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0年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引起了各方面专家、人士的关注,热评一篇接着一篇,《新京报》10月12日至10月19日在北京论坛中连续发表了几篇评论文章,一些专家认为北京市2010年高考改革“力度不大”,属于“改良之举”等等,因此诸多专家对考试内容的改革“更感兴趣”,更有些专家把希望寄托于考试内容改革,认为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我担心2010年课程版高考试题出台后,这些“期待”、这些“兴趣”会失望的。
考试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什么?二是怎么考?三是考多难?考什么就是考试范围;怎么考就是题型设计;考多难就是试题、试卷的难度设计,也包括标准差的目标值、必要的区分度以及试题的信度、效度等等。
首先我们说说“考多难”的问题。高考考多难?国家有标准,过去的大纲版《考试大纲》和现在的课程版《考试大纲》在试题、试卷难度的表述上都是用定性语言描述:“适当的难度”。几年前,随着我国高校录取的扩招,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曾宣布过,我国高考的难度从过去的0.50-0.60降低到0.55-0.65,应当说0.55-0.65的难度控制属于国家标准,各独立命题省市也都依据这一标准编制高考试题。另外就是试卷的长度,这个也有国家标准,原来的标准是40%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全卷。高校扩招后,试卷的长度改为中等程度以上水平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全卷,应该说在试卷长度上也是得到进一步放宽。关于易中难试题的比例过去是定量提法:2:6:2或3:5:2,现在的提法是:以中等试题为主。
无论是试题、试卷的难度,还是试卷的长度、试题的易中难比例,这些都关乎到高考的难度值,应当说课程版的高考在这些方面不会有什么变化的。
第二我们再说一说题型。用什么样的题型考查学生的能力是一项繁难复杂的工作,从高考制度的建立到高考的不断发展,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问题立意,高考题型的发展和确立经过了多年的考验、筛选、变更。目前我们国家各学科的高考题型已经基本稳定,稳定并不等于不调整、不改革,这种调整、改革属于微调,比如北京市2010年英语试卷就更换了两个题型,一是去掉一个老的听对话选择题,换成了听取信息题;二是阅读部分去掉一个选择型阅读题,新增一个补全阅读题,其他学科的高考题型也会有些调整,因此可以说2010年在高考题型上基本是稳定的,调整只是个别的。为了满足考生和考生家长对高考公平、公正的诉求,2010年北京市高考试题九个学科均不设选做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考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考核目标与要求;二是考试范围与要求。考核目标与要求包括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还可以包括个性品质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包括考查学科的哪些知识点以及对这些知识点的等级要求,是了解、认识,还是理解、应用。
关于知识点的考查,特别是重点知识点的考查,许多年来也一直是稳定的,特别是自然学科的知识点一直是相对稳定的,也不可以大修大改,更不可能推倒重来。高考要考查知识,但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这就是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2010年在知识的考查上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增、有减,在知识点的等级要求的考查方面有上有下;在能力的考查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但这些也属于微调,不可能大起大落。
那么高考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在命题思路上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命题设计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一是注重对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考查;二是试题要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三是加强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就是说2010年北京市高考试题在检测思想、检测目标、检测方向、检测方法上更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加重视学以致用的水平和能力。这是一个既定目标,也是一个长远目标,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贪大求快。
这些改变、这些改革从2007年北京市课程改革起步就已经同步进行了,课程改革要促进高考改革,高考改革同时也要促进课程改革,最终实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良性互动。07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08年、09年的高考试题已经逐步地、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与理念,因此考试内容的改革不是也不可能是脱胎换骨、天翻地覆的,2010年高考内容的改革更不是激变改革的形态,稳定、稳健、渐进、稳中求变是过去几年高考为促进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2010年的高考内容改革必须也必然要继续贯彻和执行这个方针。