针刺与砭石疗法常配合使用,今人仅用针而不用砭,是不对的,是千年针灸传承之大误!(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与王敬同志商榷:砭石疗法与刮痧是一回事吗?
 
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曰:“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曰:“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治虢国太子病时“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扁鹊在诊断齐恒侯病时说:“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针石相提并论与现代针灸相提并论一样。但如果现今有人因为针灸相提并论就说针即是灸,灸即是针,那将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应为砭针灸三为一体,或砭针灸罐加砭磬导引并外用药才是全面的中医外治法。(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与王敬同志商榷:砭石疗法与刮痧是一回事吗?
 
 
 
4).考古引证 :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砭石的形状不是单一的,其作用既可刺血、排脓,也可割切、按摩、热熨,因其形状不一,其作用亦可异。1,“砭”考/郑逸梅/解放日报/1961.9.9,2,古代科技事物四考(陶砭)/史树青/文物/1962 .3.33;如1956年山东大汶口、日照等出土虎符砭及锛刀型砭石;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多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枚砭石,长4.5cm,一端扁平呈半圆形刀状,可用于切开痈肿,另一端呈锥状,可用作针刺,中间的把柄为四棱形。(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与王敬同志商榷:砭石疗法与刮痧是一回事吗?
 
 
郑韩故城出土的石针/永寿/新中医/1976.24,考古发掘中所见砭石的初步探讨/马继兴/文物/1978.11.111;河南新郑县韩城遗址也出土过一枚砭石,一端卵圆,可用于按摩,另一端呈三棱形,可用以放血,似是“圆针”和“锋针”两种针具的结合体。四川出土的砭具后端呈手柄状,便于手持,前端尖锐,头部圆滑,能对人体皮肌和穴位进行刮、按、点等手法。200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罕见的收藏》的文章,其中记载的一枚被专家称为“典型针砭”的砭石与现代刮痧板非常相似,山东大汶口、日照等出土虎符砭也是于现代刮痧板非常相似且更实用、更美观,考民间药王像,也是左手盘龙砭针、右手虎符状砭板,我们以此出土文物为原型设计开发的多功能虎符型砭板一上市就大受欢迎,尤其是在海外华人圈中被视为珍品圣物。(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与王敬同志商榷:砭石疗法与刮痧是一回事吗?
 
  4、 现代生活中砭石疗法在民间的主要存在形式——刮痧疗法的前身是砭石砭术:(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砭石疗法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被列为五大疗法(砭石、毒药、灸焫、微针与导引按硚)之一,其他四种疗法经过沧海桑田流传至今,惟独砭石疗法到东汉以后就难以找到确切的发展轨迹,以致针石混淆,到了唐代甚至有人认为“其术绝矣”。
 
砭石疗法未能像药、灸、针、导引那样得到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是不争的事实,也颇令人感到遗憾。砭石形状各异,从文献记载和砭石的构造分析,砭石的功能涵盖刺血、放血、排脓、按摩、热熨、点穴、刮拭等诸多方面。《黄帝内经》以后,砭石疗法并没有绝迹,而是以多种形态在民间流传,如以石材、木材等为原材料配合或替代手进行按摩,如而青岛岳氏九砭中也有砭石刮法,只不过家传的不是泗滨砭石制砭具;更为出名的是烟台张氏的“砭仓疗法”,当然“砭仓疗法”之手法绝非一种简单的刮法,而是以砭石放血疗法为主。而泰泗山区道士传承的“伏羲九砭”则是砭烫、砭刺、砭挑、砭灸等共用,外加砭磬导引术。(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在余朋千主编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中记载有四川名中医郭氏的“砭木疗法”,其工具有十字架式、槌式、棒式、蛋式、滚筒式、梳式、斧式等,手法也有按法、摩法、滚法、擦法、击法、梳法、拨法、揉法、搓法、点法、振法、抹法等,郭氏称其砭木疗法具有综合按摩与针刺疗法结合的优势,不过是用木,而非有独特物性的山东泗滨砭石了,全靠砭术手法而已,如同我院李教授的“特种刮痧”,重在运板;而有了可以以其特殊物性可“以砭启脉”及“砭射之”,非社会上除木砭、还有竹砭、陶砭、水砭、洋铁砭、瓷砭等所能取代之。 (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如今,在桑拿按摩院中还能发现砭石热熨法另一种存在形式——以小粒麦饭石1Kg装入一布袋中,经微波炉加热后置于宾客的腰部、腹部、膝关节等处进行热熨,当然如以有独特物性的山东泗滨砭石粒加热熨之,疗效更佳,其实我们养生馆里最常用的就是山东泗滨砭石“砭豆”。
 
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群众最能接受的保健方法应该就要数从古代砭石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刮痧疗法了。长期以来,古代刮痧疗法在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衰。我国古代,刮痧工具五花八门,有木制、竹制者,亦有用汤匙、碗边、铜钱、贝壳等替代品进行操作的。该法主要用于治疗痧病及中暑、感冒、腹泻等病症。发展到现代,刮痧疗法主要用水牛角和玉石为原材料制成形状各异的刮痧板,治疗病种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暑、感冒等小毛病,刮痧的适用范围已经拓展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伤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艾滋病的378种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王敬与杨金生合著的书中就有刮痧治疗艾滋病;
实则是砭石砭术做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易广泛传承,一般群众只能传承砭术手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刮法,也不大讲温凉、补泻。
 
 
 
从20年来从事刮痧之研究与教学、治疗,深感源于《黄帝内经》砭石刮痧疗法的高深与奇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用针石治虢国太子,并使其“起死回生”的故事并非虚构。只有学习了砭石及刮痧疗法之精华才能体会其中神妙,只有使用了有独特物性的山东灰黄灰褐色玉质感的泗滨砭石体验刮痧才知其它材料所制的刮痧器具的作用是大相径庭的。(引用:王敬语,改编:砭石博客)
不能叫砭石刮痧疗法,应叫砭石砭术,扁鹊不是仅用砭石刮痧,而是“以砭启脉”,加之砭挑砭刺术!
 
 
 
 
5,现代生活中砭石疗法在民间的主要存在形式还有罐疗,从前的“角术”起源于砭石放血及纲螺动物吸盘及螺盖拔法,因真品有独特物性的山东灰黄灰褐色玉质感的泗滨砭石原料很薄,以前是制石刀放血,今天以独特物性的山东灰黄灰褐色玉质感的泗滨砭石原料加工为纳米粉,再二次加工为环保级纳米砭石罐或真空纳米砭石罐,用于罐诊及罐疗已取得良好的医疗保健效果,值得大力推广,不久的将来,大批使用有独特物性的山东灰黄灰褐色玉质感的泗滨砭石从业的砭石按摩保健师和砭砭石拔罐保健师会通过正规培训和劳动部考核而上岗,中医外治法必将在国内外养生保健、美容美体、家庭亚健康调理等行业大加流行。(见“砭石纳米罐诊与罐像”一文)
 
 
 
6,砭石与针刺是一回事吗?/王 敬/2005?同王敬先生商榷:砭石与刮痧是一回事吗?答案:不是!真的不是的!
 
 
4,砭石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何?
就起源而论,非药物疗法要早于中药,从功效而言,其疗效亦不亚于中药。
 
中医治病有很多种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治法与外治法两途,更细分一层则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其二者的渊源即“神农—草药”的药物疗法和“黄帝—砭针”的非药物治疗法,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言:“火齐(剂)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中医非药物疗法是以“天人合一”、“整体调理”、“阴阳平衡”、“辨证论治”等原创中医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从现存的大量著述和考古学的成绩可以看到,远在缺乏系统文字的周代以前、中医诞生之初,按摩、砭石、导引、祝由等非药物疗法已经应用,并在中国早期医学中占主导地位。而《黄帝内经》的成书,使非药物疗法得以有系统的理论指导。《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五方之医说,就有四方主要或者纯粹以非药物为疗法,由此可见非药物疗法在当时的地位。
 
   而砭石疗法的就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中的非药物疗法。
 
砭石疗法是古人用石料磨成合适的医疗工具,用以刮磨、按刺体表以缓解病痛。《史记·扁鵲仓公列传》中所记载的战国时期名医扁鵲,在虢国救治太子的故事,就是采用综合疗法成功地抢救了太子,其中砭石之功不可埋没。秦汉以后,随着金属针具的出现及发展,针法逐渐替代和发展了砭刺作用,而砭石的另一部分作用又逐渐为推拿、刮痧等其他疗法所取代,砭石疗法便渐渐湮没无闻了。而在近代,随着中医非药物疗法的萎缩,砭石疗法已经基本失传或者掌握的人很少了。
 
砭石疗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医学的一项重大发明。
 
它的特点是: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采用无创性的温和刺激,扶正祛邪,以调动肌体本身的防御能力,战胜疾病,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状态获得新的相对平衡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
 
砭石疗法既可用于防病、健身、养生、美容,又可用于改善亚健康状态及治疗某些疾病。
 
 
 
5, 砭石的用法主要有哪几种?山东泗源泗滨砭石(地称“扁鹊石”)的用法主要有哪几种?
6, 
金元《砭经》:砭之用为“水烫、火煨、藏身”。
一提砭石砭术就要提一下古代名医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因长年行医于卢国,今山东长清及泗水流域)。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又鲁国之地古人图腾玄鸟;加之扁鹊以泗水中泗滨浮石制砭(碥),并以碥(砭)(即箴石、针石)疗病,名声鹊起,山东孔庙原藏扁鹊针砭画像石,(见首页图片)。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碥、砭通假,)。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脉诊后以砭启脉、以砭探穴、以针灸、药石、毒药(古称草药为毒药)疗病]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过齐国都城临淄的时候,见到了齐国的国君齐桓侯。他看齐桓侯的气色不好,就断定他已经生病了,便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病。”扁鹊见他不听劝告就走了。这时,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凡是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他们没有本事,就把没有病的人当有病的来治,以显示本领,窍取功利。”过了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作了一番观察之后,对齐桓侯说:“你的病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桓侯听了很不高兴,根本没有把扁鹊的话放在心上。再过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经过细致的观察,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病进入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听了很生气,当然也没有理睬扁鹊的话。等到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开了。齐桓侯发觉扁鹊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询问。扁鹊说:“病在肤表,用汤熨可以治好;病进入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肠胃,用酒剂也能治愈。如今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再也没法治了,我只好躲开。”又过了五天,齐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请扁鹊来治,扁鹊早已逃离齐国,而齐桓侯因误了治病时机,不久也就死了。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扁鹊就能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用砭]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砭石、针灸、按摩、熨贴、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问道:“太子患什么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气发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鹊进一步了解了太子发病的各种情况,就信心百倍地对中庶子说:”你进去通报虢君,就说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鹊能“起死回生”,不肯去通报,而且嘲讽扁鹊说:“你既无上古名医俞跗的本事,反而说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婴儿也会知道你是骗人的!”扁鹊气愤地说:“你这是从竹管里望天。老实告诉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审察病人形态,就能说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试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该会鸣响,鼻翼该会扇动,从其大腿摸到阴部也该是温热的。”听到这里,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为扁鹊虽没有见过太子,但通过多次询问,对太子的病情已了如指掌,说得头头是道,说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中庶子只得进去通报了。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惊,赶快出来接见扁鹊,说:“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无缘拜见;先生路过我这小国,幸亏主动来救助,这实在是寡人的幸运!有先生救助,我儿就能活命;没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尸体埋在山沟罢了。”说着,“流涕长潸”,哭得好悲切。扁鹊告诉虢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砭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以砭石针扎了一下(实为砭石启脉、回阳救逆!)。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石熨疗法(砭石温法、今人称灸)。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而他却实事求是地说,并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死去,他只不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把太子从垂死中挽救过来而已。
 从以上病例看出,扁鹊已经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四诊”原则—望、闻、问、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这话已经充分表明扁鹊在临床上运用了“四诊”的诊法。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并砭针灸药四位一体疗病。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1933年《砭术述略》从正名、取材、制砭、施术手法、治则以及禁忌等多个方面对砭术进行了原则性的阐述。以下择其要简述之:
作者开篇即说明砭术失传、或被误认为针已经很长时间了,而砭术应用于医疗,它既不是针也不是炙,这在《内经》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而它治疗时最大特点是“不必刺体灼肤之痛,而其病立除”。
砭术的施术工具是用石头或玉制作成,其形态似球非球、似权(秤砣)非权、似针非针。大概是一圆锥型的器物,因其既有圆球型的截面,又类似有权(秤砣)和针的立面。可用温、凉及点、摩、佩等方法对不同的病症施术。
其防治的机理在于“动”。人的病因均为气血不和、冷热不均。而砭术就是要使经络活动,只有经络活动,才能通畅,才能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冷热均匀,才能有疗效。
砭术施术前首先要明辩病因,只有明辩病因后才能正确地选择穴位。如果遇到痈肿或跌
打损伤等外伤疾病,直接在患处施术也可以有疗效。
在施用砭术的同时,还要有注意事项。治疗时宜佳日、静室、安体。砭后要暂时休息,忘记病情,适时看护,且绝欲。切忌冒风寒、劳累,忌暴怒,忌放纵情色。
此书对砭石及砭术的叙述比较简单,如其书名一般为“述略”。无论是砭术起源、砭具种类、施术手法,还是临床因症施术等都是比较单一,与其说是一本砭术的专著,更像是一提纲携领的砭术纲要。
山东民间砭石砭术传承人王新民认为:
1, 主要作用于经络及皮部,循经手法为主,兼顾腧穴,操作中本着离穴不离经之原则。
2, 辩病与辨证结合,补泻得当;因人而宜、因时而宜;法天地、法阴阳;以道统法、以法统术。
3, 依任督二脉及三阴三阳经及络脉走向,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动静之中缓为补、急为泻;轻重之中轻为补、重为泻。
4, 对被施术者老幼妇虚证体质原则上用轻手法,青壮年实证体质原则上重手法。
5, 砭具选择因人、因病、因施术手法而宜;砭术手法以“点、摩、烫、刮”为主,兼用他法。
6, 砭石砭具为主,兼用砭石温灸器及砭石纳米理疗罐,砭、灸、罐三位一体;特殊病种加用砭磬,“磬为体、砭为用”,集自然疗法之大成。
 
 
山东泗源泗滨砭石(地称“扁鹊石”)佩戴于人体哪些腧穴上对人体有调理作用?
 
泗滨浮石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其中最早见成书于战国时期《尚书》中的《禹贡》。其中记载,传说中的上古大禹时期,天下分为九州,其中徐州、豫州、梁州都进贡磬,而惟有徐州进贡的磬被注明为“泗滨浮磬”。这在当时应是十分珍贵的,否则不会被命名且列入贡品只为帝王所拥有和使用。其制作原料的石材也因此得名“泗滨浮石”,古徐州非今徐州,今徐州古称彭城,古徐州在今山东,今徐州的磬非“泗滨浮磬”,为灵壁磬或吕梁磬,声短而尖、不清正、共振与谐振感差,古时,灵壁磬或吕梁磬不可作为祭祀之用,就因为灵壁磬(黑色)或吕梁磬(灰黑色)非玉磬,非“金声玉振”,不可通天地、泣鬼神……
山东泗源泗滨浮磬”得见于《尚书》中的《禹贡》,而当时的徐州非今日的徐州市所在地,而古徐州在今天山东境内。泗滨浮石,就产于今天山东省的泗水之滨,为“天地气交、本色玄黄”的玉质磬,是天地氤蕴、造化之物,该玉石通体呈“玄黄色”即深灰褐色,有玉质感。通体细腻,且软硬适中,接近硬玉。以间有不规则的土黄色的斑块杂于其中为上品。经地矿部山东中心实验室检测,泗滨浮石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份呈微晶结构的片岩,在二次高高压下形成的,内含数十种地球稀有物质。其生成的地质原因推测有二:其一,是在白垩纪末期陨星撞击地球后而形成的浮尘物质;其二,是史前时期泰泗断裂带与郯庐断裂带地质运动导致火山地震爆发后形成的聚合物质;其三是“陆源、火山源、太空源”三源加热聚变而成,但这些也都仅限于猜测,目前并无定论,20-30年前就开发完毕此矿的山东华泰集团所属鲁泗华泰矿业的专家经数十年的研究,比教倾向与是“陆源、火山源、太空源”三源加热聚变而成的“天地气交、本色玄黄”的玉质材料,是天地氤蕴、造化之物,。
 
 
而山东泗源“泗滨浮磬”得见于《尚书》中的《禹贡》,为“天地气交、本色玄黄”的玉质磬,是天地氤蕴、造化之物,其声借气场、气借声场,场效应与神灵通,“泗滨浮磬”的“浮”字为清气上升、又应“浮、中、沉”三才,对“天、人、地”三才;作用于人体又可称为共振经络、理气调神;使人与天地通;人之谓活物,经络同神也,经络的本质是“阴阳不测谓之神,神去则机息”……以古五音对五行人,再按《内经》分阴阳二十五人,五行养生可成,
 
古五音最重要又为“宫音”,主五行之土、主中央无极、主脾也,主后天之本……
 
泗滨磬为古玉磬,因其硬玉质较硬难以加工,所演奏的声音为有别与淫乐的古乐、雅音,
 
为古五音之律正,是堪与黄钟大吕齐鸣的正声。上古伯夔击泗滨磬百兽驯服,孔子击泗滨磬春雷轰鸣,南风激荡。泗滨磬的鸣响足以使帝王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着就是东夷虎族王从山东迁都殷地,后来出土的著名的“虎纹磬”。
 
按:殷地出土的著名的“虎纹磬”为天地氤蕴、造化之物,是“天地气交、本色玄黄”的玉质磬,“”前历博展出的复制品是黑色的,因当时没有“天地气交、本色玄黄”的玉质磬料,以灵壁石代之,所以成了黑色的,反正也不敲、也不是用于祭祀;而真品天地气交、本色玄黄”的玉质磬料泗滨浮磬料,今天也再也没有一块可以复制84*42之大小的殷墟“虎纹磬”了,因真品天地气交、本色玄黄”的玉质磬料泗滨浮磬料成因特殊,开采后均为碎状薄片,非今日市售所见有非色“砭石壶、砭石杯、砭石罐”…… 薄如手掌、碎片状原料如何制“砭石壶、砭石杯、砭石罐”……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如果用不是泗滨浮石所制做的磬来演奏宫廷音乐,会被认为是“不正宗”,为有识之士所诟病。唐朝的诗人元稹对此曾赋诗记载了当时的现象。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华原磬》
 
泗滨浮石裁为磬,古乐疏音少人听。工师小贱牙旷稀,不辨邪声嫌雅正。
 
正声不屈古调高,钟律参差管弦病。铿金戛瑟徒相杂,投玉敲冰杳然零。
 
华原软石易追琢,高下随人无雅郑。弃旧美新由乐胥,自此黄钟不能竞。
 
玄宗爱乐爱新乐,梨园弟子承恩横。霓裳才彻骑来,云门未得蒙亲定。
 
我藏古磬藏在心,有时激作南风咏。伯夔曾抚野兽驯,仲尼暂叩春雷盛。
 
何时得向笋簴悬,为君一吼君心醒。愿君每听念封疆,不遣豺狼剿人命。
 
在当时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作,这些古诗虽然都有诗人讽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不理国事的成分,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昭示出了泗滨磬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和珍贵程度。
 
到了唐代以后随着战乱和后世泗水的水浅至无,这种珍贵的玉质石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史记》中秦皇泗水中捞“九鼎”是泗水还是波淘汹涌的深潭,“九鼎”出水,娇龙咬断捞工绳索,“九鼎”再入泗水,王权象征终未落秦皇之手。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天地气交、本色玄黄”的玉泗滨浮石储量稀少,渐近枯竭。泗滨浮石不明的成因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并以其特有的超声波、远红外、音频特点、有益的元素和特殊的微晶结构构成,以其超声波为例:
 
地矿部山东中心实验室检测:泗滨浮石的平均超声波数:3698,,泗滨浮石在诸多的石材中,其所能产生的超声波列于榜首。而适量的良性的超声波作用于人体内可以产生以下的作用:
 
一、按摩作用。即超声波可对人体的细胞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细胞出现微小的运动,从而改变病变细胞的状态,达到治病的目的;
 
二、热作用。即人体吸收超声波的能量后,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可在组织内出现发热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具有镇痛,解除肌肉痉挛,改善组织微循环状态等作用;
 
三、生物学作用。即超声波可影响人体内某些化学或生物学的变化过程,改变酶的活性等,从而改变人体内的代谢环境和状态,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四、对神经系统作用。神经系统具有对超声波敏感的特性,小剂量的超声波对神经有抑制作用,可使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五、其他作用。超声波可使胃肠道蠕动增加,胃肠分泌增加;可使心脏的冠状动脉扩张,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可使肾脏的血管扩张,增加肾脏血流量。
 
由此可见,泗滨浮石砭石的超声波特性使它成为一种非常优良的纯天然养生用品。
 
泗源泗滨浮石砭石如佩戴与脑部百会穴,可有效改善头部微循环,佐以砭梳可通部经络及防治脑血管病变;泗源泗滨浮石砭石如佩戴在胸前檀中穴,可有效改善心血管微循环,应檀中穴为心胞经主穴;泗源泗滨浮石砭石如佩戴在手腕部,可对应内关、外关穴,可调手三阴三阳穴,改善手三阴三阳经脉的微循环;泗源泗滨浮石砭石如可佩戴在脐下关元、气海穴,可培补元气,强身健体;泗源泗滨浮石砭石如佩戴命门部位,可培补命门元气,强身固本。山东华泰集团所属鲁泗华泰矿业的“五行砭石”专利产品,已经有国家专利证书(ZL200630134055.8),注册商标为“伏羲九砭”、“泗滨神砭”,产品有“五行砭石” 专利产品套装(砭锥、砭针、砭虎、砭板、砭圆),其中砭锥、砭虎可佩戴在胸前檀中穴,可有效改善心血管微循环,也可摘下施术;砭针可佩戴在脐下关元、气海穴,可培补元气,强身健体;砭板、砭圆佩戴命门部位,可培补命门元气,强身固本;砭石手串可佩戴在手腕部,可对应内关、外关穴,可调手三阴三阳穴,改善手三阴三阳经脉的微循环。
 
7,山东泗源泗滨砭石(地称“扁鹊石”)的起源、成因及砭石真伪辩别?
 
《内经》《素问、卷四》“异法方宜论”第十二: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使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先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理……其病皆为*殇(多壅肿)……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从东方来。
  《太素》与《玉篇》“刺业,以玉刺病也”……
  王曰:“砭石,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东山经卷)“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
  《南史、王僧孺传》:“全元起欲注《素问》,访王王僧孺以砭石,答曰“太古以石为针(箴),必不用针。”
  《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 “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郭氏注:“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砭针,治壅肿。”《春秋》“美*不如恶石”。服子慎注:“石、砭石(美玉)也。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耳。”
  桂山加注:“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吴任臣广注:程良孺曰:或云金刚钻,即此物也!
  组成金刚石的元素是:碳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只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真品“本色玄黄、灰褐色硬玉质”的山东泗水源泗滨浮石(学名泗滨砭石、俗名扁鹊石)也是碳元素占55%,三者均为碳族,切均含纳米级石墨成份。
  砭石——古之“砭石“是指玉石为砭的《山海经》、《内经》之考据说明古之“砭石“是指玉石,非社会上所见之黑色或灰黑色的砭石,那不过是安徽灵壁石、江苏吕梁石、山东枣滕地区的烧石灰用的石灰石吧了。
  ***程良孺曰:或云金刚钻,即此物也!
  钻石、金刚石、真品“本色玄黄、灰褐色硬玉质”的山东泗水源泗滨浮石(学名泗滨砭石、俗名扁鹊石),三者均为碳族,切均含纳米级石墨成份,故为硬玉质,不似黑色或灰黑色的安徽灵壁石、江苏吕梁石之粗糟、不似黑色或灰黑色的安徽灵壁石、江苏吕梁石之质软,钻石、金刚石、真品“本色玄黄、灰褐色硬玉质”的山东泗水源泗滨浮石均有超强能量!
真品“本色玄黄、灰褐色硬玉质”的山东泗水源泗滨浮石较硬,是因为与钻石、金刚石同族,只是其碳原子的排列与钻石、金刚石又有所不同!
砭石——泗滨砭石(山东民间称:)的原料“泗滨浮石”的成因假说首次公开:
因社会上大肆炒作,非山东产地的所谓“砭石”产品多多,也有多家出售砭石的厂家,外人不知:“山东华泰集团”于1986年前,就用20-30年时间采矿完毕,在国内也没有公开出售过原料,因成因特殊,也不可能公开销售;现公开“山东华泰集团”鲁泗华泰矿业地矿专家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又吸收了国际上70-90年代的关于古海相沉积学说的地矿研究成果,“泗滨浮石”的成因假说首次公开,以利于“砭石”产业的健康发展。(大部分原料大如人手,薄如手掌,您知到了社会上的所谓砭球、砭罐、砭壶、砭杯等均非真品泗滨砭石原料,请上网查一下:江苏吕粱石砭石、安徽灵壁石砭石、更有差的,近来有人用山东的建材广场地用石砖天清石制砭石;上述对人体均无特殊生物物理作用,用于制砭无法像《内》《难》中所写“砭射之”及“以砭启脉”)
 
 
砭石——泗滨砭石(山东民间称:扁鹊石或泗滨神砭)的原料“泗滨浮石”因感天地气交,本色玄黄,为灰褐、灰红色玉质感,非社会上所见的黑色或灰黑色的岩石,为片状灰褐色玉质感的玉质砭石,古称“金玉”(道传“灵宝毕”中有写);或“金玉龙虎扁”[1933年“砭术术略”(扁者,碥也,亦砭也)]。
产地:
 
泗水源山区。
 
成因:
 
火山源、宇宙源、陆源等多因素古海相沉积岩盆地复杂沉积作用过程形成,又经地下或天体的大的自然不可抗灾变,而形成2-3次高温、高压的岩矿红外灾变后的特殊物性。
 
资源稀缺:1986年前已开发完成,不可再生资源。
 
 
 
细说:
 
上古时,泗水源山区、为热带海洋及半深海环境,并有陆坡、陆隆、海洋平原及白垩世古海相沉积岩盆地、海底火山及深海槽。
 
 “泗滨浮石”的成因假说——“泗滨浮石”沉积作用过程:
 
1,内因:红色粘土层中含数种软泥(翼足动物软泥、抱球虫软泥、颗石藻软泥、放射虫软泥、硅藻软泥、冰海软泥等;
 
2,因热带海洋、热带高生物产率、北方气候带等环境,加之方解石补偿深度、融跃面、及文石补偿深度等,加之浮冰搬运;
 
3,因1-2所述,故所含CaCO3\Si02较高;
 
4,其上有大气层作用,加之可能的火山源(火山灰)、宇宙源(陨石、陨石撞击后浮尘、太空尘埃)陆源(尘土)等共同作用,加之亿万年之沉积,为火山源、宇宙源、陆源等多因素古海相沉积岩盆地复杂沉积作用过程形成。
5,最重要的一条是泗滨砭石的岩矿红外灾变成因说,
在火山源、宇宙源、陆源等多因素古海相沉积岩盆地复杂沉积作用过程形成后,又经地下或天体的大的自然不可抗灾变,而形成2-3次高温、高压的岩矿红外灾变后的特殊物性。
 
泗滨浮石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其中最早见成书于战国时期《尚书》中的《禹贡》。其中记载,传说中的上古大禹时期,天下分为九州,其中徐州、豫州、梁州都进贡磬,而惟有徐州进贡的磬被注明为“泗滨浮磬”。这在当时应是十分珍贵的,否则不会被命名且列入贡品只为帝王所拥有和使用。其制作原料的石材也因此得名“泗滨浮石”。
 
引用:
《郁离子》郁离子--尚诚篇(1)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①君之三,无以为之磬②,使隶人③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倒霉,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他日下宫之磶阙④,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⑤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牙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⑥,要之明神,不敢亵⑦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若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磶’,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⑧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在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医理论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对砭石疗法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传统中医学论著中对砭术最早、最权威性论述。《黄帝内经》时的冶炼技术已经比较发达,已能够制造金属针具,《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专门阐述了针灸治病的原理,因此也称为“针经”。在《灵枢经》具有序言性质的“九针十二原”一篇中,似乎有用金属针代替砭石的意思,原书这样写道“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本文之意是黄帝打算不用药物和砭石,而用细小的针去疏通经脉,并且要为此而立法。但纵观整个《黄帝内经》,仍然有大量的砭石疗法的内容,如:“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这里提出疾病的治疗要根据地域选择不同的方法,其中东方之域的痈疡病适合于用砭石来治疗。
  ·砭石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技术之一,在针灸疗法出现之前,人们常用磨尖的石头对身体敏感部位进行压迫,以及用温热的石头敷在患病部位,对疾病进行治疗,这种用于治疗的石头就称为砭石。砭石疗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经络疗法之一,是整个中医非药物疗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目前仍在应用的针、灸、刮痧、放血、拔罐等医疗技术的鼻祖。
  {砭石疗法}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古代中医疗法,也称为砭术或砭疗。“砭”(bian, 一声)字《说文解字》云“以石刺病也”,用于治病的石头称为砭石或砭具,它是人类最早的医疗器械。砭石疗法是人类古老的医疗实践活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遗留的早期人类工具中,我们可以找到古老的砭具, 在有史记载的各代墓葬中也经常发现各种用于医疗的石制工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厉针砥石,取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尸阙的著名病案。砭石疗法的早期记载见于比《黄帝内经》更早的马王堆帛书,其中《脉法》一书记载了一种用砭启脉的砭石疗法,即“用砭启脉必如是,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这里的“脉”指的就是经脉,经脉的发现和运用与砭石疗法的实践是分不开的。针灸是在砭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两种外治方法,故砭石还有“针灸之母”之称,中国针灸学会贺普仁副会长题:“砭石者针灸之母也”。
  又孔庙藏砭鹊针砭行医画像石,共四石,其一为扁鹊(人首鸠尾)手持砭石刺一患者身体,余三人跪拜求医。可谓磬砭同源,2000年前均用泗滨浮石所制,石出伏曦故里,孔圣出生地尼山东泗水源;又扁鹊长时间行医于卢国(今长清),砭鹊针砭行医画像石以泗水流域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洛庄汉墓泗滨浮磬原料制作。 孔庙藏砭鹊针砭行医画像石及其传承的“扁鹊古砭术”。
·现代科技检测揭示出砭术的优良超声性能,导致一种新砭术方法的产生:即乐音超声疗法-实为超声及磬石远红外的共振与渗透特性。 孔庙中大成殿源存有以泗滨浮石所制的泗滨浮磬(编磬、特磬、光磬),孔府后花园有大型陨石原型,孔庙前有“金声玉振坊”,指孔子制磬“金声玉振”,其人“万世师表”,如金钟似玉磬,又孔圣“击磬养生”而活73岁之长寿。1999年洛庄西汉墓出土的107面6套编磬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洛庄汉墓泗滨浮磬,绝非黑色,黑色磬是陕西华源磬、江苏太湖磬、安徽灵壁磬,这三种磬,一是仅可响,但是声响而不厚、尖而不振、短而不悠;一句话:共振与谐振感差,二是上述缺点因原料成因不同,非撞击或它因而致二次高温高压成因也;故以砭石山东的真品灰黄灰红的泗滨浮磬以外的磬种做磬乐导引或音乐疗法及浮磬砭道的话,是效果很差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泗滨砭石方兴未艾之际,时下一些人会有意或无意地把它同另一种石材——灵璧石混为一谈。灵璧石是一种观赏石,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通体纯黑,间或有白色的纹路,或称之为“绺”,亦可做磬。但它远红外、超声波和音乐声学的功能远远不可与泗滨砭石同日而语。更有甚者,有人出于商业目的,以磁铁矿、辉长岩、花岗岩、大理石、碳酸岩等制作砭石及刮痧器具,并以此冒充泗滨砭石,上述的石材作为砭石及刮痧器具似无可无不可,但其效果与泗滨砭石不可同日而语,所谓鱼目混珠。
 
 
8,砭石砭术适用于何种人群及何种病症?
见笔者2006年〈砭石疗法与养生美容〉一书。
任何一种疗法总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必定存在它最适宜治疗的病症,砭石疗法也不会例外。本章根据中医国家标准(GB/T 16751.1—1997),并参照中医病案的书写规范,列出了50种砭石疗法最擅长治疗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以供读者参考应用。考虑读者阅读方便,先列出西医病名,括号内为相对应的中医病名。但中西医病名有时并不完全一一对应,仍需仔细辨别。其中所注明的有关腧穴位置仅供参考,其精确位置仍需参看第七章。
[砭石疗法]——砭术总则:
7, 主要作用于经络及皮部,循经手法为主,兼顾腧穴,操作中本着离穴不离经之原则。
8, 辩病与辨证结合,补泻得当;因人而宜、因时而宜;法天地、法阴阳;以道统法、以法统术。
9, 依任督二脉及三阴三阳经及络脉走向,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动静之中缓为补、急为泻;轻重之中轻为补、重为泻。
10,              对被施术者老幼妇虚证体质原则上用轻手法,青壮年实证体质原则上重手法。
11,              砭具选择因人、因病、因施术手法而宜;砭术手法以“点、摩、烫、刮”为主,兼用他法。
12,              砭石砭具为主,兼用砭石温灸器及砭石纳米理疗罐,砭、灸、罐三位一体;特殊病种加用砭磬,“磬为体、砭为用”,集自然疗法之大成。
主要适用病种有: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电脑综合症、颈肩腰腿痛、更年期综合症、痛经、乳腺增生等50种常见病与多发病。
 
 
9,砭石砭术与针灸的关系?“砭石者针灸之母也”
 
 {砭石疗法}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古代中医疗法,也称为砭术或砭疗。“砭”(bian, 一声)字《说文解字》云“以石刺病也”,用于治病的石头称为砭石或砭具,它是人类最早的医疗器械。砭石疗法是人类古老的医疗实践活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遗留的早期人类工具中,我们可以找到古老的砭具, 在有史记载的各代墓葬中也经常发现各种用于医疗的石制工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厉针砥石,取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尸阙的著名病案。砭石疗法的早期记载见于比《黄帝内经》更早的马王堆帛书,其中《脉法》一书记载了一种用砭启脉的砭石疗法,即“用砭启脉必如是,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这里的“脉”指的就是经脉,经脉的发现和运用与砭石疗法的实践是分不开的。针灸是在砭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两种外治方法,故砭石还有“针灸之母”之称,中国针灸学会贺普仁副会长题:“砭石者针灸之母也”。
  又孔庙藏砭鹊针砭行医画像石,共四石,其一为扁鹊(人首鸠尾)手持砭石刺一患者身体,余三人跪拜求医。可谓磬砭同源,2000年前均用泗滨浮石所制,石出伏曦故里,孔圣出生地尼山东泗水源;又扁鹊长时间行医于卢国(今长清),砭鹊针砭行医画像石以泗水流域灰褐色带黄斑玉质感的洛庄汉墓泗滨浮磬原料制作。 孔庙藏砭鹊针砭行医画像石及其传承的“扁鹊古砭术”。
 
10,              砭石养生与《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节气砭石养生: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春阳上升……生育万物……),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气温 、地气发……万物滋养、木为生华……),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怡养知道,顺乎时节、六气平和……),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无所肃、无所拘,使志生发、以象于春气生发……),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顺于时而施养……),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象木,王于春,故行逆令,则肝气山和伤……
 
 
***肝象木,王于春,故以砭石精油调理肝经为主,再以五行相生原理,兼调胆经等。春三月中,再以二十四节气之在春三月的时间,细化调理春季经络砭石养生手法。
 
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用砭烫砭灸法为主,结合四季精油之能量,通过砭石手法及物性,加之精油能量,砭石循经疏通后,精油能量补给。
 
***使用工具:泰山学派“伏羲九砭”五行砭石套装(国家专利号:ZL200630134055.8),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的砭石疗法经络养生篇
 
(金石外药乃真中医,无药(口服药)乃大医,上医治未病更不可用口服药!)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象木,王于春,故行逆令,则肝气山和伤……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
 
《黄帝内经》养生讲座: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的砭石疗法经络养生篇
 
(金石外药乃真中医,无药(口服药)乃大医,上医治未病更不可用口服药!)
 
    山东有谚语“春分日植树木,是日晴,则万物不成”;湖北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广东有谚语“春分在前,斗米斗钱”,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我国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而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各地农谚对春分有不同的说法:欧阳修对春分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我国的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
 
3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对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就成为养生的一条重要法则,这一法则无论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的使用上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言:“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我们在养生中如何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机体功能,达到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使人体这一有机的整体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平静、平衡的状态是养生保健的根本。
 
***肝象木,王于春,故以砭石精油调理肝经为主,再以五行相生原理,兼调胆经等。春三月中,再以二十四节气之在春三月的时间,细化调理春季经络砭石养生手法。
 
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用砭烫砭灸法为主,结合四季精油之能量,通过砭石手法及物性,加之精油能量,砭石循经疏通后,精油能量补给。
 
砭术手法:平补平泻为主,肝盛者泻之、肝亏者补之,再兼调胃经,为夏病防患……
 
《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避免不适当运动的出现而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失调,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缩短人的生命。平衡保健理论研究认为,在人生不同的年龄段里,根据不同的生理特点,调整相应的饮食结构,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维持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将会有益于我们人类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的不协调,可导致体内某些元素的不平衡状态的出现,即有些元素的积累超量,有些元素的含量不足致使早衰和疾病的发生。而一些非感染性疾病都与人体元素平衡失调有关。如当前在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产生,都与体内物质交换平衡失调密切相关,究其原因,无一不是阴阳失调之故。
砭石养生手法是《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的重要手段,再配合二十四节气养生食疗效果更佳
更多砭石养生与《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请看:
 
作者:〈砭石疗法与养生美容〉一书刘小源、王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