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赵秀峰/原创)
解读“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赵秀峰/原创)去年以来,国内外媒体一直热捧和探究“中国模式”的热度日增,其实质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战略选择的高度概括。“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就是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的高度概括: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模式”的本质就是这三者的集中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体现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
一、关于“中国模式”的思想路线的历史渊源
思想路线至关重要,它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根本途径,“中国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与正确的思想路线有不解之缘。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 “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出现,就是由于脱离了当时中国实际而出现的左右摇摆,根本上是由于错误的思想路线所致,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理解和运用。而真正引领中国革命航船走上正确航向的是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以及由他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而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革命道路,也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走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全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放弃过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诸如农业合作化、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政策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早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和群众实践,党的十七大明确的竖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成功的飞跃,进而引发广泛好评和一致称赞。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高度概括就是实事求是。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所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之中赋予《汉书》里有关治学的“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既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基础和精髓。党的十三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最早写入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从其中的关系来看,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和条件,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
思想路线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如果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就能够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化为党的思想路线,使得思想路线成为制定正确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基础,使得群众路线成为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是得力于党的思想路线的与时俱进,从把握实事求是的核心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逐步发展和进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历史进程。
二、探究“中国模式”的深刻背景和理论内涵
探究“中国模式”的深刻背景,在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在于中国共产党建党88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创造的“中国奇迹”;在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举国体制”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在于中国城乡的巨大变化和老百姓的感同身受;等等。诚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俄通社发表的一篇社评,文中如此说:“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能够动员出动十万救灾人员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社会主义中国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活力,用铁一般的事实回答了西方资产阶级政客提出的“马列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的质疑,社会主义中国磅礴于全世界,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理论上的“中国模式”,如果从理论层面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谓模式,就是一种标准样式,或者人们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样式去做的范本。其实,这种模式只有在铸造专业的“模”或“范”里见过;而在社会领域里,模式只是一种借鉴和参考,很难照搬和模仿,只能把握其精髓和方向,引以借鉴的参考。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所谓的“布尔什维克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做法,都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现实来看,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也不同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东欧的布鲁斯模式、奥法——西塔模式,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独创,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身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总结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的创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理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党的十七大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进行了科学整合,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以至于中国共产党人今后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都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联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实践上的“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的“中国奇迹”
从实践上来看,建党88年来、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巨大变化,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的经济腾飞是“中国模式”最令人瞩目的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的平均速度;在减少贫穷人口方面,大约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的贫穷人口从改革初1981年的65%大幅减少到2001年的18%左右;中国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招商引资方面,成绩显著。中国在1980年建立头四个经济特区,在1992年接受市场经济,在2001年“复关”进入世界贸易组织迈向市场经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改革开放31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果让世界称奇,西方媒体惊呼,“西方国家在午餐后小酣的瞬间,中国就变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且“顺便让一半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德国社会学家韦尔策先生指出,中国模式甚至有可能成为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模式,而傲慢的西方模式已经让时间停顿。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践上的“中国模式”基本切入点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了实践上的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更加明确了实践上的根本标志——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更加明确了实践上的奋斗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更加明确了实践上的根本目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国富民,关注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已经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到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共建,其中最重要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而民生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就是我们党所倡导的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史无前例的令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拍手称快的大好事!
“中国模式”就是一系列带有明显中国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体系和思想理念。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我们党领导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实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充分说明了“中国模式”具有的实践品格,表明我们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四、“中国模式”的科学“扬弃”和继承发展
“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众多西方学者指出,中国不仅在借鉴他国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且提供了可被其他国家效仿的强国富民的途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模式”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是科学“扬弃”和继承发展的有机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开拓“中国模式”的新局面,诚如列宁所言:“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全集》第2卷第150页)“中国模式”永葆生机和活力,是“中国模式”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将为此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